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延吉市三道湾镇四方台抗联遗址考察记

2021/11/11

  2021年11月3日,吉林省延吉市老区建设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一行9人,在延吉市三道湾镇屯田村向导韩同波、刘国成带领下,乘坐四驱拖拉机前往四方台主峰,考察抗联战士战斗过的遗址。

  “杀胡子”沟遗址

  兵工厂遗址(地戗子)

  炮台山下“地坑”

  志愿者在“中共东满特委机关和东满党团军事干部联席会议纪念碑”考察

  志愿者在炮台山遗址碑考察

  三道湾镇地处长白山系,哈尔巴岭支脉,主要山脉由北向南延伸,沟、山相互交织,坡陡沟窄,没有宽阔的山谷,境内最高点海拔1054米。四方台主峰位于延吉市三道湾镇屯田村,海拔940多米。上午8:45分,大家到达洪泉屯,全体队员乘坐拖拉机在泥泞的山林路上艰难地前行,一路克服泥坑、沼泽、倒木等障碍,行车两小时,终于到达四方台主峰下。由于前方2公里没有路,需要徒步,全体队员在两位向导的带领下,爬陡坡、过沟堑,经过2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海拔940多米的四方台遗址地附近。在四方台(今称新昌里)山顶最东侧,大家发现了当年抗联战士住过的地窨子,地窨子为长方形,长6米,宽4.5米。西墙为岩石,高3米,东墙为石头砌筑,高1.2米,墙厚2米,东南角出口。在地窨子南20至30米处有两个散坑。

  这个地窨子建筑牢固,建设年限超过七八十年,位置隐蔽,避风向阳,使用面积近30平方米,出口在东南,应使用木梯出入。不排除更古老人类居住,后期抗联、“土匪”、猎户(过去俗称洞狗子)等迭代使用。具体用途,还有待文物部门挖掘鉴定。

  在四方台上,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历史的烟云弥漫在眼前。1930年,中共王隅沟支部成立后,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共青团、妇女会、儿童团、反帝同盟、互济会等革命群众组织,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1931年秋,中共王隅沟区委成立,下设王隅沟、柳菜、松林洞、北洞和南洞支部,领导当地群众开展了1931年的“秋收”斗争和1932年的“春荒”斗争。通过这些斗争,广大群众受到了锻炼,都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1932年春,日本侵略者“讨伐”依兰沟和王隅沟地区,制造了“五·一”惨案、“三户村”惨案、南阳村“下村惨案”、“李医生沟”惨案,依兰沟遭受严重损失,后来依兰区群众转移到王隅沟。

  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革命群众认识到,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才有活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王隅沟区委选拔优秀党团员成立突击队和游击队,开展夺取武器、武装自己的斗争,壮大武装队伍。

  1932年夏,以原有的突击队和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了王隅沟游击中队,任命金东九和金洛千同志为中队领导。

  1932年6月偷袭依兰沟敌军营房,同年7月狙击小百草沟(高城村)日伪军“讨伐队”,同年8月,联合反日部队袭击八道沟,9月袭击路过春兴街的日军汽车,联合反日部队攻打九龙坪(九龙村)等。

  根据斗争的需要,在古城村北沟建立了兵器修造厂。厂里只 10余名技术工人,他们用手工操作,除锻制了一些刀、矛之类原始武器,修理部分手枪和步枪外,还相继试制使敌人恐惧的“延吉炸弹”,这些土武器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

  1932年夏末,党派王德泰同志到三道湾山林队“长江好”中队工作,年底他从山林队带出20人,来到王隅沟,加入抗日游击队。

  1933年1月,花莲里(磨盘山村管辖、已无村庄)游击队也转移到依兰沟,队伍有了扩大。1932年秋,以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同志为首的中共东满特委和中共延吉县委机关迁移到古城村。同一时期,海兰区的花莲里革命群众转移到王隅沟区,使王隅沟区人口又有了增加,达到二千余人。

  1932年11月2日,在中共东满特委和中共延吉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在王隅沟中村召开了王隅沟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北洞、南洞、王隅沟等3个村苏维埃代表以及兄弟地区的代表共60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经民主选举,选出王隅沟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委员,李相默任主席,正式成立了王隅沟区苏维埃政府。王隅沟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宣告了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式创立。

  1933年1月,延吉县抗日游击大队正式成立。王隅沟游队编入延吉县游击大队。大队部设在王隅沟,朴东根任大队长,朴吉任政委。队伍发展到130余人,拥有步枪60支,手枪15支,还有不少土枪。下设三个中队,驻扎在王隅沟、三道、富岩、长财、北洞、南涧、苇子沟等地。

  驻在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游击中队,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援下,配合兄弟游击中队和反日部队,先后攻打八道街、五凤金矿、老头沟街和天宝山等地,消灭了不少日伪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的"讨伐",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1934年初队伍发展到300余人,于1934年3月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一团,成为装备好,战斗力强的武装队伍。

  1933年春,敌人纠集日伪军和自卫团近两千人,对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进攻。王隅沟军民利用埋伏战和运动战,粉碎了敌人的“讨伐”。但在这次“讨伐”中,王隅沟土城村遭到了敌人的践踏,王隅沟党政机关只好撤离王隅沟上村,转移到北洞古城村。

  1933年冬,敌人采用“焦土战术”,向王隅沟古城一带发动了进攻。王隅沟抗日游击队,采取转移群众,避敌主力,各个击破战术,粉碎了敌人的“讨伐”。群众转移到莲花洞,部队驻扎在周家沟。

  1934年年秋冬,敌人采用更加野蛮的“堡垒战术”和“焦土战术”,王隅沟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讨伐”。敌人进入根据地后,烧毁了全部房屋,在古城村、莲花洞等地建立了“集团部落”,切断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残酷地杀害了数百名无辜的群众。敌人的“讨伐”和屠杀,并没有吓倒抗日群众,他们转移到四方台坚持对敌斗争。

  1934年12月,在和日寇作战中,因敌我力量悬殊,游击队放弃了四方台,转移到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张芝营经过一天的激烈的战斗,敌人留下70名死伤者,溃退而去。

  1932年2月16日,王德林救国军一部在延吉县屯田营(三道湾屯田村)抗击日伪军,激战数小时。

  1932年5月19日 日军西村支队进犯延吉县三道湾,驻当地的反日部队四百余名奋起反击,展开了激战。

  1932年7月 中共延吉县委派王德泰去三道湾反日山林队“长江好”部开展兵运工作。

  1932年8月24日反日部队某部在延吉、汪清边界的吉清岭(吉庆岭)袭击百草沟日本领事分馆人员。

  1932年8月 伪满军十三旅孟营,为了过中秋节,派一个排伪军到百草沟取军粮和副食品。汪清抗日游击队决定在马鹿沟口(蛤蟆塘富兴村东二里)打一次伏击。这天中午,孟营的运输队过牡丹峰由马鹿沟方向走来。前面走着一部分押运兵。后面紧跟着几十辆装粮食和副食品的牛马车。每辆车上都有一两个伪军押车,当他们进入我军地射击圈内,指挥员的枪声响了,毫无准备的敌人,遭到意外袭击,不知所措,一部分敌人,以牛马车作掩护,向我军还击。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汪清游击队打死打伤敌军数人,缴获步枪一三支、子弹上千发,还有很多粮食和副食品。在这次战斗中,汪清县抗目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游击队中队长金哲同志。为了掩护其他徒手游击队员顺利夺枪,他亲自带领一部分战士,向敌人猛烈射击,吸引敌人火力。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1932年10月 延吉县三道湾成立了“兵民委员会”,积极开展反日活动。

  同月,汪清游击队与别动队一起在汪清南蛤蟆塘附近伏击伪军孟营一个排,毙伤二十多人,缴枪十三支,游击队长金哲不幸牺牲。

  1932年12月 在延吉县三道湾“长江好”山林队中做兵运工作的王德泰,带领十七、八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到依兰沟,加入延吉县游击队。

  1933年2月13日 延吉县游击队在三道湾能芝营(共产党沟)抗日游击根据地抗击日伪军“讨伐”队,杀伤敌人数十名。

  1933年5月,日军讨伐队在延吉县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屯田营,屠杀村民数十人,烧毁民房数十间。

  1933年9月 延吉游击中队联合赤卫队在三道湾大东沟(东沟村)建立游击根据地时,日军出动四百多人的“讨伐”队攻击我抗日游击根据地,游击队利用地理优势与日军周旋作战,经过两天的浴血奋战,毙敌九十多人。

  1933年10月 日军第十师团第三十三旅团步兵第十联队第一大队翻译中村正名带领第一大队进犯三道崴(三道湾)追剿抗日游击队,但没能找到游击队,三道崴居民也都已逃离村子。中村便利用“宣抚班”将老百姓骗回来,不分男女老幼集中起来,全部用手榴弹和刺刀杀死。日军还在三道崴烧毁民舍约16所、张子营(张芝营,今共产党沟)烧毁民舍七八所、屯田营烧毁民舍十七八所,共杀害无辜百姓63人以上。制造了延吉三道崴惨案。

  1933年12月中旬 日军六百余人进犯延吉县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当地游击队与群众奋起应战,激战五、六日,将敌击退。

  1934年2月上旬 因汪清县的小汪清、十里坪、延吉县的王隅沟部分抗日群众转移到大荒崴(南蛤蟆塘,延吉、敦化、汪清,三县交界处),中共汪清县委在这里成立了党团区委和区农民委员会。中共汪清县委、共青团县委机关在大荒崴曾短暂的工作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团第三连和汪清县青年义勇军第一连也曾在这里驻扎。

  1934年3月下旬  在延吉县三道湾张芝营(共产党沟)召开中共东满特委和各县游击队负责干部会议,根据中共满洲省委1933年 12月3日指示信关于将游击队改建为人民革命军独立师的要求,会议决定由延吉、和龙、汪清、珲春等游击队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师长朱镇,政治委员王德泰。会后,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四支游击队陆续改编为第一、二、三、四团。

  1934年5月9日,二军独立师一团一部袭击延吉县三道湾“集团部器”的伪军,迫使十七名伪军投降,缴枪十一支,并摧毁了该部落。

  1934年9月14日,延吉县依兰沟古城子抗日游击根据地被敌侵占。东满党团特委、中共延吉县委、二军独立师师部、一团团部和抗日政府以及大部分群众转移到延吉县四方台山南部地区,少部分群众经敦化县沙河掌转移到汪清县大荒崴(南蛤蟆塘)地区。

  1934年1月,二军独立师师长朱镇因“民生团”嫌疑遭逮捕监禁,不久,逃跑投敌叛变。

  1940年1月25日,三方面军陈翰章一部,上午九点袭击了延吉县屯田营春上信一“讨伐”警备队交火。

  1940年月 三方面军十三团一百余人袭击了延吉四方台(延吉三道煤矿北部)与日军赤幅部队,伪军刘树部队交战。

  1940年2月7日 二方面军崔贤部在延吉县屯田营西北袭击了村上警防队,击毙两人。

  王隅沟抗日根据地、三道湾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斗争史实,是长达14 年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浓重一笔。

  (延吉市老区建设志愿服务队抗联文化研究组  何云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