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2 浏览量: 作者:李国荣 王忠显
精准扶贫奔小康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逐渐浮出水面。如何打破坚冰?我们深入革命老区走访求索。
在基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扶贫工作者付出艰辛和汗水,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令人由衷的高兴。但也听到了一部分扶贫干部的抱怨、哀叹。他们说有两种贫困户实在令人头疼。一种是满足于吃得上饭,穿上了衣,不肯劳心费力奔小康;另一种是等、靠、要。他们最关心的是把自己列入重点扶持对象里,认为戴上贫困帽,就会冬暖夏凉,出现了越扶贫越想保贫的怪现象。他们知道,习总书记有话在奔小康工作中要做到一户不落,一人不少,还有个社会保障大兜底,反正是船到码头车到站,谁也落不下。别人是穷则思变,他是穷则思靠,就是想不劳而获。尽管扶贫工作队再三的工作,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被称之为“钉子户”。这两种人虽然比例不太大,但确实成为脱贫奔小康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对此有些扶贫干部把他们定格为不治的癌症,无解的方程。他们说:这两种人,打不得,骂不得,抓还不够,扶而不起,爱莫能助,只能放到社会保障大兜底里一并解决了事。看来“大兜底”真是个法宝,既能兜走了懒汉的贫困,又能兜出扶贫工作的政绩来。走此捷径,扶贫攻坚就可有可无了,党的扶贫好政策竟成了养懒汉政策了。这种思想苗头正在滋生,切不可蔓延,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见硬就回,还叫攻坚吗?真是不治的癌症吗?我们在走访贫困村中,找到了“这道方程的解”。扶贫工作者对我们说,他们也曾遇到过同类的“钉子户”,几轮思想工作未见效果,我们就改变了思路,采取了以软克硬的策略奏效了。他们把脉问诊的结论是:“精神缺钙”,治疗这种“软骨症”的良药当然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于是我们采取了迂回式的循循善诱战术,效果彰显。
他们像讲故事一样举其一例。在一次“钉子户”的座谈会上,他们做在一家的炕头上唠起了家常。问他们近几年来都获得了哪些优惠和补偿,他们当然如数家珍。又问他们党中央和国家对老区的扶贫政策怎么样,关爱如何?他们的回答别无选择,都表示满意,十分感谢。接着告诉他们:这是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特殊关爱,也是对老区人民一种倾情回报,他们再次表示感谢。那么我们不是常说共产党就像我们的亲爹娘么,爹娘如此关爱我们,凭良心应不应该回报一下爹娘呢?他们一致表示应该。可是一脸茫然,不知道怎样回报。已见水到渠成,我们郑重地告诉他们:不需买礼物,也无需写感谢信,响应党的号召,奋发图强奔小康,减轻党和国家的压力就是最好的回报,这麽简单的事情,而且是为自己过上好日子,何乐而不为呢?拍拍良心应不应该?大家一致点头表示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他们思想开了窍。于是趁热打铁,领他们参观了贫困户自力更生走出贫困的各类典型,砥砺他们内生动力,鼓起了勇气,萌生了自强不息我要脱贫致富的愿望。有的实施了土地流转,外出打工;有的发展了养殖业,有的以土地为股份,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的开发了特色经济种植,都迈出了脱贫奔小康可喜的第一步。他们说,真是思路一变,柳暗花明。
故事听完了,虽然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却发人深省。攻同一道难关,有人成功了,有人退却了。由此我想到了蜀之鄙有二僧的寓言。贫者仅凭一瓶一钵去南海而归,而富者却望洋兴叹,其志异 而使然。有位哲人说过:懒散犹如酸醋,能软化你精神的钙质,勤奋却像火酒,能燃起你智慧的火焰,扩而广之,扶贫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志贫则智短,精神缺钙,必然手中无策,靠大兜底发小红包保姆式的扶贫,永远走不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授人以鱼,仅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这个浅显的法则是扶贫工作者必须遵循的。
打铁先得本身硬,问题在下而责任在上,不能头痛医脚。看来扶贫工作者自身建设也应该纳入日程了吧,否则,既使是派出大兵团作战,也会事倍功半的。“输血”不如“造血”,“输、造”结合,才是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拔出穷根的良方。诚然,扶贫的路上困难还很多,习总书记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精准到位,滴水穿石,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趟不过去的通天河。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