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兰西县双堡村农民持续增收情况调研与思考

2023/08/08  浏览量:   作者:兰西县老促会长江乡分会 周英民  来源:中国老区网

兰西县长江乡双堡村是革命老区村。全村11个自然屯,耕地面积3.2万亩,系黑沙轻盐碱土质。林地面积300多亩。全村现有1200户,常住人口为4868口人,是长江乡规模较大的行政村。

一、农民10年来持续增收情况与收入构成分析

(一)10年来农民人均收入情况:

2012年:人均收入为8080元;2013年:人均收入为8720元(同比递增8%);2014年:人均收人9410元(同比递增8%);2015年:人均收入为10160元(同比递增8%);2016年:人均收入为10970元(同比递增8%);2017年:人均收入为11950元(同比递增8%);2018年:人均收入12900元(同比递增8%);2019年:人均收入为13850元(同比递增8%);2020年:人均收入为14810元(同比递增8%);2021年:人均收入为15990元(同比递增7%);2022年:人均收入为17000元(同比递增7%)。

(二)农民收入构成情况:

1、来自种植业收入占50%;

2、来自养殖业收入占10%;

3、来自外地务工收入40%;

二、农民持续增收的做法典型经验

一是培植立村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江乡双堡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争取产业扶持项目资金3900万元,进行土地综合整理,依托泥河水库的水力资源充足的优势,组织引带26户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施“旱改水”,改旱田为水稻田1800亩,经过平整耕地、建坝修埂、引水灌溉,辟建了高标准水稻产业科技园区。从五常市引进稻花香水稻品种,品质好、价值高,亩效益是玉米的4倍。在水稻产业科技园区的幅射下,全村有40%的农户改“旱”田为“水”田,水稻面积扩大到11000亩,同比增40%。人均收入同比递增30%以上。

二是激发内生动力,拓宽第三产业向专业化发展。杨家楼屯,周万权、张友、孙立学等青年农民,十年唱响“三步曲”。2012年骑自行车贩运出售小米、毛皮、鸡蛋、大鹅赚钱,养家糊口,年收入2万多元。2016年闯“江湖”找市场,人员增加50多人,甩掉了自行车,骑上摩托车,贩运“团队”,又添了果树苗,肉狗、活羊等种类;2018年,周万权等这支贩运“团队”达到100多人,他们淘汰了摩托车,驾驶小货车,人们戏称为“飞虎队”,活跃在东三省和内蒙、新疆等省份,贩运煤碳、肉牛、达子马、药材等,年创收每人20多万元。

三是开发“小菜园”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双堡村“两委”班子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空心房宅基地的“方寸地”兴建小果园、小菜园、小中草药园等。并争取扶持资金为他们提供棚条、栽子、苗木、地膜,发展小“五园”,面积2000多亩,树下套种中草药1000多亩,帮助贫困户找销售渠道,院田小菜销售到当地饭店、机关、企事业食堂和县城超市、菜市场,户年均增收1000多元,“方寸地”变成“增收园”。齐粉坊屯、王家油坊屯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菜园”专业屯。

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走向小康之家之路。近年来,双堡村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民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联网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全村已有4名返乡青年农民创办电商,引带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产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

三、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向题

(一)思想上松劲。我们在调研中感觉到有的村干部存在松劲的现象,对于完成下一个工作目标胸中无数,抓不住重点,不得要领。总体来说,重视不够,感觉不到压力,没有像脱贫攻坚那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要原因:一是脱贫攻坚战刚结束,基层干部都比较累,有缓一缓、歇一歇的想法;二是工作担子还没有上肩,感觉不到压力;三是过分依赖上级给资金给政策。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行动迟缓,相关农民持续收入工作还未开展。

(二)产业项目不稳固。近几年,突出脱贫攻坚见成效,新上了一批产业,有些项目上马时间短,农民对技术掌握还不够熟练,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一定风险;有的项目一窝蜂上,营销过去主要靠少数人,自身的销售网络未建立;拳头项目不多,产品竞争力不强,在稳定增收方面有隐患;储备项目少,尤其是科技含量高,适应本地发展壮大产业项目比较缺乏,后劲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巩固成果工作不力。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以来,有些干部巩固脱贫成果与产业衔接工作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行业部门对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研究不深,落实相关政策有遗漏,推进工作滞后,脱贫户收入项目少。

四、农民持续增收的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中央1号文件学习贯彻力度,切实将其精神落到实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指示,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及政策上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保持一致,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积极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二)进一步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一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生产经营服务业发展,通过村二三产发展推动一产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乡村产业体系。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鼓励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农业品牌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专、做大做强,特别是要确保农民分享流通环节增值收益。三是将村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考核,在各专业规划编制中,协调安排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生态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集点成线,形成品牌,培育好稳定市场,实现农民多元增收。

(三)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产生活基本条件。要把帮扶重点放在人畜吃水、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居住条件突出问题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要着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让他们把手中掌握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向老区村倾斜,助一臂之力。动员新闻媒体力量,宣传老区村的困难现状,唤起全社会为乡村振兴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贡献力量。

(四)进一步积极引导村级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培育致富新动力。要通过培训逐步使农民改变思想观念,增强信心。把“输血”式的扶持,变为“造血”式功能;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要立足于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发展复合型经济实体,使之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要加大“凤还巢”的工作力度,引进有思想、有能力、有头脑的创业带头人,组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社,形成种、养、加为一体的生产销售体制,扩大经营规模,改变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把食品安全、环保治理从源头抓起,启发农民“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化解农产品低质低价,出售难的矛盾。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农民持续增收的内动力。

编辑:白雨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