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作者:杨谦
盐城大丰区小海镇曾经是苏北根据地黄海前沿哨所,刘少奇、栗裕等在这里组织和发动了殷家坎、李堡、角斜等围歼日伪军的攻尖战役,周恩来在上海指派邹韬奋等抗日爱国人士和中共地下党人在这里举行过轰动全国的“七君子抗战演说”,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嘴脸。民国12-18年这里隶属于台北县(东台)第九行政区(老九区),解放后隶属于大丰县小海乡和南团乡。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老九区人民紧跟共产党闹革命,他们送子参军,英勇支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据史料记载,从抗日战争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胜利,仅老九区榜上有名的革命烈士就有1263人,还有许多无名英烈血洒疆场而未魂归故里。
红色九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乱影响、饥荒瘟疫再加上洪灾、蝗灾带来的千疮百孔,并没有压垮老九区的人民。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老区人靠吃皮糠、树皮、茅草根充饥,穿的是马褂、桃裤和草鞋、茅窝,用的是扁旦、镰刀和草蓝子,木橇、石碾子、木小车和独轮手推车等简陋劳动工具,凭肩挑、杠扛、牛拉、驴磨在废虚的贫脊之地上耕种和生活。香油灯下,兴农社,搞土改,茅草棚里砌炉灶,办食堂。垦荒废灶,治理盐碱,引水开河筑坝围堰,生产自救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旗帜在小海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迎风飘扬。
艰难九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峥嵘岁月,勤劳朴实的小海儿女,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和愚公移山,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勇气慨,打响了三废三进,三逢三开,改土治水,大种绿肥,兴修水利,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攻坚战。在互助组合作化,条田化阶段,人民公社,农村大队,生产队三级机构,队为基础的统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五种三收的耕作制度,粮棉油轮间套作的种植模式,一大二公,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加上粮票、布票、公粮、公积金、公益金的统购统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监管,使得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和围垦造田项目能够得以实施。
希望小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随着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办工业开始初试锋芒,从小窑场到砖瓦厂,从粮油厂轧花厂,近而又发展到综合厂、轮窑厂,石灰厂,磷肥厂、塑料厂、地毯厂,电石厂、糖果厂、农具厂、面粉厂、饲料厂、油酸厂、毛纺厂,橡胶厂、服装厂、编织厂、玩具厂、电子厂等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可以选择的空间。当时的供销社、蚕茧收烘站和几大收花站以及粮管所,食品站、商业公司、经理部、邮局、新华书店、银行、信用社都是集镇定量户口、定销户口和有一定社会地位人员向往从业的地方。随着农副工生产的不断发展,集体经济有所壮大,贫下中农的收入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村许多人家开始拆去土胚墙换上“鸽子窝”“十寸墙”,有钱的拆去“丁头虎”茅草棚砌成七架梁大三间,没钱的就用红砖、红瓦、水泥行条搭个“鹰字头”五架梁小三间。砌个小厨房搭个小猪圈,配个羊窝、鸡窝或在家前屋后开个天井,挖过渔塘便算得上“富家豪门”了。男人穿中山装的确凉裤子,迪卡褂子,女的穿灯芯绒裤子,比基尼开衫,并配件开司米内衣,围上一条三角巾就算是时髦的出客装了。方口布鞋和绿色解放鞋平时是舍不得穿的,红白喜事吃个“六大碗”是要出5块钱人情的;腊月底送灶王爷“下神”猪肉是不吃的。人们的美好愿望是:期盼过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那时候听广播是一种享受,看电影是一种时尚,看电视是一种奢望。小青年能骑辆飞鸽自行车载着小辫子女孩进剧场,那简直是个梦想。《沙家浜》、《红灯记》,人人都看样板戏。每逢大队锣鼓响,男女老少挤一旁,花船、花担、花轿子,放牛娃挑担打号子,拾粪、打草拎蓝子,上学背个书包子,煅炼身体跳绳子,女孩拿毪子、踢键子。每逢游行、庙会、赶集、看戏等重大活动,群众的参与感,集体荣誉感,生活幸福感都会有所迸发。唱的是东方红,干的是太阳升,看的是升降旗,拿的是小工分,休息时早上摸不着门楞子,晩上点不着洋油灯。然而就凭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向往,那么一种动力,朴实无华的泥腿子,庄稼汉、铁姑娘们却干出了一番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惊天伟业。
奋进小海
养兔出名的东兴大队,植棉超纲要的彩虹大队,栽桑养蚕出了名的高明大队,三坊养猪岀名的金星大队,搞棉花营养钵单产超双纲出名的同星、红星大队,沤草泥塘堆绿肥堆长水稻出名的牛桥大队,队队有百头猪场的新合大队,全大丰闻名的绿化第一村明星大队,靠蔬菜“盘菜园子”发了财的海中大队,靠池塘养渔而繁盛的学中大队等等都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上广播,打擂台,放卫星的典型样板。
丰韵小海
“文革”十年间,小海老区虽有静默,但未沉沦。倔犟、顽强的小海人顶住了层层压力,克服了各种负面影响。在“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工、农、商、学兵大联盟”,“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进一步缩小”等路线和方针指引下 ,小海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聪明、智慧的老区儿女,以敢为人先,拼搏创新的姿态,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集体领导下开辟了一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万众一心奔小康奋力迈向四个现代化的崭新征程。
富强小海
农业大包干为主的家庭经营承包制一锤定音震四海,一下子将亿万中国农民积蓄已久的蕴藏能量和创造力迸发了出来,城市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从甩掉铁交椅、端掉铁饭碗开始,将下岗、分流、改制、重组、置换、再就业和创新创业等伟大实践不断向各行各业延伸。城乡改革的春风冲破了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的陈封机制束缚,让中国经济的活力与生机一下子激发出来,吸引了全球投资开发商们的目光和兴趣。从兴办园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到招引大项目、挑选好项目,我们步入了招商选资,人才引进,列出负面清单,推行国民待遇,走向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刚刚打开了国门,封闭的人们一切从感悟新鲜开始,港台歌星影星和日韩剧伴随着时尚服饰、流行音乐,摇滚、动感、美幻神奇的各种特技元素一下子把人们的听觉和视觉感激活了。于是,少男们从穿喇叭裤,着西装系领带,牛仔服、休闲装,戴压舌帽开始,慢慢追赶新潮。而少女们则从色彩纷呈的服饰中,挑选有益于张扬个性,凸显三点式线条美、性感美,展现身材、容颜的和配饰。披肩烫发,烟脂画眉,高跟皮靴,超短围裙,加上珠光闪闪的金手环银项链,真皮包,打扮得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逊色。自从电子表、电子打火机、唱片机、VCD、DVD、录音机、家庭影院、功放机、组合音响VR机投放市场后,乡村的多彩文化气息一下子浓烈了许多,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唱卡拉OK的人多了,学跳舞的人多了,闷在家里不肯出门的人少了,喜欢到特区闯荡或走岀国门打工、创业的年轻人占尽了改革开放弄潮儿的先机。杨树村的朱荣贵就是八十年代初闯入深圳的打工仔,现如今他早已是资产过亿的老板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古老的小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丰硕的成果,历历在目,催人奋进。以下几组统计数据足以描绘小海的变迁历程。人均GDP从1978年的456元,发展到2018年的38545元,增长了84.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期初的239元,发展到期末的23855元,增长了99.8倍。全镇规上工业企业年度用电量从1978年的1.3万度,发展到2018年的1500万度,增长了1154倍,利税总额从期初的25万元,发展到期末的8360万元,增长了334倍。年轻人结婚用的“三大件”也从七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步入到了现在的“小别墅,小轿车和组合智能小家电”。现代的智能手机不仅兼具了电话薄、钟表、日历、传呼、叫醒、遥控、电视机、收录机、照像机、电脑打字机、智能翻译机、验钞机、扫码机、人脸识别仪,行车导航仪、计步机、游戏机的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智能APP终端云平台链接系统,将小程序完美链接从而完成微信、网银、支付宝扫码收支结算和网上办工,购物,抖音、多闪等融媒体和多媒体线上线下互动联通功能。目前,小海镇移动互联网、电信和联通用户量达21256户,镇域范围内实现了4G互联网全覆盖,老区百姓有望在2021年提前进入5G新时代。曾记得,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海有8000多农村人口是靠吃救济,借贷款过日子的。小海朝阳街,光明街,繁荣街,建设街上有2000多个城镇居民是靠吃返销粮来维持生活的。八十年代初,在“用钱靠棉花,吃粮靠兴化”的岁月里,小海镇诞生了第一个万元户,徐南村七组的植棉户朱鹤林。1982年徐南村一下子涌现出12个万元户,1983年《新华日报》和《盐阜大众报》先后以《黑青蜓飞进徐家洼》为主标题、“徐南村成为苏北第一家电视村”为副标题作了长篇报道。40年过去了,小海镇的社会储蓄年度余额已从1980年的400万元,递增到2019年末的432亿元。再看当年“万元户”,恐怕已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了。
开放小海
人文小海
发展是硬道理,小海人难以忘却。在民间的大事记里有这样几笔值得回味的历史。1978年11月供销社单德旺是第一辆嘉陵轻骑摩托车的购买人,1980年3月温泉5组的余保林是小海乡第一个购买幸福250贩运鳗鱼苗的人,1981年4月倪诗盛是小海乡第一个购买12吋红波彩电的人,1983年5月东荡村刘一称是小海乡第一个购买摩托罗拉大哥大的人,1984年2月小海配电所张绍基是小海乡第一个购买BB机的人,1985年6月粮管所杭彪是第一个购买波导手机的人,1986年4月反修大队刘进元是小海镇第一个购买电脑的人,1987年5月小洋村袁卫祥是小海镇第一个购买大众桑塔纳轿车的人,1988年4月唐中三组王德宽是小海镇第一个购买东方红方向盘拖拉机的人,1989年3月守贞村1组刘素明是小海镇第一个购买解放牌卡车的人,1990.12月唐中村1组宗德银是小海镇第一个购买沃德联合收割机的人。 2001年新旧体制变革,小海南团两乡合并仍定名为小海,2002年四川三峡移民入迁小海,2003年撒乡建镇原来的30个行政村居一下子合并成了15个行政村(居)。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变化的是川流不息的时光岁月,不变的是沧海桑田留下的老区乡音。有一才有二,万事开头难,没有第一个敢下海,敢试吃螃蟹的人,哪有那么多海鲜美味进入世人的餐桌呀!改革开放让老区人拓宽了眼界,认识了自我,了解了世界,在人类文明共享,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岁月里,老区人只争朝夕,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生我养我的这片红色土地上不断耕耘,不断前行。
四十年来,小海人深深地领悟到了一条千真万确的道理,这就是:“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没有科技创新,没有特色品牌,没有质量诚信,就会丧失机遇,丧失财富,丧失一切。”丰硕四十载,小海农业由大镇向强镇迈岀了矫健的一大步。农业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截止2020年10月已有香肚、大米、龙虾、草鸡、螃蟹,甜瓜、葡萄、香芹、麦仁、南瓜、大蒜、青豆、秋葵、芦笋、艾草、多肉花卉,兔毛绒,速冻兔肉,肉鸽、小杂粮等主副产品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共获得国家注册品牌商标66个,不少网红产品成了吸引客商的香饽饽,致富农民的摇钱树,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工业上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回报产品更是名、特、优、新品种繁多,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光是2020年企业吸纳和自主研发的专利项目就有48个。前不久今达化纤纺织有限公司华东地区第一家由化工部牵头的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揭牌运营,这标志着小海的化纤纺织业将占领行业领军的宝座。
辉煌小海
党的十九大后,开明、豁达的小海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2019年新一届镇党委、政府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际,为老区人民重新描绘了建设强、富、美、高新小海的“两海两绿,高质量发展”蓝图。2020年,华东地区最居实力的省级现代化纤纺织产业园迎来了5岁生日,12家亿元企业以用工过万人,酬劳付税报社会为己任向老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农业上,兴海苑现代农园台湾玉菇甜瓜直供上海,阳光玫瑰葡萄与深圳百果全国百强连锁超市结成产销合作联盟,去年园区提档升级工程通过了盐城市级精品特色园验收。2019年江苏省十三五经济薄弱村小海居委会,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小海镇15个村居612个建档立卡特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真脱贫,硬脱贫。2020年在国家和省市有关方面的联合验收下,小海15个行政村居全面达小康26项系统考核指标全部合格并高分通过。让小海人引以自豪的还有国家文明卫生集镇,生态文明示范镇,人居环境生态镇,康居工程一条街,森林村庄,水美乡村,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老区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
大美小海
“不忘初心,善于作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崇尚科学,创新创业,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老区精神是小海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脊梁和勇往直前的致胜法宝。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枪林弹雨的考验,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风霜雪月的历练;也无论是文革政治浩劫的疾风暴雨式摔打,还是改革开放新潮的碧波荡漾,新时代老区快速崛起的呼唤弦律所绽放的时代强音总会时刻在人们的耳边响彻;这种流淌在老区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将时刻伴随着奋发前行的人们去迎接挑战,再创辉煌!
(大丰区“两会”宗玉成 李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