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革命精神激励榆林老区巨变

2021/08/23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在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纯朴善良的陕北人,他们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坚毅豁达,诚信友爱,奉献明理,中国共产党的薪火点燃了他们,让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为之甘洒热血,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在这片热土上成长、壮大,最终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陕北人从此挺起了腰杆,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忆往昔,寻初心,榆林人民始终不能忘怀先辈们用生命捍卫的主义和用鲜血染红的光辉岁月……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西北革命的火种从这里点燃。榆林是大革命时期西北革命的策源地。1924年冬,西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建立,点燃了西北革命的火种。这里是中国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首义地,是土地革命后期中国革命存亡续绝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地和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地。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大门

  子洲南丰寨:中国共产党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地 。南丰寨位于子洲县苗家坪镇境内的南丰山上,北临大理河,南依印子山。1928年4月,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丰寨古庙内召开,会议制定了陕北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任务,选举成立了中共陕北特委和团陕北特委。此次会议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陕北地区大肆清党,许多共产党员被通缉、许多基层党组织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陕北特委的成立,统一了陕北党、团组织的领导,加快了陕北党团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创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并将陕北的红色革命又一次推向高潮。

  定边铁角城:中央红军入陕第一站。1935年10月16日,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东进,左路第一纵队出甘肃环县进抵定边县木瓜城一带,是夜在木瓜城宿营。右路第二、第三纵队由兴隆山出环县经华池县艾蒿掌抵达铁角城。18日中央红军右路第二、第三纵队从铁角城出发,经八道峁、二道峁、杏树埫、赵崾先、贺渠一线行进,其间一度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7名红军战士牺牲,之后,左、右两路红军相继东去,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并在吴起打响了“切尾巴”战役。定边县张崾先镇王塬畔村村民王建福,是中央红军入陕后,吸收的第一个陕北籍战士。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铁角城还曾是北宋军队抵御西夏入侵的古战场。据当地群众介绍,铁角城俗名“跌脚城”,此后又演变为“铁角城”。当红军在此驻扎后,当地人更喜欢将其称为“铁脚城”,因为它是红军的“铁脚”踏过的地方。

  长征红军入陕第一站:定边县铁角城

  小河会议:拉开了中国革命全面进攻的序幕。1947年4月至8月,由毛主席带领的中央前委与胡宗南在陕北榆林靖边的小河、天赐湾、青阳岔三地进行整整65天周旋,期间惊险频出,险象环生,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下,中央前委于1947年7月21日开始,至7月27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史称小河会议)。毛主席主持了会议,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习仲勋、马明方、贾拓夫、张宗逊、王震、贺龙、张经武、陈赓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集中商讨决定了今后的作战计划和方针问题。本次会议是一次历史性、具有决定性的会议,对推动中国全面解放,迅速将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小河会议,让榆林靖边的“小河”这个名字彪炳史册,永远刻在人民心中。

  中国画(张道兴)——小河会议

  杨家沟:陕北胜利的标志点、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榆林米脂的杨家沟是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地方。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从事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开展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杨家沟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杨家沟

  佳县:《东方红》从这里诞生。“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这首响彻全球的歌曲——《东方红》,是由佳县张家庄村农民李有源在1942年初冬创作的。它的诞生,奏出了时代的强音,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一片新天地,不仅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传遍了全世界,而且被作为中国送上太空的第一首乐曲响彻寰宇。

  东方红作者李有源故居

  革命老区,今非昔比。解放前,自然环境极差,“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庄稼十年九不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是榆林人的唯一的生存之路,榆林人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生活极其艰苦,榆林给世人的印象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会种地的农民形象,很长一个时期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典型。但勤劳朴实的榆林人民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持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榆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榆林成为生态建设样板。党中央在十八大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全过程。以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乎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榆林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效,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建设方面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南治土,北治沙”是榆林人民安居乐业的唯一出路。榆林人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榆林人民始终坚持生态建设理念,从开展防风治沙试验,到六七十年代进行集体大规模治理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再到80年代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启动和重点流域治理项目上马,同时全国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落实,经过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国家级生态工程,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接连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国土绿化行动,经过7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4%;年入黄泥沙量由5.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7%,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007.5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有74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生态状况呈现出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局面,涌现出牛玉琴、石光银、杜芳秀等一批全国治沙英雄。榆林终于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大逆转,生态环境变好,人民的幸福指数又一步提升。治沙成绩举世瞩目,达到全世界的认可,通过几十年来所有的“治沙治土”实践,不同典型、不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样板,说明沙漠完全可以治理,黄土高原完全可以改造,穷地方可以变富。山川可以秀美,生态可以富民,事实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交通进入“县县通高速”时代。改革开放前,一首陕北民歌“赶牲灵”道出了陕北的交通状况,牲口就是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牛、马、骡子、驴、骆驼是运输的生力军,牛车、马车、鞍子、驼子是主要运输工具。马是有钱人家的代步工具,在榆林城东门的大道上,你会看到商旅驼队往来络绎不绝。五六十年代,淳朴勤劳的榆林人民,还是靠牲口为主要的运输和代步工具。运输靠牲畜,近处靠步行,远路坐班车,县城之间每天只有一趟班车,大都是土路,晴天土,雨天泥,班车好像土飞机,有时候,出门是个人,回家是土人。七十年代初,以榆林为中心的长途客运网初步形成。这个时候,从榆林去西安的时间减少为3天。2003年,全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首条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5年,榆林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2020年1月20日,随着绥德至清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榆林进入“县县通高速”的时代;2017年,全市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

  榆林道路

  目前,榆林有3条铁路,包神铁路、神朔铁路、神延铁路运营。2001年,第一列火车开进榆林城。2005年,第一架波音737型客机成功降落在榆林榆阳机场;如今,机场已开通32条航线、通达31个城市,通航点遍布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大区域,省会城市直达率达到71%。迈入2021年,榆林交通发展又迎来了大突破,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榆林将形成连接周边省会城市“1日交通圈”和市县“1小时交通圈”,同时依托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有效衔接铁路、航空网,预示着,未来榆林交通格局即将迎来大变。闭塞荒凉变成了繁华热闹,交通不便已经成为过往。

  ——榆林成为中国经济强市。几十年前,榆林综合实力排名很靠后,而如今,榆林已成为陕西重要经济增长点,由全省乃至全国最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强市。

  榆林生态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8.2亿元,首次跃居全省第一,并在此后的10年间稳坐全省第一把交椅。202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89.66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4.53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9.33千公顷,总产量253.80万吨。全市99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712.98亿元,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企业产值3787.29亿元,非能源工业产值925.69亿元,能源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产值2258.84亿元,石油天然气开采业459.14亿元,石油和煤炭加工业完成产值579.69亿元,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489.62亿元。全市992规模以上直报工业企业(不含6户省上反馈企业)营业收入3588.8亿元,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96.35亿元,全市进出口总值12.00亿元, 全年财政总收入886.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6.22亿元。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9元, 有4家企业入围陕西企业100强。

  榆林生态城

  老区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榆林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绝对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新世纪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加持下,陕西省把榆林发展定位为跨越发展、经济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榆林工业迎来“黄金十年”,逐渐形成了以煤、油、气、电为支柱的产业群,原油、天然气、精甲醇、电石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五大支柱行业,支撑全市工业产值稳步提升,带动榆林工业大步向前。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榆林巨变”,进一步印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最伟大,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最优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新征程上,作为“老区人”,我们要大力发扬三种精神,砥砺奋进。大力发扬“红色”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学好“四史”,讲好革命老区历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发扬“三牛”精神,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精神,始终做到心系人民、务实为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扬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敢闯敢试、破局开路,勇做改革实干家、创新推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勇于负重、甘于奉献,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拉车不松套,履责不掉链,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大力发扬“争先”精神。万舟竞发勇者胜,“争先”是一种凡事赶超在前的坚强斗志,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作为奋力推进“十四五”发展的党员干部,面对新形势和新使命,只有秉持“争先”精神,时刻保持一种为事业奋斗的精气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每一项工作,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每一项工作部署,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在工作中敢涉深水、敢破坚冰、敢啃硬骨头,用“新”的思维谋发展、“新”的思路抓发展、“新”的举措促发展,不断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治沙连雕塑

  几十年的历史巨变,我们等来了辉煌成就,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拼搏奋斗的结果,是所有热爱榆林、关心榆林的各界人士倾心支持帮助的结果,也凝聚了当年领导和参加榆林和平解放的革命前辈和各位老同志的心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榆林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辈,守望和平,展望未来,就是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开创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靖边县老促会  张海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