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两只“金鸡母” 生蛋泽学子

2018/04/16  浏览量:     

  宁化是原中央苏区县和红军长征四个起点县之一。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宁化仍是全省贫困县之一。黄仲咸先生怀着对苏区的深厚感情,依托两只“金鸡母”,在宁化开展精准扶贫助学活动,从2002年以来,共扶持贫困生3551人考上大学,进名校,总金额达253万元,还为原宁化五中修建食堂,赞助10万元。属全省扶持对象最多的县。

  一、“金鸡母”诞生。黄仲咸先生从1959年第一次回国捐建南安仙都小学开始,先后为南安市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卫生院兴建60多幢楼宇,而且在安溪、长汀都有黄老先生助建的项目。精明的黄老先生早就预料到,把钱存在银行里只能获取微薄利息,要把“死钱”变成“活钱”,才能拥有长流不息的大批财源,要像饲养“金鸡母”一样,能不断下“金蛋”。1993年,黄老先生投入2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南安市建一座地面12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2120多平方米的南安必利达大厦。1992年开始,在厦门筹建必利达大厦,投资1.5亿人民币,一幢高达35层、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的大厦巍然屹立在厦门江头商贸中心繁华地段。黄老先生说:“这两幢必利达大厦建成后,作为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永久性产业,不出售、不抵押、不转换、不得侵占或赠送,以出租的形式经营运作,所得利润作为扶持国家教育、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的发展,支持关心贫困学生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资金来源”。此项决定当时已征求其太太、子女的一致同意后,立下遗嘱,进行公证,永久不变。黄老先生不愧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爱国慈善家。他的两只“金鸡母”诞生,将天天下“金蛋”。

  二、“金鸡母”成长。“金鸡母”在黄老先生精心的饲养下,不断生“金蛋”,已有一定收益。为使“金鸡母”不断茁壮成长,得到更多的收获,“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进一步完善,2004年9月,草拟章程,经过社团登记核准,“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黄仲咸为理事长。为充实基金会实力,使“金鸡母”不断下“金蛋”,他把在香港的一万一千两黄金和厦门中国银行存款847万元人民币以及南安水头地皮60亩纳入基金会,为助学善举永续进行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该基金会实力雄厚,在国内类似基金会实属罕见。现在运作的教育基金会大笔资产,仅物业这项两只“金鸡母”每年收入达1100万元人民币。

  三、“金鸡母”助学。尽管黄老先生拥有亿万家财,但生活不奢侈,非常俭朴。每次从国外回到家乡,他不住高档宾馆酒家,只住每日30元的招待所,穿的是布衣,吃的粗茶淡饭,夏天厦门天气炎热不安装空调只用电风扇。其85岁太太戴子媛在2005年4月因患病医治无效而仙逝厦门。按黄老先生意见,只请家乡几个亲友来帮忙,此事不必惊动各级领导,就连海外的子女如果实在赶不回来,也不要勉强,一切从简。黄老先生根据爱妻生前的遗愿,把节省下来的丧事费和黄老太太的私房钱300万元,全部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从2002年开始,黄仲咸先生公益事业还延伸到革命山区老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有培养前途的革命“五老”和烈士后代子女高中(含职专)就读的学生,捐赠20万元,每人500元,共助400人。2003年开始逐年增多,由75万元增至350万元。

  在这里更值得赞赏的是,有一次宁化老促会在厦门拜访黄老先生时他说:“我在国外生活近70周年,周游过世界不少地方,所见所闻令人痛心,不知有多少中国人被歧视、被欺侮。和外国人接触,发现我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他们认为我是日本人,这种事是很让人伤痛的。如果我们的国家富裕强大,会这样吗?要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振兴教育。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科学技术发达了,国富民强,谁敢欺侮你?作为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尽我所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实实在在做些事情”。在众多的公益事业中,黄仲咸先生特别倾情于扶持教育事业,“万事悠悠,教育为本”。黄老先生风趣地说:“有两只‘金鸡母’就能不断下蛋,就有能力资助公益事业,扶持大批穷孩子,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将来报效祖国”。

  黄仲咸先生一生助人为乐,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表彰黄仲咸先生突出贡献多次授予他“乐育英才”荣誉证书、金质奖章;1995年,国家教育部授予他:“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2003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2005年1月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

  四、学子回报。黄老先生倾资助学的高尚义举,赢得了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取得丰硕的成果。据2017年宁化四所完中统计,受奖学生参加高考59人,考上大学52人,录取率89%。宁化一中连续五年受奖学生高考录取率达到百分之百。该校10名高三受奖学生,有5名获得“三好生”,2人任学生会干部和优秀团干部,3人评上尊师模范。该校高三伍男平同学,一家4人,父亲双目失明,靠一个打工的母亲供2个子女上学,不要说学费,就连生活费也很艰难,正当他陷入极端困难的时候,三年领到3000元奖学金,他说:这笔钱我母亲要打多少天工,要流多少汗水,使她少吸多少灰尘,少扛多少重物。2017年考取一中的吴雪梅同学,哥哥也考上大学,父亲因打工受重伤要动手术,房子受冰雹袭击,四面通风,屋顶漏雨,母亲经常独自哭泣,看到家境如此困难,曾想去打工挣钱,得到奖学金后尤如雪中送炭,雨中送伞,使他重新扬起了理想的风帆,跨进了宁化一中校门。

  (宁化县老促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