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史话系列】烽火见“家书 ”

——红色邮政史话

2021/07/22 浏览量: 作者:《中国老区建设》记者 周鹏飞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两位红军战士在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营业窗口寄信
       1940年冬的一天中午,福建省永定县赤树坪村的张暖祥在翻修张氏宗祠时,和几个人卸下挂在高处的一块匾额准备拿去刷漆,突然发现匾额后面藏有一卷东西。几个人揭开层层包裹,发现里面是苏维埃时期的信函和赤色邮票。看到这些七八年前的东西,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政权的火红场面浮现在眼前。有人担心被国民党知道,提议将包裹烧掉。张暖祥听说要烧掉这些东西,赶紧取出那卷赤色邮票拿回了家。晚上,张暖祥的父亲对儿子说:“赶紧把邮票给我,我把它全部烧掉。国民党知道你留这些东西会杀头的。”张暖祥背着父亲,留下一张邮票,其余的被父亲拿去烧了。

  新中国成立后,张暖祥把自己保存的那张邮票献给了福建省博物馆。本以为故事到此已经结束,没想到40年后却出现了续篇。1990年,年近八旬的张暖祥在分家时准备把一张旧桌子分给小儿子,清洗桌子时意外在抽屉内的底板上发现了用牛皮纸糊着的一个纸包,他揭开一看,竟然是父亲当年“烧掉”的那些赤色邮票。 “你爷爷‘骗’了我啊!他比我藏得好。” 张暖祥对小儿子说。

  张家父子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赤色邮票,不仅是邮资已付的凭证,更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邮政事业的一个缩影。
 

烽火连天“家书”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邮政,由党的秘密交通工作演变而来。1924年5月,中央组织部设立了“交通”一职,职责是在中央各机关之间、中央与各地党组织之间秘密运送党的宣传品和函件。192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健全党内交通问题的通告》中指出:“这种工作(指交通通信)在组织上的重要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用“血脉”“影响于人的生死”来比喻党的交通邮政工作,足见其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1927年,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指出,“应建立全国秘密交通机关,与出版委员会的散布宣传品的工作相联络,担任传达通告指令、输送宣传品等职任……”
 

“红色交通”到“苏维埃邮政”,红色邮政事业逐步成熟
1931年,赣西南赤色邮政实收寄的赣县第六区工会寄给官村第二分工会主任的信件,信丰上有“赤区邮站一九三一年”手填日月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革命战争年代,邮政通信事业肩负着为党政军机关传递情报、文件、图书报刊以及革命官兵与家属之间书信往来等重任,这些情报、文件、图书报刊和承载着革命战士崇高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书信,被称为“红色家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则故事,充分说明了“家书”的无比珍贵。

  1928年早春的一个凌晨,一位汗流浃背的汉子小跑着进入了湖南郴州北街湘南起义总指挥部:“交通员送来重要信件。我要见朱德、陈毅!”

  当时,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和农军在湘南暴动后准备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派何长工前往接应。何长工到达湖南资兴时,从沿线交通站获悉了国民党军准备偷袭起义部队的消息,便奋笔疾书一封急信,插上表示“特急”等级的鸡毛标志,交由当地“递步哨”的秘密交通员疾行近百里紧急送往湘南起义部队。朱德、陈毅接信后率领队伍迅速向酃县转移,摆脱敌人后辗转向井冈山进军,不久就有了举世闻名的“井冈山会师”。

  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后,最早实行的是 “传山哨”“递步哨”等简易通信形式传递重要信件和情报。随着根据地范围不断扩大和革命政权逐步建立,湘赣边特委在县、区一级建立了交通站,并由专职交通员担负县际、县内的通信联络工作,为党政军部门传递公文信件。

  1927年11月成立的茶陵县赤色邮局,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一个“赤色邮政”机构。
  红四军开辟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后,在赣西南地区先后建立了1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30年,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江西吉安建立了第一个跨县的赤色邮政区域性管理机构——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并于同年五六月间颁发赤色邮政简章,发行赤色邮票,向根据地人民群众开办邮政业务。

  1930年建立的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上杭—长汀—瑞金红色交通线,既出色地完成了护送党、政、军负责同志进入中央苏区的重任,又承担了传递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等任务。它既是一条交通线,又是一条邮政线。

  1931年7月,中央邮政局在江西瑞金成立。当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决议》中“红军家信免贴邮票”的规定,成为革命官兵免费邮件制度的开端。
江西瑞金中央邮政局旧址

  1932年5月1日,中央邮政局更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苏区的邮政工作,制定、颁布邮政暂行章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级邮政组织机构和邮路干线,统一苏区邮政资费和发行苏维埃邮票。至1934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直接领导江西、福建、湘赣、闽赣、闽浙赣、粤赣省6个省的邮政管理局和瑞金1个县级邮政局,6个省级邮政管理局共辖95个县级邮政局,中央苏区邮政工作人员达4772人。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这一管理全国革命根据地邮政事务的最高机构成立前后,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建立赤色邮政管理局,发行赤色邮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成立后,各苏区的“赤色邮局”改称“苏维埃政府邮政局”。

  1932年5月至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以瑞金为起点,按军事重心与交通要道设置了6条干线,覆盖了闽赣两省的13个县市,发行了9套15种不同面值的邮票。
 

“通讯(交通)站”到“邮政管理局”,红色邮政在抗日烽火中淬炼成钢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国共两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各根据地保留了国民政府的中华邮政机构,我党领导的邮政机构只能用“通讯站”“交通站”“交通局”等名称命名。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各个根据地与我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延安用一条条交通线连接起来,承担了传递公文、信件、党报党刊、抗日宣传品以及运送军事物资、护送干部过封锁线等任务。

  1942年,鉴于陕甘宁边区邮政由中华邮政独揽后我党政军通信不够安全的情况,边区政府决定重建边区邮政通信系统,以边区政府通讯站的名义免费为边区党政军机关以及抗日军人、工作人员家属服务。到日本投降前夕,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讯站共有干线邮路8条,支线邮路12条,邮路总长2500公里。延安每天收寄信件3000多件、书报180公斤左右。
1942年2月,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图为沂南县马牧池乡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旧址

  1942年2月,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交通总站基础上成立战时邮务总局(简称山东战邮),在行政主任公署设立邮务管理局,在专员公署设邮务局,各县设邮局,各区、镇、乡或中心村设代办所。至1944年上半年,根据地共开辟了12条省内外主要干线邮路、数百条支线邮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邮政网络。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交通组织纷纷转变为邮政组织。晋察冀、晋绥根据地成立了边区邮政管理局,晋冀鲁豫根据地成立了边区邮务管理总局。邮政(邮务)管理局在行政公署、各县设立邮政局,在区、乡设立邮政代办所,统一了报刊投递、邮票发行、资费收取、邮件损坏赔偿等业务程序和管理办法,并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邮政业务。

  豫皖苏、苏南、苏中、苏北、浙东、淮南、淮北、琼崖等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建立了以“交通”命名的邮政机构,发行了邮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邮政通信活动。

  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邮政工作者传唱的一首歌谣,是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邮政事业的真实写照:“爬大沟,过碉堡,交通员们胆量高;是天边、是地角,敌人封锁做不到;是如今,扩大了,邮政工作更重要;办包裹,开汇票,革命岗位要站牢。”
 

地方邮局变身“支前邮局”,“解放军打到哪里,邮政通到哪里”

  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现了对中华邮政的接管与改造,邮政业务进一步向服务解放区群众方向拓展。

  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刚刚由党政军交通邮政组织发展为面向群众服务的邮政机构,重点承担起保障党政军机关系统上下和前后方通信联系、保证广大指战员与亲属书信往来、迅速准确地传递各种军事邮件、运送小型军用物资等任务。

  此时的解放区邮政,再次成为战时邮政。在这种情况下,隶属于部队的军事邮政应运而生。解放区邮政自此存在军事邮政和地方邮政两个系统。解放区地方邮政系统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解放军打到哪里,邮政通到哪里”的战斗口号,地方邮局成为有力支援解放战争前线的“支前邮局”。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各解放区逐步联成一片,西北、华北、华东、东北、中原、华中等六大解放区的邮政(邮电)管理总局,都发行了全区通用邮票。

  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组成华北解放区后,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主席董必武在华北交通会议上提议成立华北邮政总局,将各解放区邮政名称 “统一为‘中国人民邮政’”。

  1949年2月,华北邮政总局从石家庄迁至北平。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邮政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6月,华北邮政总局条章及启用局印的通令

晋绥边区吕梁军分区第三分区供给部”寄“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军区第二分区襄桓县第三区常隆镇群众合作社”中式封

  起源于党的内部交通、成长于革命烽火岁月的红色邮政,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区域建立起基本适应革命斗争需要的交通邮政体系和交通邮政网络,担负起为党政军机关传递信息情报、秘密文件、包裹、图书报刊,秘密输送军用民用紧缺物资、在赤白区间进行物资交易,为根据地、解放区军民投递信件包裹等任务,打造出一条条四通八达、烽火无阻、坚不可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色通道,既有力地配合了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又方便了人民群众的通信往来。红色邮政事业与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人民军队由弱到强、中国人民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密切相连、紧密相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根据地、解放区的红色“血脉”。
 

邮票上的家国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红色邮政机构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发行的邮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历史进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邮票——“赤色耀中国”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发行的邮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及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建立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都发行了邮票。

  革命根据地较早发行的邮票是闽西苏维埃政府交通总局1930年1月第一次发行的“闽西赤色邮政”邮票。主图为锤子镰刀交叉,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30年五六月间,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发行的“8”字形邮票,巧妙地把根据地的区域形状绘成“8”字形作为装饰图案,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赣西南地区的斗争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1932年,黄亚光设计的中华苏维埃邮票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出版处的黄亚光,不但是中华苏维埃货币的设计者,还是中华苏维埃邮票的设计者。他设计的面值邮票图案由地球和旗帜组合而成,图案的下部为半个地球,地球上标有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苏维埃旗帜和五角星照耀着中华大地,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定成功。湘鄂西根据地1931年10月发行的一枚邮票,图案是地球上飘扬着一面旗帜,旗帜上有小五星和镰刀锤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中央苏区共发行了9套15种不同面值的邮票。中央苏区以外的11个苏区约发行了30多种邮票。因这些邮票票面大都标有“苏维埃邮政”字样,被称为苏维埃邮票。


抗日战争时期的邮票——“全民抗战”主题突出

  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行的邮票主题十分明确,即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宣传抗战、鼓舞士气,以体现军民团结等为主要内容。它既是抗日民主根据地通信的邮资凭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有力见证。

  陕甘宁边区发行的“农耕图”邮票,图案为一位农民正在赶着牲畜耕地,表现的是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打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主题。
  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8月发行的“抗战军人纪念邮票”,图案是一位八路军战士快速朝着抗敌前线奔跑的形象,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誓死抗敌。

  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冀南区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2月发行的面值1分邮票, “抗战建国”“团结进步”八个字,寓意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5分票印有“改善民主”“实行民主”8个字,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的主题。
山东战邮1945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印有“1927-1945”字样,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军十八周年的主题

  1940年10月,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行了“清河区五角星图邮票”,图案为五角星图案,周围是整齐的横线,五角星象征光明,横线象征波涛,弧形框象征战旗,寓意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抗日豪情如波涛汹涌般高涨。 1944年3月,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行了1套3枚以毛泽东肖像为主图的邮票。这套彰显毛泽东思想在抗战中走向成熟的邮票,为以后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陆续印制毛泽东肖像邮票开创了先河。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行的一张邮票,图案是一位抱枪的新四军战士坐在地上拥抱着两个儿童,彰显了人民军队与根据地群众团结一致、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时代特色。

  从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发行邮票开始,至1945年秋季苏中抗日根据地交通总站发行的抗日邮票为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共发行了56套229枚邮票,“全民抗战”主题始终贯穿其中。
 

解放战争时期的邮票—— “人民邮政”的标志
  解放战争期间,各解放区不断扩大并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西北、华北、华东、东北、中原、华中等解放区。各解放区的邮政管理总局,在全区发行通用邮票。全国解放区约发行邮票360多套、1600多种,其中,西北解放区32套151种,华北解放区73套408种,华东解放区85套327种,东北解放区90套322种,中南解放区39套235种。

  解放战争后期,很多解放区将邮政和电信机构进行整合,有的邮政管理机构称为邮政管理局,有的称为邮电管理局。1948年1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为筹办中的《人民邮电》报题写了报头——“人民邮电”,确定了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解放区的邮票正式采用“人民邮政”的标记。

  从1930年闽西交通总局、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发行赤色邮票开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邮政机构共发行邮票约500套、2400余种。
 

为了“家书”畅通无阻

1948年晋察冀边区邮政营业厅

  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邮政,始终与战争环境相伴相随,一条邮路就是一个战场,一个交通邮政人员就是一名战士。交通邮政工作者勇于奉献、敢于牺牲,使用箩筐、木箱、布袋、扁担等最原始的邮政工具,肩挑、背驮着大量邮件,跋山涉水、昼夜兼程,以惊人的毅力奔走在条条邮路上,保证了红色邮路“血脉”不断、畅通无阻。

  粤赣省邮政管理局会昌县分局投递员连荣林,把自家仅有的一只木箱拿出来作为运送邮件的工具,让只有十几岁的儿子帮忙,连续数月跋涉在山高水阔的邮路上。因为投递任务繁重,身患多种疾病的连荣林病逝在邮路上。他的儿子连礼堂自告奋勇承担起父亲生前那条邮路的投递工作。一次,连礼堂在运送邮件时遭遇敌人袭击负伤,他抱着信箱拼命跑向密林,直至昏倒在地也没有松开。过路的红军经过密林,救下了连礼堂,并把信箱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

  中央苏区瑞金县邮政局副局长谢德桃抱定 “誓与邮件共存亡”的信念,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机密邮件投递任务。一天,谢德桃正在值班,突然接到一封特别快信,要求立即送到60公里外的福建长汀。他看了看信封上“特别急”三个字,一路小跑向长汀方向赶去。在翻过一座大山后,谢德桃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群白匪。他环顾四周,只见左边是险峻的大山,右边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前面有白匪挡路,知道自己无法摆脱敌人。危急时刻,谢德桃迅速把信件撕得粉碎吞进了肚子,猛然跳下了深不可测的悬崖……

  江西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邮政烈士有210多人。

  苏区的邮政人员及其家属,对红色邮政事业寄予了特殊的感情。1933年6月,湘赣省邮政管理局局长陈致万在“肃反”中被错杀。牺牲前,陈致万亲手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的丝绸局牌、一个木质邮戳和部分湘赣苏区邮票郑重地交给妻子刘蛾姬,嘱咐道:“即使我死了,你也要把它们保存好!”湘赣革命根据地失守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查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留下的物品,规定“凡不上交者罚款、坐牢、杀头”。刘蛾姬用旧牛皮包好丝绸邮政局牌,将它深深地藏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刘蛾姬把这个记载着湘赣苏区邮政历史的邮政局局牌依依不舍地交给了莲花县人民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交通邮政工作者,在日伪顽势力交错、局势瞬息多变的情况下,学习和发扬“山东战邮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党和抗日民主政府交给的邮政任务。

  山东战邮的工作人员,被称为“战邮战士”。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滨海战邮一区局县局长扩大会议与会人员合影

  1940年秋,“战邮战士”王成恩挑着沉重的文件连夜过敌人封锁线,不幸被地雷炸断了腿。他忍着剧痛把两个文件筐子拴在一起套在脖子上,艰难地爬出了封锁区。当他再次遭遇敌人时,趁敌人还没到跟前,机智地把邮件筐藏进了路边的黄豆地里。王成恩壮烈牺牲,他藏起来的邮件安然无恙。

  “战邮战士”王聘中在递送邮件途中被敌人发现,他机智地跳入路边的水塘,首先将邮件中的重要文件销毁。当敌人拿绳索来拉他时,他索性把绳结套在自己脖子上。敌人将王聘中拉倒水岸,见到的是一具遗体。
江西省赤色邮政局邮递员背包
粤赣省邮政管理局会昌县分局投递员连荣林父子用过的邮政信箱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战时邮务系统有468 名英雄儿女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邮政战线上。

  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水东地区交通邮政员王荫林化装成逃荒的农民,推着独轮车从苏北新四军处带着巨款,机智地通过敌人的重重关卡,将资金运到了水东军分区。解放战争期间,王荫林还远赴中原军区李先念部,把军用地图夹在粗黄表纸中带回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同伴称他是“神通广大的老交通”。

  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交通员雷文彬,每天最低赶路80里,背负的邮件平均四五十斤。他给二专署送报刊,从驻地到保德县有320里路,领导要他五天半回来,他3天就完成了任务。雷文彬当选为晋绥边区劳动模范。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晋绥边区有31位交通邮政人员牺牲在红色邮路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正是这些献身于红色邮政事业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承担起红色邮政的神圣使命,用鲜血铸就了一条坚如磐石的红色邮路,确保了革命“血脉”的畅通无阻,实现了“誓与邮件共存亡”的铮铮誓言,使战争环境下的红色邮政事业始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中国革命史和共和国邮政史上立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编辑:田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