2020/11/06 作者:杨谦
红石崖村位于遂平县西部山区,查岈山镇辖9个自然村,225户830口人,离县城35公里,四面环山,是遂平县革命老区的重点村。
县老促会根据市老促会的精神,经调研考察后,又定为红色文化示范村亮点。从今年6月份通知后,县、乡、村三级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要求,领导挂帅,一级抓一级,搞策划、做规划,定方案,搞项目,制版面,抓落实。截至目前,进展顺利,制度上墙,软件、硬件,标语口号,村室村貌,内部外部,文化广场,环境卫生变化大,都有新气象。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红石崖“红”。有红色文化、红色故事,风景美,抗日战争时期,有抗战故事三:
1、1944年,新四军、八路军战地医院在红石崖村设立,病房、手术室、伙房、首长住室全在红石崖老百姓家中,他们送米、送面、送鸡蛋、做饭,采药、熬药,侍候伤病员300多人,医护人员40多人,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红石崖老区群众为抗日救国、爱党、爱国、爱军队,一切为了服从抗日和抗战,做积极无私奉献。
2、红石崖村东南角有一眼井,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三路大军在土山会师后,因为红石崖战地医院有300多名伤病员,红石崖老区人民为让伤病员早日康复,上战场多杀敌,让伤病员能喝上干净水、健康水,红石崖老区群众就在医院、村东南角河沟旁挖了一眼井,群众称它为“会师泉”,是个纪念。体现了民拥军、心连心、鱼水情的关系。
3、红石崖村后有座山,叫九龙山。1944年,地方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势力,得知红石崖村驻有战地医院伤病员,就突围上来,新四军得知消息后,顺利转移,剩有57名重伤员未转移及,敌人上来后就枪杀活埋了22名英烈,另35名是在与敌激战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红石崖老区人民关爱子弟兵,缅怀先烈,为寄托哀思,给先烈、党和人民有个交待,把忠骨一个一个地掩埋在九龙山下。遂平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永远不会忘记,于1997年立了10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公祭日,县委、政府组织全县各界群众宣誓纪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隆重。
二是班子好。支书带头人、村委一班人带头创业致富,带得好。党员表率作用好,支书詹冬雨干事又创业,是本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一句话,车厢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是无声的命令。
三是产业兴。红石崖行政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靠勤劳实干,搞特色养殖,如家鸡、蛋、鹅、猪,种植山红薯、山芋头、山蘑菇、香菇、山栗、野葡萄做红酒,兴办家庭宾馆、私人酒店49家,生意兴隆,红红火火,旅游旺季一家酒店年收入达20多万元。每家酒店又带动1-3户贫困户。他们说:“党的政策好,产业兴,有钱了,日子过得好了。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按照习总书记讲的奔小康,我们红石崖村做到一个也不掉队,一个也不落后,我们感谢党,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家乡,奔向小康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应有力量。
红石崖村党支部改革开放后,弘扬红色文化,站位高、作用好,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自力更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文化女娲之乡”,2015年被列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遂平县老促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