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红色石刻标语

2021/04/26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中,印刷、手写的革命标语何止千千万,粤东至今留下了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群,共36石、57幅、467个字,处于潮(阳)普(宁)惠(来)之间的大南山上,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火热的年代、峥嵘的岁月里,在海陆丰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留下来的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英雄的大南山儿女,机智、勇敢地粉碎了敌人一个个的阴谋诡计,用生命和鲜血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广东省重点革命文物,1986年省政府发给潮阳一块大理石保护单位标志,是大南山璀璨夺目的红色景观,到此参观旅游者,皆叹为观止。

  红 军 进 山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原潮阳苏区地处大南山,是莲花山系南阳山的延续,西东走向,大南山地跨潮阳、普宁、惠来,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西北山岭盘错高峻,连接南阳山,沟通大北山;东南丘陵起伏,濒临南海。主峰望天顶,海拔972.5米,周围群山耸立,怪石嶙峋,岩洞密布,利于掩蔽隐伏。1927年境内有自然村100多个,人口5万多,三县界地交错,人民交往频繁。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这里的党组织和工农运动有相当基础。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在中共汕头地委常委杨石魂等指导下,普宁、潮阳党组织发动了工农反蒋武装暴动。旋又在“八•一”南昌起义军挺进潮汕的推动下,潮普惠三县分别成立了广东省东路工农革命军第3、第5、第6团。冬季掀起了年关暴动高潮,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中共组织和革命武装逐步向大南山转移。

  1928年,海陆丰农民运动转入低潮,由于敌众我寡,东江特委机关被迫于1928年3月27日,在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和红军第二、四师董朗、叶镛、徐向前的率领下,从海陆丰转移到大南山,开辟了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潮普惠苏维埃政权。大南山便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是该地土地革命战争的领导、指挥中心,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南方外围前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潮阳区、潮南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

  1930年11月下旬,为贯彻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委员邓发和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富春到东江特委所在地大南山。11月1日,在大溪坝村余氏祖祠召开了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参加会议的有东江各县代表70多人(闽西、赣南的代表未能赶到),方方担任大会秘书长,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粤赣边苏区特别委员会,选举邓发为特委书记。大南山根据地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1月中旬,潮普惠三县党组织合并,建立潮普惠县委,成立大南山特区。接着,潮普惠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潮普惠苏维埃政府,县以下设南山特区、大坝、流沙、玉峡、惠城、葵潭、靖海等7个区政府,成立了560个乡级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的指示,东江红11军改编为红军第6军第2师(不久又改为东江红军独立师),下辖2个团,第1团以第49团为基础,活动区域以海陆紫苏区为主;第2团以原第47团为基础,与从八乡山转移到大南山原第46团合编而成,活动区域以潮普惠为主,加强武装队伍的领导,发展地方武装力量。同时,党、政、军协作,开辟潮普揭边小北山根据地的建设。

  军委在林樟开办了彭杨军校第四分校,培训军事干部并附设赤卫队和儿童团干部训练班;扩建西南医院、开设军械厂、被服厂、粮站和设置电话总机等,加强了后勤建设。中共东江特委在大南山开办了党校,潮普惠县委开设印刷所,印刷出版《东江红旗》等5种报刊,成立了宣传队和赤花剧社,开辟了红场,大南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委领导下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南方外围屏障的前哨的作用,在革命根据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35年,它坚持了八年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地方反动势力,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一部分正规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青史流芳。

  石 匠 翁 千

  中共东江特委为了加强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使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特意组织石匠翁千等在大南山的巨石上錾刻大批革命标语,这是当时红军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物证。它已成为当今汕头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

  翁千,一名登科,潮南区成田镇后坪村人。1879年出生,全家兄弟四人他为长。他连生九子一女。他的父亲翁娘枝,家贫如洗,因而,翁千只进私塾读书三个月,便跟父亲种田、打石。后坪村山地八千亩,山里蕴藏着无数油麻石,是刻制石砻、石臼和工艺品及高级建筑物的好材料。翁千自幼心灵手巧,刻苦用心,不仅能刻出深沟平底的碑字,而且“打巧”精细分明,栩栩如生,青壮年时就成为大南山一带著名的石匠。他青少年时便具有强烈要求自由民主和反抗强暴的革命精神。1926年,成田和沙陇农会崛起,他就和几个年纪较大的儿子,牵头联合全村的穷人,组织了后坪农民协会,并把该村的“三姓祠”作为农会会址。翁千为树立农会权威,还在芙蓉山边一块大石上刻下一张犁,长2.1尺,高1.5尺,犁身略高,似旗上的犁徽。象征红旗与石长存,还在附近的一块石上刻有“农民协会建造”的字样,并在对面山坡的石上也刻上犁徽。翁千刻犁之日,正是他为革命刻石之始。1928年,大南山风展红旗如画,红军第47团已驰骋山上山下。在此生死攸关时刻,是年夏,翁千受命于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全家三代人先后同上大南山闹革命。1930年,东江苏维埃政府从丰顺八乡山南来,在潮属大溪坝对面的顶狮埔,主持“惠潮普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如何在红五月夺取三县政权。翁千应命而到,毅然在石上錾刻下了“惠潮普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万岁”、“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武装拥护苏联”、“完成西南总暴动”(末2字未刻成)等四幅标语。从刻犁到刻标语,这是翁千为革命錾刻标语的跨越。同年秋,党中央决定成立闽粤赣边区,边区特委书记邓发、两广省委书记李富春前来指导。从此,潮普惠合为一县,大南山合为一个苏维埃特区。接着在赤竹丘建立红场,上级特派翁千专职在主要道路两旁,将岩石当白纸,专心錾刻。这个时期,党中央为纠正“左”倾路线,指明苏维埃要巩固才能发展。翁千便在阅兵台正面刻上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特别显眼的标语;还在盐岭径上刻上了“列宁主义万岁!”的标语。他的儿子笑称:“爸爸高升石司令!”大南山人民以歌谣赞道:“翁千高升石司令,刻苦耐劳心眼明,千山万石任调遣,点石成兵闹革命。”

  翁千在敌人必经之道造炮弹(刻标语),打击敌人。敌人对其恨之入骨,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派出暗探打手寻机报复。有一次,翁千在芦鳗坑搭架刻石标语。全文是:“苏维埃欢迎白军士兵拖枪到红军来”,分成两行,从上而下錾刻,当刻好上面七个字时,伪装成农民的敌人近身猛扑。翁千纵身跳下水中,敌人开枪猛打,水面泛起血花。次日,敌人大摇大摆到此收尸领取“花红银”(奖金),不料浮上水面的却是一条芦鳗。如今,那块大石上还留下“苏维埃欢(在右边)”、“兵拖枪(在左边)”,作为历史的见证。

  从1928年夏至1931年冬,翁千和助手辛勤配合,冒着生命的危险,由盐(岭)汤(坑)径到雷岭径,纵横数十里的路边石,都已成了闪闪的金星——刷上银朱色的革命石刻标语群。在那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翁千带领儿子及亲属,一起坚持革命斗争,浴血奋战,其次子、四子、六子、堂弟、堂侄等五人,为了解放事业,为錾刻革命标语,先后相继为革命献身,翁千擦干眼泪,继续忍痛为革命錾刻标语。1933年,翁千病危,临终嘱咐媳妇官美香道:“你们不可离开本村,赤派一定会再来的!”他终年54岁。翁千遗下的铁锤、铁笔保存到1963年春,由官美香亲手献给文物工作组,现仍保存于潮南区大南山潮阳革命历史纪念馆。人们以歌谣赞道:“血刻石标震南山,忠烈满门数翁千,赤派到底全家愿,留得丹心在人间。”

  1963年2、3月间,经文物工作组调查发掘,把仅存的石刻标语,逐字刷上红银朱,并逐一拍摄,让它“阴天代红日闪光,黑夜像星星发亮”。经查证核实,总数36石,57幅,467个字。计原潮阳市红场镇25石,37幅,312个字;普宁市汤坑径7石,10幅,81个字;惠来县盐岭径4石,10幅,74个字。这些革命石刻标语,字字含血,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形势,旗帜鲜明,犹似炮弹。除上述以外,还有“实行全国总暴动”、“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准备夺取全广东政权”等革命石刻标语。翁千呕心沥血,创造新文字,赋予新含义,丑化敌人,歌颂中国共产党。例如“巩固苏维埃政权”,“巩”字本是“工凡革”,改为“廿凡革”;“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丑化“国民党”是“猪狗党”,“党”字左边加个反犬偏旁;“工农兵团结起来!”彭湃在日本留学时,为革命组织命社名“赤心”,回国创办刊物也名《赤心》,他给大南山人民也留下一颗赤心,翁千运用变体字,在“团结起来”的“团”字中间刻上“赤”字,即“ ”。

  标 语 长 存

  从反共头子两英南山管理局局长薛汉光到林达,这班“活阎罗”对革命石刻标语,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千方百计毁坏它,手法诸多:其一、借口修公路,可炸则炸,可盖则盖。雷岭公路边刻有标语的大石,被炸毁砌路坡。大溪坝附近的两块石刻标语在路心,被推土覆盖;其二、对难炸难覆盖的,则用水泥糊掉;其三、匪兵分段包干捣毁,违者或罚款或坐牢杀头。

  大南山区的广大革命群众把革命石刻标语当作指路明灯,舍生忘死,掀起了自觉设法保存标语的热潮。其一、用土泥代水泥糊盖,敌撤走后再复原文;其二、盖草种藤保标语。解放后,文物组根据群众的指引,到汤坑径一块大石边,锄开刺帕藤,“红军绝对不杀白军士兵”10个深沟平底的石刻大字,笑眯眯地展现人们眼前。这正是:“苏区百姓好聪明,上盖山草下栽藤,转眼石身盖绿被,标语与藤同生根!";其三、以退为进。大溪坝公路边一块大石上只留“红军官兵’’四个字,群众协力把下面水泥挖掉,恢复原状,全文是“红军官兵伕生活一律平等”;其四、巧妙隐蔽。刻着“打倒国民党”的一块大石横在龙颈村外的大道中,为避开敌人炸毁,村民一起挑土铺高路面,把它掩埋起来。解放后,文物工作组在三位农民的指引下,到达长辈当年埋石处,把其挖出来,恢复了原来面目;其五、甘洒热血,与敌周旋。敌人为把“红场”变“白场”,多次组织匪兵,妄图炸毁阅兵台前“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革命石刻标语,诸多诡计尽落空。叛徒林某某(乡长)暗中到两英南山管理局告状,伪局长狗急跳墙,立即亲率各乡保甲长驱车前来,主持所谓炸石反共誓师会。当天,这里的青壮年全部有意避开,年届耄耋的长者扶杖前来,背靠阅兵台,列成一排排,同声宣称:“俺这石船社(红场镇旧称)是‘飞鹅地’,你们要炸的这块大石是‘鹅头’,‘鹅头’炸毁地理破,人亡乡里散,若是不肯容情,俺这班老朽甘愿与石同炸!”有人暗中告诫林某某道:“杜猴唔食洞口草,要钱好商量,你须为自己留条后路呀!”林听后心虚脚软,暗告局长,要求折衷办理。局长得钱,点头默许,把反共誓词贴在七字革命石刻标语上,匆匆宣誓后,带头驱车离山。经过多次反复斗争,终于使这幅革命石刻标语完好地保留下来。

  从古大存离开大南山,率队北上兴梅坚持革命斗争的1935年算起,大南山的武装斗争虽然暂时中断了,但从大南山区广大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自觉巧妙保护革命石刻标语来看,则革命斗争还在继续,他们与古大存这支队伍遥相呼应,红旗不倒,迎风飘扬,大南山人民百折不挠,直到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今天;人们深信,老区人民一定会继往开来,完成革命烈士未竟的事业,付出更大的努力,创造绚丽多姿的明天。
 

  彭湃播下的革命火种开始燃烧,1926年,潮阳成田和沙陇农会崛起,翁千和儿子牵头在家乡后坪村组建农民协会,他为树立农会权威,在村附近的芙蓉山边一块巨石錾刻一张犁,犁身略高,似旗上犁徽,象征农会的红旗与石长存,这是翁千为革命刻石之始。
 

  大南山红场遗址,位于红场镇大陂村前的飞鹅山下,群山簇拥,万绿攒动。东南侧一块圆形巨石作红军阅兵台,当年,翁千錾刻“巩固苏维埃政权”7个大字,老区人民以生命鲜血保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为老将军肖戈等瞻仰留影。
 


 

(郑会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