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贫困户心中的“大帅”

2018/08/13  浏览量:     

  “你说这些贫困户,有事就找我们家‘大帅’,大事找、小事找,简直成了他们家的‘大帅’。这是张帅的妻子时常唠叨的一句话。说来也怪,对于张帅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贫困户不愿意叫职务,也不愿叫大名,就喜欢叫昵称“大帅”,像家人一样亲切。老百姓的心理都有数,谁在难处帮了他们,就会认可谁,这“大帅”叫在嘴里甜在心里。在扶贫的路上,“大帅”下足了真功夫,使出了真本事,干出了真业绩,走进了贫困户的心窝里。

  一、瞄准好产业 把扶贫的事儿做大

  民权村位于县城南17公里处,全村705户1972人,贫困户75户128人。张帅2015年10月到民权村任“第一书记”后,在调查村情民情的基础上,曾一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民权村的扶贫路到底在哪里?仅靠人均6亩的耕地不行,靠农户的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不行,放任自流更不行,外地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让他脑中灵光一现,深受启发。他组织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吸收贫困户代表参加,共商产业扶贫大计。

  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形成了。村里原来有个提子园,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大帅”抓住提子销路好、离县城近,采摘旅游热的优势,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31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温室大棚3栋,冷棚8栋,使大棚整体规模达到52栋。小小提子园,念出了扶贫经,提子园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入股分红的机会,每年都有15户贫困户在不影响种地、养殖收入的前提下,增加收入3000多元。省内前来参观学习产业扶贫经验的络绎不绝,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大帅”也在电视上露了脸儿。产业扶贫让村里贫困户尝到了甜头,大家有面子,心里乐开了花。可“大帅”头脑清醒,整天心里算着小九九。

  他知道,光靠一个产业带不动,还有那么多贫困户等着呢!他又把目光瞄准了火热的林蛙产业。前年,他与村支部书记于春云多次到内蒙古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帅”没白费劲,小村屯攀上了高枝。东北林蛙研究院与民权村合作,实施了林蛙养殖项目,投资30万元,通过棚室、庭院、湿地等模式养殖林蛙卵团2000团,去掉损耗,每个种团净剩50只,预计可实现产值105万元,林蛙养殖带动6户贫困户就业,户均增收2000多元。

  二、心里有真情 把扶贫的事儿做实

  扶贫无小事,处处有民生。老百姓过日子,哪家都有大事小情,更何况赶上了脱贫的当口。“大帅”理解贫困户的难处,在一次次与贫困户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帅”的话贫困户愿意听,贫困户有事也习惯找“大帅”。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2016年5月,他自费带领贫困户庄长宏到呼兰区许堡乡考察,引进皖西白鹅3300只。带领贫困户田长发、胡洪伟到肇东购买鹌鹑雏20000只。几次外出为几个贫困户花费4000多元,换来了脱贫回报,自己不心疼。去年春天贫困户周德有因操作农机具失误导致翻车,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流血不止情况十分危急,紧急时刻家属拨通了“大帅”电话,“大帅”二话没说,立马开车到县医院就诊,由于及时止血,避免了意外发生。从那以后周德有逢人就说,当时多亏“大帅”救命。在“大帅”的心里,不仅装着贫困户家里的事,也装着贫困村脱贫的大事。按照贫困村脱贫标准,他一条条的捋,一项项的对照,找出了差距,也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跑项目争资金,修建了1000平米文化广场,配备了体育设施,新建了60平方米村级卫生所,修建了2.4公里通村路,达到了脱贫标准。

  “大帅”以村为家,按要求吃住在村里。去年9月份的一天,上级来民权村督导检查工作,恰好这一天妻子要生孩子。照理说他请天假,陪陪将要生产的妻子,理所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谁也说不出来啥,而且都能理解和支持。可他一想到工作,特别是上级督导检查,觉得工作面前没有特殊,当以大局为重。于是,他权衡再三,狠下心来,把工作放在了首位,没能在妻子临产的时候陪在她身边,没能第一时间见到女儿的降生,有时也觉得愧对妻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驻村工作队作为扶贫的特殊小分队,肩负着重大使命,自有严明的工作纪律。按照“五天四夜”要求,每周要在村里工作五天,住上四宿。他们用上级拨付的4000元租了一间半彩钢房,这便是队长“大帅”带领另外2名工作队员的家了。孩子小不能在家照看,妻子自己在家挺不起来,就让妻子带孩子回娘家住。他和另外2名队员,在家都是锹镐不动的主,这回独立生活,着实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第一次煮饭水放多了,做成了粥,好在能吃。煎盘鸡蛋,又加多了盐,索性当咸菜吃,学会生活已经成了扶贫的一部分。他们知难而进,渐渐学会了生活,都成了做饭、做菜的一把好手。扶贫工作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增强了生活能力,反过来,更好地作用于扶贫,抓起扶贫更加坚定、更用耐力、更有标准,不达目标不罢休,待到脱贫把家还。

  工作队住在村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抓扶贫工作,也方便群众办事。深夜里的村屯没了白天的喧闹,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狗叫。“大帅”有个习惯,睡觉前都会把一天的工作理一下,有哪些做了,哪些没做,有哪些还没做到位。有时他也会浪漫一下,抬起头来数数天上的星星,数着数着,便挨着房头数起了贫困户来,哪户是产业扶贫,哪户是教育扶贫,哪户是健康扶贫,哪户是政策性扶贫。按照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当年能够脱贫的有哪些家,有难度需要努力的还有哪些家。越数越精神,越数心里越有底。他把脱贫较难的贫困户默默的记下来,第二天重点走访,与村干部一起帮助再找脱贫对策,让他们脱贫有保障。

  每逢重阳节、春节,他都自掏腰包,买些礼物,去看望特困户,为他们送去温暖。还有一次,他带领2名工作队员,买了200元水果,到县医院看望了正在住院的贫困户程淑珍,使她深受感动。

  三、助力跑步走 把扶贫的事儿做精

  在“大帅”看来,走在扶贫路上,谁借助了外力,谁就不再是走起来,而是跑起来,跑的快脱贫也就越快。作为县人大常委会的干部,他没有忘记组织的坚强领导,及时向人大领导汇报了民权村的扶贫工作,得到了县人大的大力支持。县人大为民权村捐赠4台电脑、2台电视、1套会议桌;为贫困户协调无息贷款10万元;协调县人大常委会委员、龙盛现代农业公司董事长为村里的贫困大学生崔心悦爱心助学5000元,解决了燃眉之急,一家人千恩万谢;协调市人大代表出资8万元,义务帮助3户贫困户入股绿泉春提子种植合作社,户均分红2400元。前两年,在哈黑路一级路面建设过程中,恰好这条路路经民权村,他看到了难得的就业机会,更看到了脱贫的良机,找到标段项目经理,帮助4户贫困户联系打工修路,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民权村的扶贫工作有花有果,是因为这里有贫困户心中的“大帅”。他是群众脱贫的贴心人、领路人,也练就了一身真本领。他曾两次代表市扶贫办分别到富裕县、克山县验收扶贫工作,得到了市扶贫办的高度评价,他的扶贫事迹也分别被省、市、县电视台报道,今年6月份,获得全省优秀驻村干部、全市优秀驻村干部。

  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是平凡的,有些工作也鲜为人知。作为“第一书记”,他不为名利,埋头苦干,情系百姓,爱洒扶贫,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这就是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大帅”,一个贫困户离不开亲不够的“大帅”。

  (拜泉县老促会 曹艳军)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