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移民村里看变化

——来自江苏省最大移民区赣榆的报道

2021/08/05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被誉为江苏的“北大门”,全区有15个镇、424个行政村,总人口118万。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修建了3座大中型水库,其中石梁河、小塔山是江苏省第一、二大人工水库,其移民共涉及全区15个镇169个行政村(223个自然村),现状移民97525人,2006年纳入移民后期扶持范围的经省核定为62099人,其中原迁现存移民27435人,后代移民70090人,移民数占江苏省1/4强,占连云港市的一半。

  “作为江苏省最大的移民区,赣榆的水库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此,可以说水库移民生活60多年、尤其是2006年以来的变化,最能反映水利部门的帮扶情况,也最能体现水利人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赣榆区水利局李运昌局长的一番话,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是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此,我们专门深入部分移民村,实地走访移民户,让他们现身说法。聆听过去的故事,感受现在的幸福,用事实印证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上级部门的帮扶,移民村所发生的一次次巨变。

  “水美乡村”坡石桥

  地处班庄镇欢墩片区的坡石桥村,是1958年因修建石梁河水库从搬迁过来的,全村共有原迁移民455人,移民后代1453人。这个拥有528户移民的库区村,近几年来,靠水利部门争取的移民帮扶资金1300多万元,积极实施“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才将一个上访村、薄弱村打造成省级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水美乡村”。

  村民孟宪福介绍,村里六十年代的土坯房是移民前水利部门帮建好的,可从八十年代村民自建砖瓦房,就一直有近30年没变。虽说村子靠水库不远,可吃水还得靠五十年代末水利人帮忙打的压水井。

  “省水利厅曾派专家来赣榆调研,发现2006年国务院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前,库区移民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住房简陋难以安身、交通闭塞生产生活不便、饮水困难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教育落后、就医困难、移民心态不稳上访率高。” 赣榆区水利副局长赵德龙谈到的“八宗罪”,坡石桥村一样也不少。

  来到村口,只见村头南北跨度数百米的文化长墙便首先映入眼帘,洁白的墙体,砌以波浪形的黄色瓦砖做收口,墙上用漫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华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展示。村东西主干道上,水泥路面平整干净,两旁种满了银杏、石榴、柿子等果树与绿化树木,路灯、垃圾箱等配套设施有序排列,整村生态优良,令人赏心悦目。对此,当了20多年村党总支书记的周怀利感慨万千:“靠上级水利、移民部门的资助,我们库区移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已经完成从贫穷困苦,到解决温饱,再到发家致富的不断升级,现在,家家过上稳定、和谐、幸福的生活。”

  原来,赣榆结合全省开展的“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活动,积极探索一条库区移民“整村推进”的乡村振兴好路子。水利部门巧用移民资金,变过去“撒胡椒面”的普惠式为精准施策的“点穴式”扶持,让库区移民村实现了昔日“北大荒”、今朝“绿银行”的美丽嬗变。水利人围绕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六化”要求,全区累计投资10.45亿元,为移民建宜居环境。

  通过两期施工,坡石桥村的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村庄整体绿化率和亮化率均达50%以上,自来水、网络电视、电话入户率及改厕率均为100%。全村“四横九纵”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下水道、太阳能路灯、垃圾箱及两旁绿化全部配套,成为全省首批生态示范村。

  2011年10月27日,水利部稽查组来到坡石桥村与村民座谈。原始档案清晰记录,对于村庄建设,移民们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激:“以前村里下雨,到处都是污泥,出不了门,现在特别干净,中央的政策好,赣榆的做法好,如果钱全部发给个人,后代项目没有了,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现在做了项目,村里变化大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边引导看现场,边介绍具体施工情况的周怀利,看起来很有成就感。他说:“村里新盖了办公大楼,建设了农民大戏台,现在正忙着兴建农民休闲公园。”

  而像坡石桥这样的“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示范村,赣榆区有10多个移民村,其中塔山镇大探马村、黑林镇镇东村还入选全省“十佳‘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示范村。

  “二次移民村”高庄

  高庄村,真是名不副实。原本就是一个“湖底”村,1958年建设小塔山水库时,因处在湖中央,而整村搬迁到离大坝五里之外的新村,现隶属塔山镇。由于故土难忘,所以高庄村的名字并没有因为搬迁而改变。

  “头一次大移民,是1958年9月27号,由移民部门帮我们先盖好草房子,一家三间,独宅独院,还配套了灶房、厕所……”90多岁的王成双,大包干前干过20多年村书记,提起最早的移民记忆犹新。他说自己干书记那会苦呀,带领社员整天忙得脚不离地的,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的。

  “这个村子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说起高庄村的光荣历史,王成双怎么也关不上话匣子。第一次变化在是移民后,村子实现了整体规划,都是排房。看起来很气派,那时经常有领导前来参观。第二次变化是解决了全村的灌溉用水。高庄村尽管住在小塔山水库的东岸,可自从搬出库区,经常是“看得到却用不到水”。由于灌溉用水解决不了,村里1000多亩耕地,只能是望天收,而且村民吃水也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安全用水了。到了七十年代,水利局专门拨款帮村里建了电灌站,补助村民每家每户打了压水井,还通上了照明电。

  “最大的变化是第三次,也就是改革开放后,这可以称得上是巨变。”王成双扳着指头说,土地的联产承包,不仅让先富起来的村民们在吃穿的标准上有所提高,在住的档次上也逐渐有了新的发展。“现在村里有70多户村民已经住上了楼房,有10多户村民还在城市区买了房。” 王成双说,前几年还实现了“村村通”,党和政府部门又帮助村民家家通自来水。

  王成双说,原来村民们穷,行路难、吃水难,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表现得也比较突出。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是天天不断线,一年下来,村干部们总要调解个几百件。现在可好了,村民素质提高了,这种矛盾纠纷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忙着找赚钱的门路,彼此之间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相互扯筋了。

  不光是村里变化大,移民的家庭生活变化更大。原迁移民王宜和,儿子在村里盖了四上四下两层小洋楼,甭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汽车、家用电器什么的,一应俱全。他在外地打工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老伴在家照料孙子、鼓捣两亩地,每年老公母俩还能领到1200元移民补贴款,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而像王宜和这样的户,在村里连中等都算不上。

  其实,要说高庄村最大的变化,应该从第二次整村搬迁算起。因为村长虽然搬迁过,但遇到夏季雨水大的年份,还是照样被淹,遭受涝灾。2014年,经省水利厅积极申报、国家水利部移民局专家组评议,高庄村被确定为赣榆惟一一个参与全国首批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村。在离村子4公里远的镇驻地新镇区,投资6500万元,建设了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多层住宅,用于高庄村132户、359人的移民整村搬迁安置。

  2016年3月14日上午,塔山镇土城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内,彩旗飘飘,喜气盈盈,这里正在举行高庄新村库区移民分房大会。时任镇党委书记的卢玉旺与移民办的同志都早早赶来,见证村里第一批85户移民现场挑选安置房。据村支书王宜东介绍,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分房采用抓阄排号的办法,由4名村民代表现场监督,移民户按搬迁协议顺序依次抓阄排号,挑选自己心仪的安置房,现场确认、现场公示。

  “在老村,交通不便,就业打工都不方便,孩子上学路途遥远,我们早就盼望着到镇区居住。是水利部门帮俺圆了多年的心愿。”选到新楼房的王宜山非常高兴。

  到2018年底,在新镇区新建的3栋五层住宅楼全部竣工,硬化、绿化、亮化,全部配套。113户移民喜迁新居。

  “原来村庄的土地,进行复垦并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完成后交由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在镇驻地的企业上班,一手领月工资,一手拿土地分红,晚上闲下来还可以在小区广场跳跳广场舞,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王宜东书记对再次移民后的高庄村发展,充满信心与希望。

  “特色田园村”小芦山

  位于黑林镇东部的小芦山村,北靠江苏省第二高峰大吴山,西依芦山水库,南邻山前水库,村庄景色秀丽,丘陵地貌明显。整村顺山势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2017年,成为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依托黑林镇3万亩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引进的江苏沃田集团还是全国首家蓝莓上市企业,吸纳当地及周边40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今天的小芦山村,正在成为大吴山脚下的一片世外桃源。

  1958年,建设赣榆人的“水缸”小塔山水库。水库蓄水后,家园被淹。世居吴山乡半路村的孙氏家族131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库区,来到一个名叫小芦山前的一片荒山野岭定居,从此改名小芦山村。

  “村民只携带了随身物品就搬迁。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移民是关系到全区百姓喝水、灌溉的大事,牺牲小家顾大家是值得的。”79岁的村民孙曰坤回忆到。

  当年的小芦山前,只有一片荒山野岭和一排猫着腰才能钻进人的兔舍。乡亲们铲掉脏土,铺上稻草,夜晚席地而睡,白天开荒生产,几十户人家就这样在小芦山村的兔子窝里扎下了根。“土地贫瘠,硬邦邦的黄土地牛耕不动,种田靠下雨,小麦没有筷子高,地瓜比大拇指大点,粮食亩产只有几十斤。”孙曰坤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永生难忘。一场战天斗地的工程

  小芦山村的困难牵动着水利人的心,小芦山人舍己为公的精神更是感动了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1978年冬至1980年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吴山乡组织5000余名劳动力战天斗地、开山采石6000余立方,为小芦山村建起了一座“天渠”——总功率270千瓦、总高程20米、全长1200米的二级翻水站。清清的湖水流进了这个移民小山村,通水的那一天,在此定居20年的移民们,与时任工程总指挥的陈开仪一样,高兴的泪流满面。第二年,小芦山村的农田从亩产20多公斤增至350多公斤,全村人终于能吃饱饭了。

  黑林镇地处北纬35度,是世界公认的最佳水果生产带。为了帮助移民增加收入生活得更好,让山岭地产出黄金效益,2012年,上级部门帮助村子引进了节水滴灌的新技术,一举解决沙土不锁水的难题,并引导村民规模种植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扶持村民建起小芦山青林水果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使曾经贫瘠的土地,亩均效益过万元。

  为打造全省“特色田园村”, 2019年元旦过后,地方党委政府还争取上级移民后扶资金1000多万元,对小芦山进行整村改造。

  “我们利用半年多时间,先后建成占地20亩的生态停车场、1200平米的村民服务中心,完成3000米村内道路改造、15亩公墓建设并搬迁396座坟,完成1200米供电、移动、电信等线杆地埋,全面整治了占地面积54亩的矿坑,为700亩土地配套了滴灌设施,建起山顶民宿工程及村民俗、水利博物馆。”负责整个现场施工的是镇水利站,时任站长的邹跃,对整个施工情况进度了如指掌。

  经系统的移民政策及业务知识培训,一批批移民后代拿到了结业证书

  黑林镇库区移民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用上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小塔山水库的库区移民喜摘黑莓

  图为柘汪镇西棘荡村移民新居

  图为海头镇新生代移民在做电商直播卖货

  以“果香田园、朴芳山居”为创意主题的小芦山村,实现了一产林果种植、二产手工制作、三产及休闲旅游联动发展。2018年底,其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现场验收。

  如今的小芦山村,春花如海,夏绿如盖 秋果飘香、四季如画,集农耕展示、农家作坊体验、山居民宿及水果采摘为一体,正越来越成为赣榆人乡村游的最佳去处。

  (连云港市赣榆区老促会 祝新华 伏开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