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老区新篇章

2018/08/08  浏览量:     

  根据《宁德市老促会关于开展2018年调研活动的通知》(宁老促会[2018]6号)要求,福安市老促会围绕老区乡村振兴这一课题再次组织人员到赛岐镇狮子头村、穆云乡竹州山村、甘棠镇观里村、溪潭镇磻溪村、城阳镇堵坪坑村等老区基点村展开调研,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老区群众、召开乡村干部座谈会、查看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安老区的基本概况

  福安是福建省的重点老区县(市),是闽东革命的中心。邓子恢、陶铸、叶飞、马立峰、詹如柏、曾志、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福安革命时间长,受敌摧残严重,红旗不倒,直至解放。解放后被认定老区基点行政村6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259个占宁德市的38%,其中少数民族基点村20个,革命遗址46处。全市被评为革命烈士2395人(其中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被评为革命烈士578人),牺牲时担任省军级职务的2名,地师级职务的11名,县团级职务的50名,革命“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干部)6000多人(其中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革命“五老”556人),现健在“五老”人员755人(其中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革命“五老”现健在50人)。

  二、福安老区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由于革命老区大都是老少边山区,与我市沿海及平原经济发达村差距仍然很大。

  1、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我市大部分老区基点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开发难度大,人均耕地少,劳力素质低,多数基点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留乡务农的农民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粮食、农作物、水果、养殖禽畜等,因生产规模小,家庭式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且受环境、天气影响大,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生活较为困难。同时,沿海、平原和山区老区村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扩大,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有近50个村经济发展处于全市中下游,甚至还比较落后。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村基础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由于扶持建设资金有限,老区村 “五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还是较多,一些村还因此负债。比如,在道路硬化方面,还有个别老区基点自然村道路仍未硬化;人饮工程方面,由于2011年以前建成的人饮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少,建设标准较低,未安装净水器,安全饮水问题较大,急需改造;有线电视方面,目前仍有部分村落采用小前端或村锅方式收看;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人口的外流,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只能租房陪读照顾,给本来贫困的家庭再添沉重的负担;卫生方面,乡村医生队伍人数逐年减少,空白村卫生所不断出现,偏远山区以及经济落后的基点村群众看病难等现象非常突出,等等这些将对老区今后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革命“五老”及其后代生活相对困难。革命“五老”(老游击队、老交通员、老接头员、老地下党员、老苏区干部)及失散老红军、老烈士家属等,年龄均在90高龄左右,大多居住边远山区,虽有定期补助,但补助金额不高,其生活和疾病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为无依无靠和有依无靠人员。比如:潭头镇柘头村红军遗属林伏仁年老多病,已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关注的烈属、“五老”后代,在我市还较普遍。

  4、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相对严重。老区基点村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存村里务农人员越来越少,山区农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外出,城阳镇堵坪坑等一大批老区基点村空巢老人现象非常普遍。

  三、多措并举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福安老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支持老区发展、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等各项政策叠加机遇,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振兴老区的新篇章。

  1、政策支持,加大老区投入。为了支持老区发展,福安市委、市政府通过精心调研,先后制定下发《2018年福安市乡村振兴行动竞赛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处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老区基点村方案》等系列文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老区挂钩帮扶工作,着力培育壮大老区特色产业,推进老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老区贫困人口脱贫。我市近两年在政策、资金倾斜支持老区村上比较明显,根据《实施意见》精神,2016年和2017年市财政各安排革命遗址修复资金100万元;全市61个老区基点村每年不少于10万元的项目补助政策,2016年补助48个老区基点村480万元,2017年52个老区基点村520万元,这些不含在美丽乡村建设盘子里的基点村;此外,2016年还投入137.17万元补助老区道路建设,投入26.7万元对老区造福工程搬迁对象每人追加补助,共涉及18个老区基点村445人。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以及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有效解决了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先天投入不足问题,为实现老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业帮扶,推动老区经济发展。为了有效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径,市里组建了福安市农垦集团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组建了福安市民富中心作为产业展示、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平台,也要求老区乡村要立足资源禀赋,以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有效引领产业建设和农村致富。市委、市政府按这一即定思路,致力在一些赛岐、溪柄、社口、穆阳等老区乡镇创建市本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积极打造赛湾现代设施葡萄产业园、溪柄•省级农民创业园、穆阳溪•国家农业公园、坦洋工夫•智慧茶谷、福安农垦•多彩田园等“五朵金花”,辐射全市各乡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福安农业充分均衡发展。市委、市政府还注重从具体的老区基点村着手调整产业结构,比如在甘棠镇观里村通过引导群众发展茶叶、茶苗、生姜等特色农产品规模性生产,并不断加大培训,让当地农民掌握茶苗培育等技术,使观里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茶苗专业示范村。同时,深入推进“民富中心”服务网络建设,建成民富中心市级运营点及民富线上商城,加快新建老区村基层民富中心网点,推动老区创建农产品品牌及供应链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诚信民富”农产品供应配套,提高老区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此外,市里还建立科技特派员支持老区农业农村工作机制,完善老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专长,促进老区农业发展质量提升。

  3、建设美丽乡村,努力改善老区环境。我市高度重视老区“美丽乡村” 建设工作,明确在“十三五”期间要建成30个老区基点建制村省级“美丽乡村”,每年实施6个村。目前为止,我市已建设省级美丽乡村老区基点村20个(含2018年10个)。列入“美丽乡村”的老区基点村,都按照农村环境“五清楚,两特色”的要求,注重农村空间布置、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着力做好革命遗址修缮和乡土传统古宅建筑保护工作,使红色文化和乡土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弘扬和推广,打造各具特色的老区村庄景观带。注重深化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实行农村改厕改水及生活垃圾治理,进一步提升老区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老区“美丽乡村”名片,赛岐镇狮子头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先后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全省第十、十一届文明村镇、全省首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及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等60多项荣誉;2016年潭头镇汾洋龙井坑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潭头镇下洋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7年坂中乡仙源里村获评福建省传统村落,昔日这批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如今已脱胎换骨。

  4、发展红色旅游,增加老区收入。老区村大多风景秀丽,又兼有红色要素,开发乡村游资源丰富。我市十分重视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产业,溪柄柏柱洋在挖掘红色旅游方面成效显著。柏柱洋是闽东苏区所在地首府,被誉为“闽东延安”,有保存完好的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联合会等革命旧址,楼下村、茜洋村、东山村等柏柱洋土地内各村庄和狮峰寺、桥头寺、山下寺都散布着不同的红色遗迹。其中,狮峰寺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成为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柏柱洋举办过规模盛大的闽东苏区创建50周年、60周年、70周年、80周年庆典,老革命家叶飞、曾志等一大批领导人及其后代子女相继回到闽东,回到柏柱洋,回忆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光荣岁月,闽东红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近年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抓住中共闽东特委旧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福建省十五个红色重点旅游景区的契机,提升改造了闽东苏维埃旧址、闽东苏区纪念馆、楼下古民居、国保单位狮峰寺等人文资源,串联开发柏柱洋多元资源,优化整合畲、古、茶、廉、红等地域特色文化,并加快发展以白云山为核心,以柏柱洋红色旅游田园综合观光为精品线路,进一步带动了老区繁荣发展,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5、加强组织建设,夯实老区基础。市委、市政府以加强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老区乡村振兴,积极践行习近平提出两个“千千万万”精神,即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一是注重选优配强老区乡村的带头人,实行处级领导挂钩、选派干部蹲点挂职第一书记机制,完善老区村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强化服务群众、村干部报酬待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基础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一些老区行政村创建党建示范点,大力推行“1331”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统筹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深入培养老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确保老区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有战斗力。三是全面规范老区村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把好“入口”关,不断优化村级班子的年龄、知识和经验等结构,确保平稳有序完成老区村的换届选举工作,当前已全面完成村党支部选举工作,正在进行村委会选举。四是深入开展老区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励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深化老区村平安创建,开展“平安村”评选活动,保障老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不断提升老区的组织建设水平。

  四、老区乡村振兴的几点意见建议

  1、积极探索针对性强的支持老区乡村振兴的政策。把加快老区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政策层面,形成若干意见、具体措施,要求上级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老区基点乡村振兴的政策。如:财政资金加大向基点村投放,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以项目带动基点村发展;扶贫开发、造福工程等优先安排基点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优先照顾基点村;积极拓展市场化或社会化的融资渠道,支持农商银行、合作社等多元化金融扶持老区建设,按产业开发、农业项目提供小额信贷扶持,提供贴息贷款等等。

  2、持续加大老区精神的宣传。要积极宣传老区基点村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传承弘扬老区精神,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老区社会尤其是老区基点村建设中来。老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齐心协力,争当老区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实现老区乡村振兴。

  3、继续推进老区脱贫减贫工作。要认真贯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科学施策,精准发力,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根本上改善老区面貌,切实提高老区群众生活水平。

  4、大力培育老区基点村集体经济。要建立发展壮大老区村的村集体经济工作机制,注重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争取实现集体经济大突破,为老区基点村建设发挥保障作用。

  5、不断完善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老区农村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老区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老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并加强老区农村医疗队伍能力建设。

  6、努力发展老区红色旅游。要积极探索把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加大老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老区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老区乡村红色旅游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老区旅游综合承载力。并加快建成畲、古、茶、廉、红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快发展以白云山为核心,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7、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老区乡村振兴,首先要充分发挥老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通过运用新媒体提升老区党员教育实效的同时,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推动资源下沉,增强舆论引领,促进老区乡村振兴。

  我们将始终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积极推动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努力让福安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

  (福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