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四月的窟野河畔,水流潺潺,柳垂金线,杏花朵朵掩映的贺家川村依偎在河畔西岸,阵阵芳香沁漫在清浅的晓雾中,错落有致的窑洞和房舍在崭新的公路旁边一字向南排列开来,还未清醒的枣林任由鸟儿穿梭期间。田间赶春的人们陆陆续续成为美丽乡村的点睛之笔,描绘着新时代农人生活的恬静与喜悦。偶尔经过的车辆会停歇下来,向着远处的山头望去,指指点点的,用手机将那一峰景致记录下来。不经意间,会让人们再一次想起这个小山村的历史与既往。
壹
贺家川村北距神木市城区60公里,与山西兴县隔黄河相望。据道光二十一年《神木县志》载:“明制县共十六寨,设有寨官、保长、领兵以守之。”贺家川是其中一寨。1989年新编《神木县志》亦载:“临窟野河石岸上,有南北向短街二百余米,为贸易集市。”从明代起贺家川村一直是神木南部的军事、经济要塞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传,清同治年间回民造反,全凭此寨保全了贺家川、孟家沟两村几百口人的性命。现在依然可见的寨门、寨墙和窑洞等遗迹却成为人们追寻历史、怀古抚今的涉足之处。
时值清明,驻足街头,春柳披金挽翠,粉杏满树芳菲,溪榆浅黄盈枝,远处烈士纪念塔在蓊郁的柏林丛中高高耸起。目送络绎不绝回乡祭祖的车辆沿街穿行而过,不觉间走进了肃穆而幽静的贺家川烈士陵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晋绥军区于1944年9月13日在此竖立了“晋绥军区后方医院伤亡病亡烈士纪念塔”,1938年至1944年在晋绥军区后方医院伤亡病亡的606位忠魂长眠于此。
烈士陵园占地约二亩多,座落于村中平缓的半山坡上,背靠大理梁,俯视窟野河。烈士塔高8米,如三把利剑直刺苍穹,象征着工农军团结一致、共御外辱、不畏生死、巍然屹立的英雄形象。青山巍巍,松柏葱翠,瞻仰烈士纪念塔,会让人敬意油然、感慨万千。会有让人联想到,眼前这和谐的底色有多么的深沉,当年共同抗日的军民情意竟如此地浓厚。记得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重修陵园竣工之际,有幸回到家乡,亲眼目睹了曾经破败不堪的烈士陵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我不由自主地走进参加落成仪式的队伍中,和村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一起凭吊瞻仰,祭拜英灵。
心灵宽慰之余,再一次走进重修后的陵园内,怀着凝重的心情瞻仰了七座花岗岩墓碑,详细了解了赵石宾、冯全英、毛小安、郭 炳、邓吉兴、李克林、张清雨等烈士的生平事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赵石宾烈士的生平事迹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赵石宾生于191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国文系。1940年9月18日,晋西北区党委在山西兴县石楞子村创办了《抗战日报》,时任黄河出版社总编辑的赵石宾转任《抗战日报》社第一任总编辑。其后报社迁移到黄河西岸的神府县前杨家沟村杨氏祠堂。面对残酷战争,报社采取“游击办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坚持出版,黄河两岸写春秋。办报物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同志们就地取材,自办造纸厂,用麻绳头、黄花叶生产麻钱纸印报,解决了三分之一的办报经费。赵石宾终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风吹林动间,思绪又回到了那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火红年代。先烈的故事历历在目,英雄的事迹恍如昨日,犹如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又如影视剧本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清晰上演。地处神府特区中心的贺家川村,既是神府特委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晋绥边区一二〇师的大后方,八路军高级将领贺龙、关向应、林枫、周士弟等在这里战斗过。1942年,贺家川集中了1500多名机关干部和八路军将士整风学习。1947年解放高家堡、神木城和榆林城时,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许光达司令员亲率二旅抵达贺家川。
贺家川村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谱写了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涌现出了令人敬仰的革命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共产党员贺万生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党组织的秘密。红军连长贺子明对敌作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虽身中数弹仍然坚持战斗。40多户群众合家并户腾出热炕,支援着一二〇师党政军等800多名工作人员和伤病员生活和修养。解放高家堡时组织民兵担架队,随军接回伤员300多名,60余名妇女儿童义务参与护理。村里80多名群众自带牲畜加入运输队为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历时数月之久。
贰
沿着宽敞的街道向北行走,曾经热闹的供销社和集市早已挪出于此,空旷而寂静地伫立着一排旧房子,石基砖房瓦顶,檐上随风舞动的春草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灰色的砖墙沉寂着昔日的庄严与肃穆。一块蓝底色的牌子上写着“晋绥军区后方医院旧址”。一座别具时代特征的大门向南而开,仿佛时空隧洞通向那个浴血烽火的年代,又或是思考的漏斗流淌着深入基因的情感,让人在敬仰中顿生探寻的欲望。院子很宽阔,十几孔窑洞从东向北而西三面拱卫起来,略显陈旧的门窗皆为蓝色,但依然保留着当年“保障供给”风格。一方方玻璃窗户一如历史的眼睛,静静地窥视着岁月的风云和时代的变迁,紧锁的房门恰如解意游人的迷宫等待后来者谨慎开启。环顾四周,空荡荡的院子里存活着高大而茂盛树木,榆树结了嫩绿的榆钱垂落在窑洞门前,几株杏树早已是花蕾盈枝,芳香四溢,馥郁的让人如醉如痴。
寂寥春风恣意开,落地花魂聚泉台。七十余年前,这所救死扶伤的后方医院里,到底有多少伤员康复出院重返战场奋勇杀敌,有多少年轻的生命终结于此长眠在烈士塔下,又有多少医生护士目睹花开花落埋藏了青春的记忆。院内有始建于1941年的晋绥军区后方医院,白求恩曾在这里做过手术,手术室被群众称“开刀窑”。记得曾任贺家川公社副主任的吕治禄说起,1984年8月他接待过第四军医大学的刘政委、政治部主任陈胜忠和301医院的李玉文说,在晋绥边区工作期间吃的是小米、黑豆,为了记住贺家川,他们的小孩也有叫小米、黑豆的,贺家川晋绥边区卫生队是四军大前身的历史被写进校史。
院子里,几株虬枝曲张的枣树上零星挂着的枣子顽强地度过了严冬迎来春天,但多数枣子经不起秋霜冬雪的洗礼陨落在地下。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大浪淘沙,生命濯涤的哲理,细思这些汲取了历史营养、吸纳精神灵气的树木,一定是既秉持了风雨沧桑心不移的坚韧,又期许着外面世界需探求的希望。它们也许是搏击自然风雨的勇士,它们的精神像革命先烈一样永远长青,他们的根都在贺家川村。
时过境迁,赓续永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贺家川村是把一种精神在延续,是把一种力量在传承。新中国成立后,贺家川村的群众们,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阔步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在一片饱经战争创伤的废墟上重建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引领新风尚。区政府改为公社以后,贺家川村民参与国家机关和供销社、邮电所等基础服务实施建设,节衣缩食翻新旧窑洞、修建新房屋,整修村道,逐步改善着各自的生活。放眼山梁上一排排盘山而上的梯田,一块块整齐铺开的菜园,一条条平整蜿蜒的公路,无不隐含着贺家川村民几十年几代人艰苦奋斗的汗水与心血。俯视街道,滨河排列的民居绿树掩映,整齐划一;依山而建的旧居整饬一新、各具特色;沿街门店货物齐全、人头攒动;往来车辆或停或行、款式各异;几处景点靓丽整洁,已然是一派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贺家川村抓住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一批批革命历史遗址的开发与建设被提到发展的日程上来,红色旅游已经成为贺家川村的一抹亮色。
叁
贺家川村是一片充满激情的沃土,它的底色既有革命先烈的满腔热血,也有村里群众爱国拥军的赤子之情,红色的基因成就了贺家川村的历史地位,奠定了贺家川村紧跟时代发展的基础,急促了脱贫致富、筑梦小康的步伐。
徜徉贺家川村街头,扑面而来的春风不经意间会将历史的页面翻到现实的章节中来,镜像的翻转会使人联想到曾因改革开放进城打工潮流的冲击,多数家庭居家迁入县城,一度繁华的街市逐渐冷清,耕地和菜园多数撂荒。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原始积累,紧随脱贫攻坚步伐的进程,贺家川村又一次迎来了返乡创业、立地发展的新机遇。驻足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村民们悠闲自得地各自忙碌着,他们把生存的真正意义诠释在工作中,将筑梦的价值体现在创业上,使道德的理念演绎在幸福里。沐浴新时代新政策的雨露与阳光,人们瞅准机遇,分门别类地创办了自己的门店,一批批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土特产,家传手工产品成了沿街过往游客的抢手货。蔬菜是绿色天然的,猪羊肉是饲草喂养的,五谷杂粮是家肥种植的,挂面是手工制作的,明晰的是土产品的特色,打出的确是贺家川村的品牌。
自祖父开始,村民贺建忠家传碱饼制作已有三代。每天凌晨的碱饼炉火不仅烧旺了他的事业,也烧出了他的碱饼品牌。进炉时白如霜雪,出炉时浑身焦黄,清香浓郁,入口松软。由城返乡后,贺建忠硬是把三块钱一个碱饼的买卖,做成了独具本土特色的事业。遇到节假日,过路游客闻风而来排队等候,现做的碱饼供不应求。与贺建忠齐名的还有街道上几家特色饭馆,或是羊杂碎,或是杂粮饭,或是春娥农家饭店,每一种小吃都被传承成家乡的风味特色。你会在坐下小憩的惬意中,了解炖羊肉绝密配方的传说,聆听一盆山药擦豆腐的精美故事。也可以从荤素绝配的味道中领略南乡美食的别样风格,也可在一份猪肉绘酸菜的品尝间独享静坐山村的真情实感。即使在神木城,贺川成义豆腐和贺川炖羊肉都被市民津津乐道,成为代表贺家川村的知名品牌。很接地气的饮食文化,不仅是贺家川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值得发掘的可靠资源。
贺家川村的味道不仅仅绝限于十全十美的地方小吃,真正让人流连忘返的是黄河岸边那一畦畦菜地里青翠欲滴的瓜果蔬菜。每至夏季,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枣树、果树、杏树、梨树,都挂满了果子,红的、黄的,青的,一树一树地热烈着;黄瓜、茄子,柿子,葡萄,五颜六色地精致在架子上,一颗一颗地奔放着;树荫下的人们,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个一个地开心着;侧耳处圈舍里的鸡呀、羊呀、牛呀、猪呀的,一声一声地欢叫着;农村的时光仿佛一下子凝聚在夏日里的树梢上,把幸福的号角只交给蝉儿歌唱,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农家院子里也是一地清凉,枣树柿子茄子青椒应有尽有,静寂中爷爷播放的晋剧选段间或响起,闻声而来的老伙伴儿们陆续到了,一个圆滚滚的西瓜是待客的佳肴,酣畅淋漓地吃上一番后,海阔天空的段子,诙谐有趣的故事,惹得夕阳也有些恋恋不舍。一阵孩子们的嬉戏声很快终止了爷爷们的老生常谈,几声嗔怒之后,一群光屁股的孩子瞬间消失在葡萄架下。夜幕时分,蛙鼓敲着星星的韵律,将半圆的月儿挂在天空,劳作回来的汉子们才围坐在石桌旁边,划算着进城蔬菜卖了多少钱,羊子近期的价格涨了多少,鱼塘里去年洒的育苗有多长,一阵阵笑声之后,汉斯啤酒已经倒下了许多。贺家川村的生活像瓜果蔬菜一样淡中带甜,人们的心情像星空一样朦胧中透着亮色,一点一点地燎原着小康的梦。
若是秋天来到贺家川村,尤其醉人的莫过于河湾里四百余亩枣林飘香,枝头是红彤彤沉甸甸的枣子沾了露滴,甜脆可口,可以随意采摘,主人却见而不问。中秋前后,城里工作的子女回来了,上学的孙子外孙回来了,好久未见面的姑舅俩姨做客了,亲戚朋友、兄弟姊妹们都来凑热闹了。一树红枣就是一树珍珠,使劲地擞一擞树干,噼里啪啦落了一地,鲜红鲜红的。红枣加工厂离村子不远,收枣子的商客早早地等在一旁,一袋又一袋的红枣被装车运走。河畔上早年前土法熏枣的炉子已经不见踪影,远处白墙红瓦的建筑就是现代红枣加工厂,几百万斤红枣在加工厂里一进一出价格就翻了几倍。以贺家川村红枣加工业为代表的南部镇村工业产业逐步兴起,小米、绿豆、玉米、花生、红薯等备受青睐的农业产品一改往昔的“土”字头,戴上了“工”字帽,成为周边大中城市畅销的高端营养品。
肆
最欣慰的莫过于贺家川村的水陆交通。近几年,随着沿黄公路的畅通,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街道的硬化美化,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休闲娱乐广场和党群服务中心的新建,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客人集聚于此,共享着乡村振兴的成果。75岁的贺双贵老人从邮递岗位上退下来已经有二十年了,每遇游客都会自告奋勇地当起解说员。贺家川村的红色历史故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苦经历,改革开放的政策激励,脱贫攻坚的实质性变化,村里的文化教育等等,他如数家珍地向客人们介绍着。从幼年时期的烽火岁月到现在的乡村振兴,老人把祖国发展强大的历程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串联,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惊喜,每一个惊喜都富含着成就。沿黄公路开通以后,贺家川村作为一个驿站,既恩荫着红色历史文化的眷顾,又沐浴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和风,春天的化肥种子、秋天里的五谷杂粮,平时的蔬菜牛羊,都可以四通八达地销往晋陕两地,是便利的交通敞开贺家川村民的心扉和胸襟,也张开了他们筑梦小康的翅膀。
依托红色底蕴,贺家川村在革命老区的底色上渲染出令人刮目的亮色,一座富含红色资源的精神宝库,正在释放着前所未有熠熠风采,一如黄河沿岸的珍珠之一,串接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悦动出再次起航的乐章,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潮一起向海前行。
(神木市老促会 吕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