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信阳抗日战争大事记

2021/01/14 作者:徐高中

李先念(左一)在信阳指挥抗日

  信阳是全国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这片土地被革命烈士鲜血染得鲜红。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信阳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取得辉煌战果。

  走岀大别山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抗日战争暴发后,整编到八路军115师、129师,信阳的优秀儿子许世友、李德生、杨德志、郑维山、潘焱等在太行山上,在晋察冀平原,在胶东半岛,在吕梁山、伏牛山,在黄河两岸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寇。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师,坐镇信阳,驻守大别山,奋战在中原抗日前线。本文记录的是在信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和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下辖4个团,3100余人。3月8日,新四军四支队召开东进抗日誓师大会,随后分别从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和河南省信阳县邢集出发,成为首批奔赴皖中、皖东抗日前线的新四军部队。5月12日,新四军四支队先遣队在巢湖以南蒋家河口西岸,出其不意地伏击日军巢县守备队,当场击毁两艘汽艇,毙伤敌46人,残敌狼狈逃窜。蒋家河口战斗打响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第一枪。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大队由竹沟南下四望山,同信阳挺进队会合。李先念在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召开会议,向危拱之、刘子厚、王海山、朱大鹏等领导干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河南省委扩大会议的精神,要求把发展抗日武装、扩大游击根据地、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发动民众,开展豫南敌后的游击战争。

  1939年3月,李先念在罗山县南部的灵山寺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共罗(山)礼(山)黄(陂)孝(感)中心县委、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在敌后斗争的情况汇报。会议决定:第六游击大队沿平汉路东侧向黄(陂)、安(陆)南敌后深入,设法与鄂东抗日独立游击第五大队联系,迅速深入鄂东敌后组织群众抗战,打开鄂东局面。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沿平汉路西进入鄂中发动游击战争,为进一步向武汉外围敌后深入创造条件;建立中共信罗边中心区委和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留守处,组织发动信阳、罗山边区的群众,发展抗日武装。灵山寺会议召开后,豫鄂边区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从独立分散活动开始走向统一行动。

  1939年5月19日,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四游击队黄瑞华部袭击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杨店通讯处,杨厚益等11名通讯处工作人员被捕。随后,黄瑞华不顾新四军第六游击大队的严正抗议,将杨厚益等人严刑拷打27天后,于6月16日下令把杨厚益等5人活埋在罗山潘新店九龙河南岸。这起屠杀抗日将士的严重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在豫鄂边区制造最早的反共暴行。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向中共中央报告了这一事件,新华社也就此多次向全国播发抗议电。

  1939年11月,豫南、鄂东、鄂中党和军队负责人会议在四望山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讨论了如何加强党对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及如何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等问题。会议根据中原局和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决定建立豫鄂边区党委,统一领导原豫鄂边省委、鄂中区党委及鄂豫皖省委所属的鄂东地委等地区的党的工作,并将这三个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以实现豫南、鄂东、鄂中地区党和军队的全面统一。

  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少将参议耿明轩、第一战区游击司令戴民权与确山县县长许公超,根据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的命令,纠集确山、信阳、汝南、泌阳县常备队1800余人,进攻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和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竹沟镇。省委书记刘子久、留守处主任王国华指挥留守人员奋起自卫反击,激战两天一夜,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竹沟镇。顽固派军队进入竹沟镇后捣毁机关医院,抢掠财物,惨杀了新四军伤病员及抗日官兵家属200余人。惨案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向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提出抗议,要求国民党方面停止摩擦活动,严惩制造惨案的首要分子。

  1939年12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会议在湖北省京山县八字门召开,陈少敏、李先念、任质斌等参加了会议。豫鄂边区党委由11人组成,郑位三任书记,陈少敏任副书记(郑位三因病未到职,由陈少敏代理书记),李先念任军事部部长,杨学诚任组织部部长,夏忠武任宣传部部长,陶铸任统战部部长,吴祖贻任民运部部长。会议将所辖区域划为五块,下设信应、鄂东、随枣、天汉4个地委,刘子厚、程坦、余益庵、顾大椿分别任4个地委的书记,鄂中地区的几个县委直属边区党委领导。

  1940年5月,中共鄂东地委及光(山)麻(城)经(扶)中心县委领导成员会议在经扶县(新县)卡房乡回龙桥李墩召开。鄂东地委书记程坦主持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光(山)麻(城)经(扶)、罗(山)礼(山)黄(陂)孝(感)两个中心县委和新四军四支队留守处,建立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任命何耀榜为书记;将经扶县独立大队扩建为经扶独立营,在中心县委领导下坚持罗礼经光地区的抗日斗争。

  1941年4月1日,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在湖北京山县向家冲召开。大会根据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的提议,经全体代表一致同意,将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改组为“豫鄂边区行政公署”,选举许子威为行署主席,进步人士杨经曲、涂云安为副主席。李先念、陈少敏分别代表新四军五师和边区党委参加由9人组成的边区行署执行委员会。奠定了边区抗日政权的民主基础,成为边区全面建设各级政权,广泛开展政府工作的新起点。

  1942年冬季,中共信应地委组织和发动抗日军民开展兴修水利的“千塘百坝”运动。平桥辛店(现属平桥区)有一个低凹的台湖,平时水少,遇大雨又积水成灾。信罗边县委组织部队与群众修建了台湖水库和渡槽桥,保证了1000多亩耕地的灌溉,至今仍发挥着效益。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

  1943年春,为了扩大抗日武装,新四军第五师民运部和中共淮南工委在淮河南部信阳县的九店、顾店、肖王等地开展大规模的扩军工作,淮南抗日青年踊跃参军,两个月即扩招新兵8000余人,使新四军第五师的9个主力团都补充了三分之一的新兵,壮大了抗日人民武装。

  1944年7月1日,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发展河南,绾毂中原”战略任务的指示。决定派兵河南,发展河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抽调淮南支队3个连、独立二十五团4个连和十三旅三十八团第三营共1000余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任命黄林为兵团指挥长,以淮南根据地为前进阵地,在信(阳)、正(阳)、确(山)交界地带,建立联络点,迎接八路军南下。

  1944年7月,新四军第五师组成以豫南抗日武装为主的游击兵团,由淮南渡过淮河,沿平汉铁路两侧向河南敌后进军。至1945年7月在嵖岈山与八路军陈先瑞支队胜利会师。豫南抗日人民武装在挺进淮北期间,不仅歼灭了大批的日伪军,而且从淮河至豫中开辟了东西70余公里、南北近100公里的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与八路军的联系,部队也由挺进淮北之初的1200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为收复失地、壮大抗日力量、迎接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 月 10 日,朱德总司令发布战略大反攻的命令。11 日 ,李先念、任质斌向所属军分区(旅)颁布紧急命令 , 命令五师各部立即动员全部力量 , 迅速占领被敌伪盘踞的大小城镇、交通要道 , 命令第四军分区占领信阳至漯河(包括漯河镇)一线, 第六军分区占领信阳至武胜关一线。8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五师集结主力进占信阳、武汉之线, 命令在豫鄂两省的日军向新四军五师投降。

  李先念领导的抗日武装,一方面抗击日寇,一方面应对囯民反动派军队的摩擦。八年间,仍有十多万人冒死参加新四军。抗日军民生死与共,浴血奋战。新四军五师完成了对武汉的战略包围,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8万伪军,对日伪军主要战斗1262次,毙伤俘日伪军和投诚官兵4.3万多人。新五师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强有力的军事行动,粉碎了日伪军在鄂豫边区和邻近地区发动的军事进攻。在日伪顽夹击中,第五师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5万余人,民兵30余万人;边区扩大到鄂豫皖湘赣5省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1300万人口,38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抗战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信阳人民终于和全国人民一起嬴得了抗战的胜利!

  (本文根据袁维龙参与主编的《红色信阳》一书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