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鄂州市鄂城区峒山村:践行嘱托 十年巨变

2023/08/03  浏览量:   作者:鄂州市鄂城区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峒山新貌

“长港的岸边一幅画,老屋古树是我的峒山老家……”一首《峒山老家》唱出了心声,唱醉了长港,唱美了田野。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并与村民代表亲切座谈,留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殷殷嘱托。

牢记嘱托,接续奋进。十年间,古老峒山面貌焕新,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集体经济收入十年十倍

盛夏时节,峒山村迎来葡萄采摘热潮。

去年,返乡能人龚建军投入260万元对峒山村葡萄基地进行全面提档升级,更新换优种植品种,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升。

“葡萄基地原来年产值在50万元左右,现在,盛果期可以达到100万元,每年给村集体分红15万元。”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说。

2013年,占志启还是一名普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当日,他正在村(社区)服务中心咨询关于西甜瓜种植的事情。

“总书记关切地问,西甜瓜亩产多少?投入大不大?技术成不成熟?”

现任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产业发展格外关心。

10年来,峒山村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先后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6个,生态农业基地由4个发展到22个,万亩湘莲基地、万亩武昌鱼基地、百亩樱花园、十里水杉林、一山多景等项目有序推进,集民宿、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休闲体验农业势头正旺。

“有了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有了源头活水。”伍冬介绍,10年来,峒山村集体经济收入快速增长,今年有望达到410万元,是2013年的10倍。

“花园峒山”渐成实景

沿着峒山村内的峒心路前行,青白灰三色调村居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观荷台、樱花园、栖客露营地镶嵌其中。

“环湾主干道是柏油路,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了花花草草,像住在花园里一样。”说起村里的变化,峒山村村民陈双喜满心欢喜。

一年前,这些路还是村民口中的“搓板路”——不仅影响出行,更影响沿线的稻虾基地发展。“进虾苗、卖虾子都受影响,生怕把虾桶颠翻了。”养殖户陈三民说,每次路过都要小心翼翼“避坑”。

很快,峒山村启动环湾路建设工程,先后建成村民出行的湾组道路5公里、农业生产的机耕路5.5公里。

道路建设完成之余,沿路的美化同步跟进。群众拆除围栏、鸡棚、猪圈、小菜园、厕所等34处,为美化村庄让路;为了不让修好的路黑灯瞎火,村民们还自发筹资,安装了30多盏路灯。

峒山村建有6条港渠,总长10.4公里,每条港渠相隔666米、以支沟相连。这些港渠既承担着农业灌溉重任,也承载着峒山人的幸福乡愁。

村“两委”在征求村民意见后,制定港渠疏浚项目方案,仅一个多月的时间,5.7公里的港道、6.4公里支流完成清淤疏浚。项目完成后,峒心路两旁的麦田成为一景,今年吸引了不少来自武汉的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杂物也堆放得整整齐齐。大家都说,环境好了,住得也舒坦。一句话:花园峒山,村美人和。”占志启说。

80%的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创业

今年“五一”小长假,峒山栖客露营基地火了!“看山林间氤氲的雾、溪水上飘零的花,用帐篷搭出诗与远方……”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让山村峒山成功出圈。

基地负责人,是90后返乡青年陈川。两年前,他放下上海的灯具生意,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峒山流转土地创业。

目前,峒山栖客露营基地已建成露营、娱乐、天幕、餐饮4个区域。陈川介绍,每到周末,人气很旺,需要提前预订。

10年前与峒山村民代表座谈时,时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第一个发言,介绍村里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大家: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总书记的话让我触动很大,三个‘绝不能’成为历届村党总支抓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南。”现任长港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陈又胜回忆。

陈四喜是峒山村张沟队村民,10年来一直在村里的鑫兴达园林基地负责栽树、施肥、浇水、日常养护等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近年来,该基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用工量常年保持在30人左右。

10年来,伴随着生态农业、农旅观光等产业基地的勃兴,峒山村8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与10年前全村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形成鲜明对比。

牢记殷殷嘱托,不负切切期望。十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峒山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不断探索、奋斗,实现了峒山村的华丽蝶变,洞见中国乡村振兴新图景。

编辑:王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