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腔热血献抗战 武夷山下埋忠骨

2020/09/14

  在中央苏区武夷山下坑口的长涧源纪念亭、市郊区鸡公岭纪念碑、列宁公园闽北烈士纪念亭,依次安放着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黄道、驻武汉办事处主任陈昭礼、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三位热血抗战者的忠骨。

  1937年,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留在南方8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琼崖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这支由北伐名将叶挺任军长的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全军1万多人。同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尔后移至江西南昌、安徽岩寺和云岭。

  1938年2月,为了争取抗日合法地位、沟通新四军军部与各省党组织的联系、办理新四军各支队在后方的留守事宜、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继续动员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等任务,在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的省份和地区后方,相继成立了新四军办事处机构。

  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黄道

  黄道,江西横峰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时,他任校党支部书记,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奉党的指示回江西,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党的“八七”会议后,他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创建了著名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被誉为赣东北“三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

  1931年7月,赣东北省委为加强闽北苏区领导力量,特派黄道到闽北担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后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主持闽北苏区、闽北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反顽斗争,直到1938年1月,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北上皖南抗日前线后,黄道才正式离开由他呕心沥血主政7年的闽北革命根据地。

  1938年2月,黄道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新四军少将参议身份,主持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全面工作,他尽心尽力指导新四军驻东南各省办事处联络工作,与东南分局领导的省委、特委保持联系,创办“省乡抗团”“青年服务团”“南昌文化界救国会”等团体,大力推动江西抗日救亡运动,输送上千名进步青年到新四军和延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4月12日,黄道陪同周恩来到吉安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官员见面。4月18日,黄道在樟树与周恩来分手,周恩来返回桂林。4月20日,黄道抱病住在铅山县河口镇大同旅社,被国民党特务收买的医生毒害,年仅39岁。黄道为伟大的抗战捐躯,由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福建省委主持悼念活动后,经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党委批准,武夷山坑口革命根据地群众翻山越岭,用双肩将黄道灵柩从河口抬到坑口的长涧源隆重安葬。

  1941年3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坑口扑空后,一面对坑口村群众进行残酷的迫害,有许多自然村毁于兵燹。与此同时,敌人将黄道在长涧源的坟墓掘开,抛尸山间,以此发泄对共产党的仇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闽北老区人民没有被压服,人们冒着坐牢和杀头危险,于当晚将黄道遗骸收殓起来重新安葬,体现了黄道与武夷山老区人民血肉深情。

  1992年7月,福建省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在此建立黄道烈士纪念亭。2010年,又拨款在黄道烈士墓地纪念亭前,铺设了水泥道路,重建黄道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作为永久纪念。

  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陈昭礼

  陈昭礼,福州人,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就读上海复旦大学,担任校党支部书记,带领进步同学支援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1926年冬,北伐军入闽后,党组织派他回福州,参与中共福州市委领导工作。1927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留在党中央机关任秘书工作。同年7月,党中央派他回福建重建党组织,先后组建了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中共建瓯县委、中共闽北临委,任临委书记。后来他还担任了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代理省委书记等职。1929年7月,党中央派他到广西,与邓小平、张云逸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要职。

  1937年9月,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任,叶挺就任新四军军长。由叶挺提名,经党组织同意,陈昭礼到湖北,出任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这期间,他以自己丰富的斗争阅历和抗战热忱,带领武汉办事处人员,竭尽全力,四处奔忙,为新四军后方的联络工作、为宣传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工作。数月后,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需要,经潘汉年和郭沫若建议,陈昭礼受党的指派,到国民党七十军任上校参议兼战时步兵干训班主任,主要负责七十军战时干训班的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他还在七十军营(团)干部中,秘密培养了50多名共产党员,受到南方局的高度评价。

  1940年3月,蒋介石、何应钦密电七十军军长李觉,指名陈昭礼系危险分子,应从速处理。经南方局安排,陈昭礼到了重庆,在李济深领导的全国抗日战地委员会任委员,化名陈才。8月,他以全国抗日战地委员身份到浙江、江西、福建巡视抗战工作。8月13日,他从武夷山(原崇安县)乘汽车返上饶,在郊区鸡公岭处,被跟踪的国民党特务枪杀,牺牲时年仅33岁。

  新中国成立后,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在武夷山郊区鸡公岭建立陈昭礼烈士纪念碑,以作永久怀念。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王助

  王助,福州人。1933年,王助从北京来到厦门大学,时值十九路军入闽,他携带宣传品到十九路军驻厦部队,热情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鼓动他们停止内战、枪口对外。这年冬,党组织派他出席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留在瑞金。1934年8月,王助受党的指派到闽北苏区工作,先后担任闽北红军独立师政治部副主任、闽东北军分区政委、闽东特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等职,他不顾高度近视,以惊人的毅力和胆略,始终坚持在闽赣边区,协助黄道指挥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为巩固和发展闽北游击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抗战时期,王助担任闽东北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这期间,他以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身份,就闽东北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多次致函国民党当局,陈述我党真诚抗日的立场和态度,竭尽全力为闽东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年7月,王助受闽赣省委指派率领部队到邵顺建新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建阳杜谭等处取得一天三战三捷的战绩,威慑敌胆。

  1938年2月,闽北和闽东红军游击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和六团,王助送闽东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前线后,受新四军军部指派,他以新四军参议身份到福州就任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他一心扑在办事处工作上,亲自动员70余位爱国青年到抗日前线参加新四军。主持创办《救世报》《南台歌咏队》,在市区和农村广泛开展抗日宣传,为发展抗日队伍和新四军后方留守事宜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武夷山坑口村绿村洋山上召开首届党代会,王助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常委,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9月,在省委驻地创办武夷干校,省委书记曾镜冰任校长,王助任副校长。他积极协助曾镜冰工作,在坑口办了四期干校,为抗战培养了200多名领导骨干,分布在闽赣边抗日救亡和抗日反顽斗争的第一线。1941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重兵围攻省委机关驻地坑口,福建省委机关转移到建阳太阳山隐蔽,王助密切配合曾镜冰在太阳山办了一期武夷干校,为省委南迁开展抗日宣传和扩大抗日游击区培养了一批得力的领导骨干。

  这年8月,王助受福建省委指派率领一支队伍挺进建瓯、南平、顺昌之间,执行福建省委关于打通闽北与闽南的路线,为福建省委南迁闽东作准备。9月21日,王助率领的队伍途径建阳县书坊乡东坑村,与一股土匪遭遇。这天正逢日全食,王助遂趁“食甚”瞬间,果断指挥队伍冲出包围圈,他自己因高度近视,行走不便,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王助的忠骨现安放在武夷山市列宁公园“闽北烈士纪念亭”内。

  (武夷山市老促会 张金锭 彭林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