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回眸老区发展40年

2018/07/17  浏览量:     

  古县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薄一波、左权、安子文等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老区人民也曾为新中国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英勇的牺牲和突出的贡献。解放以后,由于战争的创伤、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生活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

  改革开放4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在古县老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40年,古县老区经历了一个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历史。这里仅列举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老区的城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只喇叭听全城,一条小河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三层”。这句上世纪70年代末流传的顺口溜,真实地再现了建县不久古县县城的落后情形。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化雨,如今沧桑巨变。太岳脚下,涧水河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笔直平坦,一排排商城琳琅满目,一盏盏路灯照亮全城。如今的县城是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楼高、商兴,就连土生土长的老古县人也很难找到旧县城的痕迹,县城区划从2.12平方公里发展到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2600人发展到2.2万人,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从不足10平方米发展到30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从人均不足3平方米发展到16平方米.......

  70年代,古县县委、县政府修建了二层半圆顶砖混结构的办公楼,三层砖混结构的宾馆,唯一的大型建筑是政府大礼堂,这就是标准性的建筑。如今超过10层的建筑已达10余座 ,政府办公楼已被12层政务中心取代,古县宾馆、文化活动中心也以其崭新的姿态接待来自各方宾客以及各种大、中、小型会议。

  古县标志性的建筑数不胜数,相如大桥、岳秀广场、相如公园、蓝天碧水、延庆观景点,十里长廊,这里有小桥流水,绿树鲜花是城里人晨练散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前,县城只有规模很小的几家国营百货店,而今城中已有万家福超市,森润超市,延庆市场,百货市场等一大批商业网点和数百个体摊位,使城市由昔日的传统日用消费向购物、餐饮、办公、娱乐、旅游等多功能城市消费发展。

  当然,对老区古县县城来说,叫得响的名片还很多,如“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昔日的山区小镇,已成为临汾的一颗璀璨明珠。

  老区的村

  古县老区位于太岳南麓,霍山脚下,农村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当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虽然农民的居住条件在逐步改善,但由于经济条件受限,能䃠三孔圆顶窑,土窑洞做个砖挂面,已是满不错的了,这在每个村里也是有数的几户。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倾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大,50%的农村实现了“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即“巷道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改厕、改圈、改厨、改水;通水、通路,通电,通闭路电视,通车、通电话;一个休闲广场,一所标准化学校,一个甲级卫生所,一个科技阅览室,一个便民连锁店,一个文化活动室。党的移民搬迁政策全面落实,贫困农户建房不在发愁,目前90%的农户都已搬出土窑洞。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被逐渐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实行机耕、机种、机收,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发展,由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发展,由围着土地转向劳务输出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渐增长,目前已达9700多元,农村95%的家庭有电动、摩托车、三轮车,20%的农户在城镇有了新房,15%的农户有了自己的家庭小轿车。

  老区的路

  打开尘封的记忆,我们可以发现建县初期古县交通的窘迫与尴尬,当时全县仅有6条路通车,且全是等外路,一遇到刮风、下雨、下雪、冰冻,全县交通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坑坑洼洼搓板路,缺桥短涵路河滩路”是当时公路现状的写照,行路难,人民饱受其苦,路不通,严重制约着古县经济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古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历经40年的艰苦奋斗,古县的公路建设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00余公里,基本形成了国、省道连接,县乡道循环,村村水泥路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党的十九大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瞻远瞩,把修路作为全县“兴煤、治污、修路、脱贫”四件大事之一,通过集资、贷款、融资等形式,投资7.6亿元修境内高速引道16公里,预计年内可以完工,这是古县通往外界的第一条高速交通线,它将打破制约古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古县经济步入快车道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改革开放40年,是风风雨雨的40年,也是成就辉煌的40年。截止2017年,古县财政收入从建县时的31万元到现在的2.8亿元。经济的振兴折射出古县现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文教卫生健康向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古县,展现在世人面前。

  (古县人大原副主任、古县老促会会长:薛安民)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