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作者:陈孝贤 吴必銮
端午节前夕,我们一行慕名来到闽清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塔庄镇林洞村。走进林洞村,我们不仅为扑面而来的高山地区特有的清新空气所陶醉,更为映入眼帘的生机勃勃的美丽田园风光所吸引。
林洞村位于闽(清)永(泰)交界大山之巅,海拔560米,202省道穿村而过。全村有7个自然村,330户,1451人,耕地面积1500亩,山地面积6500亩。林洞村曾经是个交通不便的高山边远贫困村,但如今已是产业兴旺、家家富足的令人羡慕的小康村。
一
那天,我们在林洞村村部,见到了该村一个曾经的特困户—涂诗尘。看到眼前这位身体强健、精力十足的老汉,简直无法与他已年愈古稀、三十年前曾患过严重脉管炎联系在一起。
涂老汉告诉我们,三十年前的1990年7月,他因过度劳累并感受寒邪患上了严重的急性脉管炎,四肢冰凉,两脚脚趾和两手手指开始变黑并溃烂,后经福州及永安相关医院治疗二三个月、病情基本好转后于1991年1月提前出院在家继续治疗。他当时一家五口,妻子体弱,一女二子尚在读书,做为家庭顶梁柱的他病倒并住院治疗后,家徒四壁,已负债1.5万元。1990年代初,大多数人的月薪不上百元,对于一个农民来说,背负上万元的债务,这在当时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负担!
然而,苍天有眼。就在涂诗尘万念俱灰、陷入痛苦深渊的时候,一个贵人的出现一下子扭转了他正在沉沦的命运!
1991年1月30日,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林洞村看望涂诗尘。习书记握住涂诗尘的手,鼓励他要坚强,要相信党和政府。随后,习书记即对随行的县、乡、村干部说:“要关心贫困户,要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开展生产自救。”并说:“山区发展产业,要符合实际,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此后,林洞村党支部一班人,心更明、眼更亮,积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利用山多地广优势,发展水果业、油茶业和反季节蔬菜等,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习书记的关心,像春天的阳光和雨露,温煦滋润着涂诗尘冰冷的心。涂诗尘很快战胜了病魔,并重新振作起来。在村党支部支持鼓励下,他先是种植三亩多温州蜜桔,获得好收成,并很快偿清了债务。后来蜜桔市场疲软,村党支部又支持涂诗尘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油茶生产。涂诗尘是林洞村较早发展油茶生产的油茶种植大户,已种植油茶二十多亩,2021年产茶油近千斤,茶油收入7-8万元。近二三十年来,涂诗尘主要依靠油茶及反季节蔬菜而脱贫致富。
发展油茶业,助推群众脱贫致富。这是近几年林洞村党支部一项重要工作。林洞村油茶种植历史悠久,但过去发展缓慢,2010年后才快速发展。目前,林洞村家家种油茶,户户有茶油,全村油茶面积由20年前不上200亩迅速扩大到1700多亩,平均每户拥有油茶林5亩多。2020年,全村生产茶油12万斤,创产值800多万元,户均茶油收入2.5万元,其中茶油年收入4-5万元的比比皆是。近年随着茶油营养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林洞村生产的茶油供不应求,而且茶油的身价也越来越高,每市斤从2010年前后的50多元,迅速攀升到100元,最高的卖到120元。林洞村的油茶产业正方兴未艾。
二
共产党员、村主任詹世姜,是林洞村带领村民创业的典型。
出生于1970年的詹世姜,头脑灵活,事业心强。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于2003年南下广州经营箱包生意,生意红红火火。2014年,他结识了广东四会市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告诉他,广东四会市是中国砂糖桔起源地。2000年以来,这位朋友仅靠种植10多亩砂糖桔就赚得盆满钵满。
朋友的一番话立即在詹世姜的心中荡起涟漪。出身农家、自小与土地打交道的詹世姜,近几年虽然在外经商,但对老家始终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他开始想:在林洞老家是不是也能引种砂糖桔?
2015年春节,詹世姜回家过年时特意邀请广东四会市那位种植砂糖桔的朋友来到他的老家林洞村。那位朋友看了林洞村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后兴奋地告诉詹世姜说,林洞发展砂糖桔条件适宜,并鼓励詹世姜弃商从农,回家发展砂糖桔。
春节还未过完,詹世姜便与那位朋友一起回广东,并到四会市进一步考察了解砂糖桔的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后,更坚定了他在家乡发展砂糖桔的决心。于是,他把广东的箱包生意交给别人经营后,立即回到林洞村开始他的砂糖桔事业。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詹世姜用三年时间陆续种上了1万余株砂糖桔。为了解决砂糖桔种植管理技术问题,詹世姜还专门从广东四会聘请了一位技术员,常驻詹世姜家进行常年技术指导,前后历时整3年。
2017年冬,詹世姜的砂糖桔开始初产,人们品尝后感到品质极佳,售价也极其可观。首战告捷,詹世姜喜不自禁,他又继续扩大规模,并又从广西、浙江引种沃柑、红美人两个名优柑桔品种。与此同时,乡亲们看到詹世姜的成功,不少人也摩拳擦掌想跟着詹世姜学种砂糖桔。于是,由詹世姜牵头的林洞村绿芝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有70多个农户参加,流转耕地300多亩。目前,林洞村绿芝源农业合作社有8户农民种植砂糖桔,全村共种砂糖桔及沃柑、红美人等名优柑桔700多亩,其中,詹世姜、詹世莺兄弟为最大户,两户共种砂糖桔及沃柑、红美人等500多亩。
林洞村引种的砂糖桔,以其清甜爽口、味鲜无渣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从2018年到2019年,每年春节前后,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开着自驾车前往林洞村采摘购买砂糖桔。林洞村生产的砂糖桔不愁卖,而且售价好。
俗语:“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天灾降临中国大地。为抗击疫情,全国上下全面进入封闭状态。这给林洞村砂糖桔种植户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全村60万斤砂糖桔无法出售!然而,正在他们感 到山穷水尽、无可奈何之时,却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2020年2月底3月初,我国新冠疫情日趋稳定并开始全面复工复产。此时,处处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林洞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车流人流:前后近十天,每天都有一二部旅游大巴车和二三百部小轿车,乘载着数百上千旅客,沿着高速公路和省县道来到林洞村。
这些人到林洞村是干什么的?原来,闽清县委、县政府领导知道林洞村60万斤砂糖桔因疫情影响仍然挂树待售消息后,立即联系“朴朴”超市线上供应平台和福州“永辉”超市,发布林洞村砂糖桔待售信息,于是便引来了福州及闽清县内外众多游客和商家前来采摘和购买。不到十天时间,林洞村60万斤砂糖桔就被抢购一空。林洞村砂糖桔产业前景一片美好。
与此同时,詹世姜毅然弃商回乡带头创业的壮举,赢得组织的关心和村民的信赖。2017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8年他又被村民推举为林洞村村委会主任。
三
走进林洞村,最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全村处处水光潋滟,禾苗茁壮,蔬菜成片,瓜果飘香,看不到一块撂荒地。据了解,全村1500亩耕地,除前几年改种砂糖桔300多亩外,其余1200多亩一半种水稻、一半是反季节蔬菜,并全部都是采用稻蔬相间水旱轮作模式进行栽培。
所谓稻蔬相间水旱轮用模式,是指一块耕地一年为水田种水稻,次年变旱地种反季节蔬菜。农村这种水旱轮作模式有效地改良了土壤,对水稻生产和蔬菜栽培都极为有利。
林洞村采用稻蔬相间水旱轮作模式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闽清被列入福州外围蔬菜生产基地。不久,林洞村就开始利用地处中高海拔地区和202省道穿村而过优势,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
村支书涂传钦告诉我们,林洞村栽培反季节蔬菜最红火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前后。在这10多年时间里,在当时村支书涂礼勤、村主任詹世端带领下,林洞村每年都采用稻蔬相间水旱轮作模式栽培反季节西红柿近千亩。由于在高山地区栽培的反季节西红柿品质好,价格高,当时不仅林洞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而且还影响幅射到邻近的永泰淡洋、过岭、红星等高山乡村。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前后二个月时间,林洞村成为闽永交界高山地区最集中的西红柿销售的集散地。当时,福州等地商贩都云集到林洞村,每天来到林洞村采购西红柿的车辆不下四五十部。“那个时候,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都盖上了新房,他们都是种植反季节西红柿赚钱盖的。”林洞村涂书记介绍说。
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后,由于连续多年栽培西红柿,虽然也一直都是采用稻蔬相间水旱轮作模式,但林洞村的土壤还是被严重毒化,青枯病蔓延,无法继续栽培反季节西红柿了。
此后,林洞村采用稻蔬相间水旱轮用模式发展其他反季节蔬菜,效益也不错。特别是水稻生产,由于采用轮作模式,利用上一年蔬菜地种植的水稻,既不要施肥、又很少病虫害,产量高,米质好,价格高,且供不应求。近几年在林洞村,既是种菜大户,又是种粮大户,年产稻谷上百担、年稻谷收入二三万元的农户有不少。
林洞村人对发展反季节西红柿一直情有独钟,他们总是时时梦想林洞村的西红柿有朝一日能够重现昔日的辉煌。
2020年11月,县人民政府林海涛副县长到林洞村调研,许多党员、干部都提起当年林洞村盛况发展西红柿之事,并提出能否引进抗病强的西红柿新品种进行栽培。林副县长极其重视,即与省市有关部门联系并得到他们大力支持。不久,林洞村即请来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李大忠研究员。他到林洞村前后实地考察四五次,对林洞村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的同时,多次多地提取林洞村的土壤带回分析化验,最终研究筛选出“浙红202”“铁球”牌两个西红柿嫁接苗新品种在林洞村进行试栽培。
2021年5月13日,林洞村8户党员、干部和群众,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领回了一万余株西红柿嫁接苗,进行试栽培。
我们看到,经过一个多月的栽培,林洞村10多亩新引种的反季节西红柿嫁接苗,长势良好,硕果累累,丰收在望。涂书记高兴地对我们说:“再过十多天,这些西红柿就可以采摘上市了!”
我们相信,林洞村反季节西红柿一定能够再现昔日的辉煌!乡村振兴的步伐,一定能迈得更加坚实,取得更大成效。
(闽清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