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溧阳骄子 彪炳千秋

——记《中共党史人物传》陶鲁笳

2022/12/14  浏览量:   作者:长江 洪明 路在脚下 正富 少鹏 永成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为推进《中共党史人物传》研究编撰工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省级有关部门专程来常州调研,重点了解重要党史人物陶鲁笳等2人的有关情况。陶鲁笳同志作为对共和国有重大贡献和重大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调研座谈会商定由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负责撰写其光辉的一生。

陶鲁笳,男,原名陶国葆,1917年2月生于江苏溧阳陶家村,中国著名法学家陶希晋(原名陶国华)三弟。他在大哥陶希晋和大嫂朱琏的革命思想影响下,很早就离开家乡奔赴石家庄与大哥、大嫂、四弟陶国萃、妹妹陶国珍一道投身革命,抗日的战火把他锤炼成为勇敢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的革命活动家。他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任山西中共三个县的中心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他36岁被毛泽东主席提名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主政山西工作12年之久。此后,在中央党、政、军机关担任重要职务,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走革命路 转战太行

陶家是耕读之家,陶国葆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早年就读于溧阳私立同济中学、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上海复旦实验中学,后入南京中央大学旁听。1935年夏,17岁的陶国葆满腔热血,赴石家庄参加火热的革命工作,开始在石家庄扶轮学校任教,积极协助大哥陶希晋创办《正言报》、《北风》和《北光》杂志,并兼任《北光》杂志社编辑,改名陶鲁笳。不久,陶鲁笳同志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石家庄总队总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部长,晋冀鲁豫区委组织部干事、组织科科长;1940年,任山西昔阳、平定、和顺三县中共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起先后任太行第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1945年3月,任太行第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7年,任太行区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1949年2月,任太行区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1949年9月,任山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省委第一书记兼山西省军区第一政委;1965年3月,任国家经委第一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3-1978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政委;1981年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主任由总理兼);1985年2月,任国家体改委顾问。1988年4月,陶鲁笳同志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是第一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

陶鲁笳同志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36年冬,中共石家庄市委发动各界人士组成公开的抗日救国组织——石门慰问前方将士联合会,陶鲁笳同志作为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加活动;1937年9月上旬,周恩来副主席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兼前线总指挥彭德怀同志的陪同下,在太原与阎锡山进行战区合作谈判,再到保定与国民党徐永昌谈判,经过石家庄,慰问了市委全体同志。中共市委书记陶希晋等同志组织了以石门各界抗日救国会的名义,在劝业场影院召开约500人参加的大会,周恩来和彭德怀同志分别发表了抗战必胜的重要讲话。为保证大会的顺利召开和防止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同志的安全,陶鲁笳同志组织正太铁路工人纠察队到会场保卫。1937年9月下旬,石家庄遭受日本侵略者飞机三次狂轰滥炸,市委宣传部部长陶鲁笳同志协助市委书记陶希晋奉命带领市委全体成员和铁路工人游击队,西上太行山开展创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战争,在任中心县委书记和太行第二地委领导和第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期间,为八路军扩军并做好后勤保障。在八年抗战中,参与了“刘邓大军”的多次对日作战,打响了抗日战争中的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战斗,协助配合129师收复了198个县城,真乃“戎马一生走天涯,别时尽归太行下”。

“百团大战”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统一指挥下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伟大胜利,打出了军威和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声誉。陶鲁笳同志等领导不仅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而且更突出的是参与了太行第五军分区部队的战斗指挥,铸就了烽火岁月的人生辉煌。1948年冬,陶鲁笳同志任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先后协助徐向前元帅和彭德怀元帅会战太原战役,配合聂荣臻司令员华北野战军解放了整个华北地区,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举大寨旗 引领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陶鲁笳同志依然留在山西省委工作,1949年至1952年,先后任山西省委常委兼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1953年时年36岁主政山西,是全国最年轻的省委第一书记。他善于地方工作,一手抓治安,一手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取缔反动会道门“一贯道”,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振兴煤炭工业,发展工农业生产,一着不让地修复了战争创伤,赢来了长治久安的新局面,“三年困难”时期,山西是输出粮食和煤炭最多的省份,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1954年,在山西太原支持中科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碳化学研究所,成就了曾任两届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彭少逸院士的人生辉煌。2008年10月,山西省和中科院有关方面的领导祝贺彭少逸90大寿的活动中《风骨天地间》专著问世;既颂扬了彭少逸的卓越成就,更赞赏了山西煤都对人类的贡献。这位溧阳籍资深院士激动地说:“这是当年陶鲁笳书记关心支持的结果。”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潭入林的水利工程——红旗渠,长达1500公里,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红旗渠经过山西太行山地段涉及水源供给问题,不仅得到了山西省委的帮助,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时任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同志的大力支持,为世界瞩目的“红旗渠精神”增光添彩。

大寨是全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原来一个穷山村,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二百三十七斤,陈永贵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平均亩产一跃达到七百七十四斤。1963 年,陶鲁笳发现大寨这个先进典型后,指示《山西日报》大力宣传,发表《陈永贵--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社论,邀请陈永贵在全省劳模会上介绍经验,山西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向大寨学习。这年8月,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房窑倒塌,庄稼倒伏,梯田冲垮,大寨人没花国家一分钱战胜了灾难,不仅粮食产量超往年,而且重建了新家园。

由于山西省委的强势宣传,陈永贵同志很快走红。1964年1月,陈永贵同志被国务院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介绍经验,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陶鲁笳同志最早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大寨和陈永贵的事迹。1964年3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主席下基层视察工作,分别会见华北地区有关省委主要领导,陶鲁笳赶到毛主席视察的邯郸,在专列上详细介绍了昔阳县大寨大队战天斗地的经验,介绍了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毛主席饶有兴趣地问陶鲁笳:“陈永贵是哪几个字”?陶鲁笳立即在纸条上写下了“陈永贵”三个字,毛主席感慨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尔后又说:“大寨是一面旗帜,农业要过关,没有大寨那种精神不行哪”!并要求秘书调阅《山西日报》和《人民日报》社论。1966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随后大寨成为了红及全国的农业典型。“大寨精神”造就了不少先进人物,1973年,陈永贵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又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

跟领袖走 忠贞不渝

毛主席与省委书记的接触,陶鲁笳同志是最多被接见的成员之一。从 1953 年至1965 年,陶鲁笳同志跟毛主席接触四十次左右,参加毛主席主持的小型会议二十多次,同桌进餐也有八九次。但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才三十二岁,那是1949年4月,北平和平解放两个多月,他的职务是太行区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前往参加中共中央华北局会议,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4月15日,华北局书记薄一波告诉陶鲁笳、冷楚、周壁,毛主席要接见你们。他们来到香山“双清别墅”,待在客厅不一会儿,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面带笑容走了进来,同他们三个年轻人一一握手。毛主席年龄比他大二十四岁,却像兄长一样和蔼可亲。毛主席教诲说:“领导干部要兼顾‘四面八方’。”接着给他们畅谈“四面八方”这项经济政策的含意:“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此后,毛主席总亲切地喊他“山西人”“小山西”。

1955 年盛夏的一天,陶鲁笳同志在京参加省委书记会议,休息期间接到毛主席秘书的电话,要他赶到中南海游泳池。“‘山西人’来啦!”他刚进游泳池门口,毛主席就远远地招呼他。最令陶鲁笳同志难忘的是1957年夏季参加青岛会议,会议结束时,山东省委宴请与会同志,陶鲁笳同志因事迟到,走进餐厅时,除中央领导同志那桌还有空座外,其余餐桌均已座无虚席,陶鲁笳同志一眼看到,周总理在招呼自己,便走过去坐下,一会儿毛主席来了,正好坐在他身边。一边一个伟人,不用说有多拘谨多紧张,而毛主席却把他当成小亲戚一样,一边称他“小山西”一边为他夹菜。

1958年南宁会议上,毛主席当着众多省委书记的面,表扬陶鲁笳同志“《山西日报》的文章写得好,有份量”。1990年后,陶鲁笳写回忆录《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在《自序》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毛泽东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所创立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功勋,是谁也抹煞不掉的。毛泽东作为一位历史伟人,他属于中国、属于世界。毛泽东思想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依然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陶鲁笳同志一生对领袖忠贞不渝,晚年病重思维不清住在医院,家人说什么他都不回答,只要一提起毛主席,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当孺子牛 鞠躬尽瘁

“文革”期间,陶鲁笳同志遭受冲击,被监护审查五年半。他不怨天,不怨地,利用这段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加强修养。林彪事件发生后,被打倒的老干部重新起用,他又回到工作岗位。1973 年7 月,由周总理推荐、毛主席批准,他被任命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政委(前任是聂荣臻元帅),在这个岗位上夜以继日的工作了前后六年,他出于保密,对家人和外界从未透露过一点工作上的信息,直至部分国家档案公开,人们才知道那时他天天忙碌,就是为了军队建设、国防尖端武器研发和国防现代化而默默奉献。

八十年代初,陶鲁笳同志率领国家体改委工作组,到江苏省常州市搞改革试点,常州市委、市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响了常州品牌,常州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企业集团成长型做强做大,城市管理上档次,城乡联动上水平,基础设施争上游,形成了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生动局面。

陶鲁笳同志还十分关心家乡建设,煤炭当时属紧缺物资,他积极筹划调拨,红薯、土豆等优良品种推荐到家乡试种。1981年5月,离开家乡46年后踏上生他和成长的地方,在新昌公社召开座谈会,在陶家村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在县里举行茶话会。1990年前后,他积极为溧阳撤县设市等有关经济社会事业出谋划策,九十年代陶鲁笳同志经常回家乡,参观溧阳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指示省体改委多为革命老区溧阳提供优质服务,“四大开发”成为首批省级项目,体改委功不可没。1992年12月11日,他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参加了溧阳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溧阳市对外经济贸易新闻发布会。1995年4月28日,与国家体改委老领导安志文等同志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溧阳茶叶节开幕式。1997年,他在北京家中,接待溧阳“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筹备组人员,通过他与有关方面的对接,筹备组人员顺利到中南海邀请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到溧阳参加纪念活动。

2011年5月,陶鲁笳同志在北京逝世,他生病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的方式到医院慰问和哀悼,20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党和国家机关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和1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遗体告别和悼念仪式,深切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革命活动家陶鲁笳同志,高度赞扬陶鲁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的一生。《中共党史人物传》一书将会更多、更详细的记载着陶鲁笳同志94年人生经历,肯定他为人民服务的辉煌业绩。他身上最大的特点是自强不息,最终取得了优秀的成果,这样一位年轻的“封疆大吏”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对人民的承诺,得到了人民的信赖。

陶鲁笳同志夫人贾于慈,山西太谷人,是烽火太行“六姐妹”之一,抗战时期任中共太谷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太原市妇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山西总工会负责人,中共中央政治部群工部副部长、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享受副部级政治生活待遇),2013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根据她和陶鲁笳同志生前遗愿,将骨灰安放在河北涉县赤岸村129师纪念馆将军岭。2014年9月22日,河北省涉县县委为陶鲁笳同志夫妇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并为塑像揭幕。

溧阳骄子陶鲁笳同志成为《中共党史人物传》的重要人物,是溧阳老区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丰功伟绩彪炳千秋!

编辑:王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