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江都区扶贫“三会”助推高质量富民强村

2020/08/06  浏览量:     

  2016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老区扶贫“三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扎实抓好扶贫工作。2019年底,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7493户13883人全部脱贫,22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江都区老区扶贫“三会”直接挂钩帮扶的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为助力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脱贫攻坚的实践及成效

  围绕“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扶持经济薄弱村为重点,以“三保五助”和结对帮扶为抓手,着力构建低收入农户脱贫保障机制,“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助推全区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同时,着力抓好挂钩直扶村扶贫工作。

  (一)突出老区,选定挂钩直扶村。2016年,江都区老区扶贫“三会”针对全区23个区级经济薄弱村的分布情况,重点选择了地处革命老区、交通不便、基础较弱、资源相对较少的前巷村、郜庄村、同丰村、谢楼村、邓华村和荣臣村作为直接挂钩帮扶的对象。前巷村是陈毅、叶飞指挥的郭村保卫战指挥部所在地,邓华村是以革命烈士命名的村,郜庄村、同丰村都在位置偏远,交通出行不便。扶贫村选定后,江都区老区扶贫“三会”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各村实际情况,明确脱贫攻坚思路,制定脱贫攻坚方案,采取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台账,落实帮扶措施,在脱贫的道路上,不让一村一户一人“掉队”。

  (二)创新思路,建立区、镇扶贫资金和民间大病救助基金。针对区、镇扶贫协会开展扶贫工作“手无寸金”的情况,江都区老区扶贫“三会”创新思路,多举措推进扶贫工作:一是设立区级扶贫基金会。2016年来,基金会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192万元。二是帮助全区13个镇建立镇级扶贫资金稳定拨付机制。各镇扶贫协会累计使用扶贫资金810万元,撬动社会民间资金5980万元,参与扶贫项目建设,实施帮扶项目469个。三是创新建立民间大病救助基金。由政府主导、扶贫协会推动、民营企业参与,2017年以来共有9个镇基金总额达817万元,共救助1216人次。为因病致贫农户打开一扇希望之窗,让他们在得到一定医保报销的同时,再得到大病救助基金资助,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

  (三)聚力攻坚,助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脱贫致富,项目建设是关键。针对经济薄弱村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上下联动,寻找“会下蛋”的“母鸡项目”,力促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为脱贫致富提供精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先后帮助落实标准化厂房、三产用房、无人植保机、旋耕机、光伏太阳能等项目。2016年,助推荣臣村争取到市专项扶贫基金30万元、结对帮扶单位20万元帮扶款,以及市、区扶贫奖励政策,改建原有村集体闲置厂房,2017年5月建成4幢总面积为347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当年村集体增收21.33万元租金。2019年,助推协调樊川镇同丰村争取上级各项扶贫资金180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800平方米,预计今年10月份建成出租,为村集体每年增收20余万元。郭村镇前巷村在发展农业上做文章,在市、区等单位和部门的帮扶下,争取帮扶资金,购置无人植保机,村成立飞防服务合作社,2019年飞防服务13850亩,集体增收9.7万元,村里还购置了旋耕机,为集体经济创造效益。截至2019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2.86万元。荣臣村还采取资金入股的形式,2019年获得24.7万元分红。村实现农业“三业”总产值1.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0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5.84万元,成功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还有的村因地制宜,对荒沟废塘进行整合改造,出租给农户养殖鸡、鹅、鸭等家禽,还有的村实施了光伏电站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脱贫效果。区扶贫“三会”对投入项目的资金补贴,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项目实施到位,6个经济薄弱村便民服务中心新建落成或正在兴建,2019年底帮扶的6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5万元以上。

  (四)标本兼扶,助业助学扶贫卓有成效。当好企业用工和低收入农户就业的“红娘”。在资金帮扶、技术支持和岗位培训等方面支持他们创业,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和“活血”转变。与有关部门联合,为1863户农户提供技能培训。对无技能的贫困家庭,利用公益岗位提供就业。2016年以来,共为1350余名贫困户就业牵线搭桥。使他们尽快地走出贫困,实现脱贫致富,2019年低收入农户年收入全部在7000元以上。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顺利就业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我们与职校联手,联系介绍550余名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深造,筹措11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为453名学子推荐就业,改变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窘境。

  (五)助力郭村,坚持不懈争取老区扶贫政策。郭村是苏北第一个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组建地,是新四军东进出发地。多年来,助推镇、区向上争取革命老区扶持政策,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扶贫“三会”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省扶贫“三会”理事长丁解民先后三次到郭村实地调查研究,省发改委、省扶贫办负责同志牵头召开协调会,研究讨论落实“点穴式”扶贫政策。

  二、巩固脱贫成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全区23个区级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工作重点转向提高脱贫质效,防止返贫,建设富民强村上来。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农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一些镇、村农业主导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向二、三产延伸不足,产业融合度不高。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大部分合作社仅自产自销,初级加工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够强。一些村农业经营规模不大,效率不高,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一些村组居住散乱,村落小多,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需要花大力气强化。部分镇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城乡统筹发展缺乏后劲。三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乡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就业难度加大,农民收入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

  三、高质量富民强村的路径和思考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全面谋划“十四五”规划和推进“强富美高”新江都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脱贫攻坚的系列论述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要求,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一)探索长效脱贫机制,积极防范返贫致贫提高脱贫质效。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键。一是加强资源梳理聚合。打破部门政策壁垒和信息孤岛,推动扶贫资源力量的最大化整合使用,多措并举,促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多轮驱动,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外部帮扶与内部挖潜相结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对于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改造提档,提高利用效率。引导现代产业进乡村,大力发展长效扶持产业,增强村经济自主“造血”功能。三是坚持因人因户施策。突出精准帮扶,“志智双扶”,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通过加强培训、用工对接、提供公益岗位等方法促进就业。坚持脱贫不脱钩,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人口,坚持医疗救助保障,完善基本医保、大病救助,探索研究“政府+农户+社会+保险公司”四方参与的大病医疗保险救助模式。四是完善长效脱贫机制。①多管齐下,八方助力,建立“政府主导、乡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治理贫困体制机制。②在政府主导下,激发乡村主体内生动力,依靠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来建立解决贫困的体制机制。③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有效配置市场资源。④建立城乡贫困群体社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解决贫困问题的能力。⑤积极探索村级增收“土地众筹”模式,将城乡增减挂钩指标向村级倾斜,村集体每年可获取固定分红。五是建立政府兜底保障制度。对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五保等人员,实行全面生活保障。

  (二)打造农业区域特色,做强做优地方特色现代乡村产业。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乡村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打造特色产业。目前江都已形成粮油、蔬果、畜禽、水产、花木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坚持做精做强,做出特色,按照“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思路,对照国家产业强镇的创建标准,培育具有乡村特色明显的产业强镇。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区、县城经济的增长极、城乡融合的连接器、宜业宜居的幸福地、乡村振兴的样板田。丁伙花木田园小镇、武坚智能高压电气小镇、邵伯运河风情小镇,各镇特色明显,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二是招引农业大项目。做靓江都品牌,加强对农业生态种养、旅游科技、加工配送、电商交易等农业重大项目的招引落户,加快提升现有园区发展质态,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落实“惠农”“惠企”各项政策,培育亿元级农业龙头企业,在绿色有机上做足文章,力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率90%以上。三是推动三产融合。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构建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加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对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深度打造邵伯古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推进休闲类、度假式、生活型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农旅融合示范区。四是畅通线上线下渠道。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优质化标准化发展,促使农产品多渠道销售,线上线下赛跑,尤其是电商销售迈上新台阶,打造产业融合新的增长点。

  (三)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坚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各项改革的综合红利。一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合作与联合为突破口,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培育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区级农地综合社联合体,推进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建立“产业+生态+旅游+富民”发展模式。二是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合作制改革为重点,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三是创新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村级会计委派制度,实施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委托、统一考核、统一付酬的“五统一”管理,提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规范化水平。四是完善经营服务管理机制。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加快打造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示范家庭农场,构建利益链接与共享机制,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农民权益。

  (四)提升乡村宜居生态,着力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的新乡村。把乡村生态宜居打造成“金字招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美丽乡村。一是科学编制乡村级规划。分层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围绕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认真研究论证,发挥规划引领带动作用。二是积极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美丽宜居村,建设全区大循环、各镇小循环、村域微循环的格局,探索农民集中居住模式,发挥公共服务高效能。三是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落实多项管护工作。四是抓好村级环境系统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大力改建农村公厕、农户家厕,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推动垃圾分类,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实现农村户厕普及率、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水冲式公共厕所建成率100%,并实现长效管护机制。

  (五)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选好选优新时代乡村振兴带头人。聚焦基础,精准发力,配强配优基层党组织书记。继续推进下派村第一书记工作,大力实施基层党建“红堡”工程。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区镇共管机制,推进“三有三带型”“四强型”村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好青年招录,让他们在镇村一线发挥聪明才智,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扬州市江都区扶贫“三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