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作者:童善友
时下,已至初冬,但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绿海源米面加工厂“扶贫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在米面加工车间里,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工人们正在生产。配料、搅拌、切割、晾晒、包装,工作井然有序。
“别看我身体残疾,但我能吃苦。”11月9日上午,面对前来调研的襄州区老促会长罗华锋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凤华,绿海源米面加工厂厂长郭光四说。
郭光四是襄州区石桥镇郭营村人,20多岁时患上强直性脊柱炎,逐渐发展成残疾。之前,他在镇上的粮油加工厂上班。上世纪九十年代,厂子破产后,郭光四购买了一台剥壳机,在家帮村民打米,开启了创业之路。
除打米外,郭光四还做起了粮食收购生意。靠着勤劳能干,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将镇上的一处闲置厂房租下,办起了稻米加工厂,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后来,郭光四给自己和儿子都买了车。2015年春节前,郭光四开车回老家时,襄阳市老促会和襄州区老促会前来调研的领导跟他说:“石桥镇是革命老区,你现在有钱了,但不要忘了本,咱们老区还有很多人的日子不好过,你得想办法帮帮他们。”郭光四觉得老促会领导的话有道理,便当即拿出一万元现金,交给村干部,让他们发给村里的困难户。同时,郭光四还向石桥镇提出申请,请镇党委老领导、镇老促会会长王万斗出任绿海源米面加工厂党支部书记。经过严格考察后,石桥镇党委任命王万斗同志任中共绿海源米面加工厂党支部书记。
作为党员的郭四光在党支部书记王万斗的帮助下,把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当作自已身上的责任。他经常回村调查了解民情,看着家乡残疾人、贫困户生活艰苦,作为残疾人的郭光四能感同身受。2015年春节后,郭光四回村了解到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在留守。想到自己是残疾人,又想到之前领导的话,他萌生出一个想法:吸收村里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到自己厂里工作。经过筛选,10名残疾人进入绿海源米面加工厂上班。
残疾员工日常都干些什么工作?收入如何?今年56岁的黄成玉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她老公和儿子都已去世,她的手因为之前受过伤,落下残疾。黄成玉说,在厂里她主要负责把米封口包装以及清扫等工作,活不重,旺季一个月能拿3000元,闲的时候能拿2000多元。
员工王池娃说,他的腿有残疾,在外找活儿很难,能在这儿挣钱,感觉很满足。
郭光四介绍,每年稻子割完后到来年的5月,属于旺季,这时加工厂要把收购来的稻谷打成米,包装好后销售出去。其他时间则是淡季,加工厂零星收购一些稻谷加工。旺季时,厂里的工人全员上岗;淡季时,每天安排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工人上班。
为保证工人收入相对均衡,即便在淡季,每名工人每个月都有班上。另外,每名工人每个月有2000元底薪。郭光四算了一笔账,厂子一年仅支付给10名残疾员工的工资在30万元左右。
这些残疾人刚来上班时,郭光四的厂遇到了困难。当时,他一次性投资了三百多万元,购买了一套全自动生产设备。然而,投资后不久,郭光四就遇到了回款慢、粮食销售价回落等问题,厂里的资金周转一时非常困难。
这时,有人开始在背后说郭光四的风凉话。儿子郭海也劝他把设备卖掉,及时转行。郭光四却说:“我不能放弃,这里有30名员工要养活,我得坚持下去。”
俗话说,暴风吹不倒昆仓山,困难吓不倒英雄汉。郭光四经多方面收集信息,决定淘汰本地及周边一些劣质货源,去外省开发新客户。经过半年的努力,他开辟了广东、广西、四川等省的客户,终于渡过了难关。郭光四说,现在厂里加工的大米有60%销往襄阳以外的市场。
如今,郭光四与革命老区石桥镇相关农户签订了5000亩优质水稻合作协议。签协议的农户购买化肥、种子、农药时,可先行赊账,等向郭光四售卖稻子时,再从售价中冲抵。值得一提的是,农户种郭光四指定品种的稻子,一斤可多卖两毛钱。
郭光四的“春节万元捐”已连续开展了5年。2020年春疫情发生后,他又主动捐赠了两千斤大米给石桥镇政府。“我是残疾人,又是下岗职工,通过办米面加工厂带动残疾人就业,提高乡亲们的收入,我感觉很有意义。”郭光四说。
(襄州区老促会 朱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