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为了将军的嘱托

2018/11/12  浏览量:     


  在嵩山脚下登封市区的嵩山北路,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叫王万顺,中等个头,微胖身材,方圆的脸庞上深刻着满脸的邹文。他家两个房间内摆满了收集来的革命文物,墙上挂满了革命的图片,经常会有社会各界到他的红色文化传承展览馆参观学习。在为大家讲解是,他总会说:“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皮定均将军对我的嘱托。”王万顺的事迹生动感人,大家口口相传,传遍了四方,令人感动且敬佩。

  青年参军 服役将军部队

  王万顺的童年是苦难的。1947年,他出生于登封市西南边陲的送表乡马窑村南坡自然村。这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石厚土薄,干旱缺水,灾祸连绵。他的祖辈们世代以农为业,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苦生活。王万顺六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也得了精神病,前言不照后语,王万顺和兄弟姊妹们便过上了无所依靠的苦日子。

  家贫出孝子,磨难炼人才。家庭困难让王万顺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好品格。他积极向上,思想进步,爱党爱国,心底善良,一心为公。从小便经常听老一辈将皮定均和八路军在登封抗日的故事,幼小的心灵便有了参军报国报国家的理想。13岁小学刚毕业,为了生存他便辍学到当地一家乡办煤矿当了一名煤矿吊车工,把井下采出的煤炭提升到地面。

  1967年冬天的一天,天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20岁的王万顺正在矿上值班,两名军人来到了煤矿。他赶忙将两人迎入屋内,生起炉火让他们取暖。当得知两位是来征兵的时,王万顺高兴极了,他向两位军人倾诉了自己强烈要求参军报效祖国的愿望。两位军人被深深打动了,经过体检王万顺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海军战士。

  乘上运送新兵的列车,王万顺来万万没有想到来到了福建前线,进入到了皮定均任司令员的部队里,经过新兵训练,被分配到了福州军区司令部汽车连的小车班。由此,便开启了他为皮定均等军区首长服务的七年当兵历程。期间,他有幸接触到了皮定均司令员,亲耳聆听到了皮定均将军的谆谆教诲。

  情意浓浓 将军寄予嘱托

  王万顺进入军营后,生活紧张,训练繁忙,难得有机会见到首长。一天,新战士们在训练之余来到了操场上,大家围在一起做游戏。这时,皮定均司令员来到了新兵中间,让王万顺和新战士们喜出望外。皮司令员和大家打招呼:“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新战士们便一个个立正敬礼报告了自己的家门。当轮到王万顺时,他也来了个立正,行了个军礼,然后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说:“报告首长,我叫王万顺,来自河南登封。”

  皮定均听后说:“什么?你是来自登封?那你就是我的小老乡了。”王万顺不解地问:“首长,你也是登封人?”皮定均说:“我的祖籍是安徽金寨人。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在登封打过仗,那里的老百姓对我们八路军特别支持,所以我们都把登封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把那里的乡亲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你家是登封什么地方的?”王万顺向皮定均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家乡,皮定均接着对王万顺和在场的新兵讲:”大家一定要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让祖国的红色江山万古长青。”这一次的接触,在王万顺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于是,王万顺便把皮定均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天不见就像少了什么一样,非常想念。他一有空总想到皮定均的办公室看一眼将军,见将军正忙便打声招呼就走,皮定均也逐渐地喜欢上了他这个来自登封的新兵。从1968年到1970年,王万顺多次为皮司令开车服务,皮司令员经常深入前线海岛基层指导战备。每到一地他必讲四句话:“搞好训练,立足打仗;爱护士兵,官兵一致;牢记历史,弘扬传统;爱党爱国,报效国家。”一次下连队检查工作时,皮定均司令员发现个别战士把未吃完的白面馒头扔进了污水桶,于便把全连集中起来进行教育。他讲了自己长征路上吃草根啃树皮的故事,也讲了在河南登封艰苦抗日打鬼子,老百姓忍着饥饿为八路军烙馍拥军的故事,使官兵们深受教育。

  特别是1969年和皮定均司令员的一次接触,让王万顺铭刻在心,终生难忘。那是五一劳动节期间的一天,皮司令员又一次乘坐王万顺驾驶的小汽车下部队检查工作。司令员兴致很高,他对王万顺说:“小鬼,咱两是老乡,你知道登封的白栗坪、红石头沟吗?去过大冶吗?”王万顺说:“知道白栗坪,没去过红石头沟,大冶很少去。”皮司令员“啊”了一声,好像有许多心思一样,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革命不容易呀,我们决不能忘本。你一定要好好当兵,将来要多到革命纪念地去接受教育,要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把革命传统发扬光大。要不忘历史,牢记国耻,奋发努力,建设祖国。”

  还有一次,王万顺随同皮司令员视察海岛,皮司令员风趣地说:“小王啊,你知道我在登封抗日打鬼子,子弹为什么打不到我身上?因为我姓皮。”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在部队和皮司令员的接触中,耳濡目染、亲耳聆听将军的教诲,让王万顺受到很大教育,皮司令员的浓浓深情和殷切教导深深的刻印在王万顺的脑海里,他暗下决心,一定牢记司令员的嘱托,“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转业返乡 践行将军教诲

  由于皮司令员的言传身教,王万顺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部队服役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曾三次获得连嘉奖,一次营嘉奖,被评为山都岛围垦先进个人,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4年,王万顺转业返回了河南,分配到开封地委小车班工作,后又转到地区交通运输站。一次他回到老家见到了伯父王书堂,在交谈中讲了自己在部队为皮定均司令员开车的事。伯父听了很高兴,说:“我也是皮司令员的兵。当年皮司令员在登封抗日,我参加了八路军,就在他的指挥下打鬼子。抗战胜利后,我又跟随他南下桐柏大别山,中原突围时,过江受了伤才被疏散回乡。”伯父对皮定均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作风深为敬佩。1975年,王万顺又思念起了皮定均司令员,急切的心情难以抑制,他又一次踏上南下的火车来到了福州。他要去看望老首长,但是门岗换了新人,几次要见都以司令员不在被挡了回来。见不到皮司令员他于心不甘,于是便天天到司令部门前守候,一直守了三天。他的行动感动了门岗,到了第三天下午,门岗与司令部办公室通了电话,说有一位来自河南登封,曾在司令部服役的转业老兵王万顺要见皮司令员,已经在门口等了三天了,看司令员能否相见?皮司令员一听是王万顺,便马上回电话:“快让他进来见我。”

  王万顺被领到了将军办公室,皮司令员问他转业到了哪个地方,岗位是什么,工作情况如何,家中怎样,有什么困难,这次来福州有什么事情要办。王万顺都一一作了回答。他说:“首长,我现在开封地委小车班上班,工作很好,没有困难。最近回家听我伯父讲他在当年也是跟着您在登封抗日的老兵。这次来福州没有其他事,就是转业后太想念您了,来看看您我就很高兴。今天终于见着您了,已经达到了目的,然后马上返回。司令员还有什么嘱托吗?”皮定均说:“小王啊,听说你的伯父也是抗日的老战士,你也算是红二代了,要好好干,努力工作,一定要干出好成绩。要做红色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把革命红旗一代又一代地扛下去。”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为了不影响首长的工作,王万顺赶紧起身告辞,皮定均司令员将其送到门口,一再给予嘱托和鼓励。

  这次福州之行,更增加了王万顺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从此他身体力行,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践行将军的教诲。首先是到处讲述党的红色历史,讲述登封抗日故事、皮定均司令员对他的嘱托。同时着手收集革命实物,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倾其所有 收藏革命文物

  1976年7月7日,王万顺从战友口中听到了皮定均司令员不幸遇难的噩耗,他悲痛至极,亲自来到福州参加将军的追悼会。一路上,将军教诲的画面一次次地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在心中默默地向将军表白:“首长您安息吧,您的精神在鼓舞着我,您的嘱托在激励着我,传承红色事业我会永远牢记。”

  上世纪80年代,根据工作需要王万顺先后调入了登封文物局和水利局工作,担任小车司机,他收藏的红色物品的热情更高了。他从收集毛主席像章入手,逐渐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战士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手上拿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甚至是历史上太平天国时期的土炮也收集了起来。只要听到哪里有红色实物,不管路途多远,他便会不惜代价地前往收集。他收藏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六个省一百多个县,倾尽了自己的所有收入。为了收集红色物品,他吃尽了苦,受尽了难,经常是风餐露宿,街头、车站便是落脚点,有时饿了就啃个馒头,渴了就喝自来水,遭人白眼,讨价还价,习以为常。

  一次一个战友从南京来登封旅游,王万顺陪其吃饭,饭中他三句话不离本行谈起了红色物品收藏。那个战友听后为他提供了一条线索,说南京有一户人家放有日本侵华时的毒气弹弹壳,王万顺便千叮咛万嘱托要战友他回去后帮助落实。尔后他五次奔赴南京,终于以2万元的价格将两个日军侵华时的毒气弹弹壳买回。他从登封一位战友口中得知青岛一农民家中藏有一挺日军侵华使用过的重机枪,他立即前往青岛经过苦口婆心的协商,才以1.3万元的高价收回。还有一次听说河北保定市有一挺抗日时八路军使用过的旧机枪,他利用周六连夜出发用1.3万元购得,周一早上又按时赶回上班。

  他的行动也感动了亲朋和邻居,大家也都积极帮他寻找线索协助收集。目前,他收集到了1千多件红色实物,有图片、书籍、枪支、子弹、大刀、地雷、电话机、报话机、军号、军服装、弓、弩、长矛等。为了收藏,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倾尽了自己的收入和积蓄。他的行为给家庭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他的老伴说:“老王是迷到了红色收藏上,家中的吃喝他全都不顾,一个心思就是收藏。”社会上也有许多人不理解,说他傻。无论来自哪方面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老王全都不予理睬。他说:“谁也动摇不了我践行将军教诲,传承红色精神的决心。”

  退休办展 弘扬革命精神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眼,王万顺已近退休年龄,他的孩子也渐渐长大成人。

  一次他和自己的孩子谈起日本侵华的罪行和老一辈的事,孩子们根本听不进去,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细心的他又在社会上对青少年进行了一些随机询问,许多人也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这刺痛了他的心,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如果孩子们只知道挣钱享乐而失去了信仰,忘记了红色江山的来历,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走上邪路,皮定均司令员当年对自己的嘱托就会变成泡影。一定要想办法让将军的嘱托变成现实,把皮司令员的革命故事和红色精神弘扬下去。

  于是,他王万顺便萌生了举办红色展览馆念头。他把自家的居住面积缩小,腾出了一部分房屋做展室。将收集来的物品进行了简单的摆放,把收集来的图片儿进行整理挂在墙上。对家门口的墙壁也进行了布展,竖起了竹竿,扯起拉线,悬挂横幅和图片,靠墙摆了展板,“嵩山红色文化展览馆”的牌子挂在了门头上,两旁插上了红旗,欢迎社会各界进馆参观。为了让大家受到教育,王万顺亲自讲解,把自己的联系电话公布到墙上。他还把收集来的视频制成优盘和光碟,利用自家的电视对外反复播放。

  为了扩大宣传,王万顺还买了一部红色小轿车,将它布置成宣传车,安装了音响设备,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他经常到广场、公园、学校、农村、企业、城市社区举办展览,作报告,讲红色历史。他还向民政部门申请了“红色文化收藏传承协会”,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红色文化爱好者、志愿者,从事红色精神的传承事业。他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现在已有50多位红色文化爱好者,受其感染加入了他的工作行列。

  每年的清明、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等节日,他都会举办宣传活动。特别是九一八,每年他都要举行纪念会,教育年轻一代和社会各界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努力、振兴中华。据不完全统计,他作报告和举办展览的场次有近千场,听报告和进馆参观的人次有数万人。今年九一八前后,他在登封红石头沟和自家门口举办纪念会,引来了众多群众参观,大家无不为之感动。他的事迹经过口口相传,已经传遍了嵩山地区的四面八方。河南电视台、登封电视台以及多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每年都会有大批的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到他这里参观学习。

  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王万顺总是说:“我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但是在有生之年要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皮定均司令员对我的教诲。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把红色教育继续下去。我要努力做好四件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筑牢红色阵地,培养红色新人。”

  (柴清玉、何勇前、王云琦)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