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身残志不残 甘为老区献余热

2018/07/02  浏览量:     

  转眼间,我在曲江广播电视台退休已12年,现已是72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退休后,我从未间断过写新闻报道。

  我经常到老区采访,接触村民多了,与村民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深厚了。我下乡扭伤了腰,村民还拿出自家最好的药酒给我治疗。从此,我与老区村民也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村民的关爱和真情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总想在有生之年义务为老区办点实事、献点余热。

  2016年4月份,罗坑镇新塘村民向我反映,战牛排至新屋村的乡村公路坑坑洼洼,特别下雨天,村民和学生根本无法行走。于是我带着该村修路书面“请示”,亲自去找区交通局领导反映情况,当时罗坑镇乡村公路建设的指标没有了,但他们被我积极为老区呼吁的热心和真诚所感动,于是决定“破例”从区域内调拨1.3公里公路指标给新塘村委兴建乡村公路。当我7月份再去看的时候,这条公路已建好,村民出行难问题已彻底解决。

  2017年1月,我到罗坑镇战牛排村采访,车经过该村晏公桥时,只见桥面很窄,几位女学生推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过桥。“怎么有车不骑反而推车?”我深感疑惑。村长告诉我:“这座桥长年失修,桥面较窄。学生及村民骑自行车、摩托车过桥时,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桥底下,车毁人伤事件常有发生。村里想建桥的护拦,又没钱,所以一直拖至现在。”事后,我多次向区老促会领导反映,他们很重视,决定拨两万元给该村修建桥护栏。一个多月后,桥护栏修建好了,村民十分感激。

  在精准扶贫这三年里,我为解决罗坑镇新塘村、战牛排村、上杨村、樟市镇芦溪瑶族村委、乌石镇展如村委、沙溪镇凡洞村委等老区的乡村公路、陂头、饮水工程、桥梁、文化室等民生工程资金问题,亲自给区有关部门写书面“请示”和情况反映就达30多份。先后跑老促会、水务局、扶贫办、交通局、农业局等单位50多次,并对项目的资金进行跟踪和落实。协助镇、村解决专项建设资金达60多万元。为乡村公路立项,争取省级公路补贴资金180多万元。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老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深入开展,老区经济发展迅速,农副产品越来越多。如何开展文化和技术扶贫,帮助农民打开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7年8月的一天,我在罗坑镇中心坝村委采访,村民林胜华向我反映:大林村今年板栗大丰收,由于山高路远,信息不灵,板栗找不到销路。我到村板栗园考察后,马上写了《曲江大林村板栗大丰收》文章发给各新闻单位。不久,在“广东源流”、“广东老区网”刊登了。此后,深圳、广州不少客商纷纷来人来电订货,有的一次就订货数千斤。短短一个多月,该村3万公斤板栗就销售一空,而且每公斤板栗卖到24元,价格比上年翻了一番。村民林胜华激动地对我说:“现在我们不出家门口就能做生意,太感谢你了!”

  2017年1月,樟市镇老区芦溪瑶族村委青年共产党员赵伟春建新茶厂、酒厂,自行设计的工艺流程不规范、不合理,办不到小作坊登记证。我获悉后,邀请区工商、技术监督、食品卫生的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亲自到他厂抓“整改”,为他免费设计了新图纸。通过技术扶贫后,该厂顺利通过验收并领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现赵伟春的厂越办越好,并成了村里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过去,芦溪瑶族村委瑶民制茶工艺简单,技术差,制不出好茶,且包装简单无商标,销路不好。为了帮助瑶民解决上述问题,我与朋友义务为瑶民申请商标,设计包装及文案,并通过电视、报纸对该村的茶叶生产进行宣传报道。还邀请区茶文化协会、外地制茶专家和客商到瑶民家“品茶”、“评茶”,大大提高了瑶民的制茶技术。目前,该村办起了6个茶场,推出了“瑶潭红”、“石羊岩”、“玖娘红”等品牌。由于注册了商标,包装精美,产品质量和品位提高了。现该村的茶叶畅销全国各地,价格也从过去每公斤120元提高到现在的200多元。通过文化和技术扶贫,2017年该村茶农户均年收入1.5万元,95%的瑶民种茶走上致富路。

  近几年来,虽然我左脚有残疾,年过七十,但我克服了各种困难,翻山涉水,几乎跑遍了曲江老区的每个乡村角落,在《中国老区建设》、《中国老区网》、《广东源流》、《广东老区网》、《韶关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老区贫困村的领头羊》、《农业“六次产业化”助农民增收致富》、《刘灶金:实干就有号召力》等反映老区变化的文章100多篇、照片130多张。我本人被“广东源流”杂志评为“优秀特约记者”和区老促会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被区老促会任命为新闻报道组副组长。

  老区村民经常打电话给我:“李台长,你年纪这么大了,脚又不方便,还经常为我们操心,太感谢你了!”、“芦溪瑶民欢迎你!”……村民的一席话,让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自豪和欣慰。虽然我为老区献“余热”没任何报酬,但老区人民的口碑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最大的鼓励!我深信:只要人人都为老区的扶贫献出点爱,献点“余热”,老区的扶贫故事会越来越多,老区明天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曲江广播电视台 李景康)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