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9 浏览量: 作者:南雄市老促会
▲发生于1932年的中央苏区保卫战——水口战役,有7位共和国元帅和380多位开国将军参加。图为水口战役纪念公园
南雄位于广东省北部,五岭之东大庾岭南麓,东、南、北三面与江西省接壤,均以山岭为界。史称“雄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内通江汉,外控番夷,东抵循梅,西距郴桂,雄盖南国之纪。”
南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韶关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在这片英雄辈出的红色大地上,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南雄人民始终坚定不渝地跟党走,积极参加和支持革命斗争,直至南雄解放!
鏖战水口
1932年7月,红军在南雄水口地区,对国民党粤军发起了一场大规模战役,堪称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战史上,广东境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1931年9月,蒋介石准备对中央红军发起第四次“围剿”,任命陈济棠为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南路“剿匪”总司令。陈济棠派余汉谋、陈章、张枚新率部进犯中央苏区。中革军委决定集中兵力回师赣南,打击国民党粤军的嚣张气焰。
7月8日下午1时,红五军团在水口以东的篛过村隔河与粤军张枚新部打响战斗,水口战役拉开了序幕。晚,敌人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红五军团却误报水口之敌已向南雄城方向逃跑,致使方面军改变了原先一度决定的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二军增援水口的计划。
9日凌晨,余汉谋一面命张枚新师固守待援,一面命令李汉魂独立第三师和陈章独立二旅由南雄县城星夜赶往水口援救张枚新师。18架粤军飞机自韶关飞往水口附近的篛过村一带侦察、狂轰滥炸。
12时,粤军援军到达水口与张枚新师会合。下午3时,粤军以优势兵力向水口西南面的红三军猛扑。红三军指战员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危急之中,善于打硬仗、恶仗的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走上阵地前沿,振臂高呼:“兄弟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人在阵地在!不怕牺牲,杀敌立功!共产党员跟我上!”
战士们士气大振,奋勇当先,抡起雪亮的大马刀齐声呐喊:“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红军将士们与粤军展开激烈的肉搏厮杀,猛砍猛杀,硬是将粤军生生杀退。
当年任红五军团政委的萧劲光回忆说:“随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战士们手起刀落,敌人一片片的倒下,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士们浑身上下血迹斑斑。敌人一次次地进攻,又一次次地溃退,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光是被红五军团砍死的粤军就有近1000名。”
下午4时,在红十三军阵地上,粤军的进攻有所减弱。而红三军阵地上的敌人,仍在猛烈进攻。连续激战8小时,红三军的战士伤亡很大,只能固守阵地,没有出击能力,而敌人还在增兵。红八师及十九团,因团连干部伤亡过大失去指挥中心,全线十分混乱。军长、政委、参谋长亲自上阵,维持队伍,才把阵脚稳住。
下午6时,粤军还在进攻,红三军陷入绝境。仅剩1000多人的红八师,抢先占据高地,在师长李聚奎指挥下,所有能拿武器的人员都上前线,顽强抗击敌人的进攻。直到陈毅率领江西独立第三师和第六师赶来增援,才稳住了战局。
10日拂晓,毛泽东等人赶到水口大部桥北侧的红五军团指挥所,紧急部署战斗任务:红一军团增援在南岸大岭头、小坑一线作战的红三军,红十二军增援北岸作战的红十三军。增援部队按照命令马上开赴指定位置,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冲锋攻击浈水南北两岸负隅顽抗的粤军。
上午7时,红军阵地冲锋号嘹亮吹响,主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粤军阵地勇猛冲杀。粤军面对红军的勇猛攻击,挫了锐气,顿时阵脚大乱,狼狈溃退。红军部队一边衔尾勇猛追击正在溃逃的张枚新部,一边向水口西南边河村大岭头、小坑的李汉魂、陈章部阵地发动猛烈攻击。
在红军强大勇猛攻势下,粤军惊慌失措向南雄城节节败退,红军指战员乘胜追击。毛泽东手举一支驳壳枪,大声喊到:“粤军也不过如此嘛!同志们快追呀,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下午4时,水口战役的粤军全线溃败。红军分两路衔尾勇猛追击。10日晚,历时三天两夜的水口战役结束。
▲红军与粤军激烈争夺水口大部桥
水口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硬仗。水口战役中红军以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勇猛地打败了强大粤军,打破了红军“不能战胜粤军”的神话,扭转了红军所处局势,一战成名!此役击溃粤军15个团近3000人。粤军陈济棠部遭此打击,明白要想在中央苏区红色区域肆意挑衅,只会蒙受惨重损失!随后,粤军全部退出赣南根据地,此后很长时间未敢轻举妄动。
水口战役是惨烈的,1932年7月12日,上海《申报》报道水口战役的惨烈状况:“南雄边之水口激战,剧烈情形,向所未有。”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水口战役是一场著名的恶仗,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尸横遍野,对于这次战斗来说,并不是过甚其词。”
水口战役是伟大的。中共临时中央发出《关于南雄水口战胜利致全体指战员的祝捷电》,高度评价水口战役的胜利:“中共中央热烈的庆祝你们的伟大胜利,这次胜利给粤军以重创,最大的巩固了苏区并造成了争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的顺利条件,这无疑的是全国劳苦群众的胜利,并望再以布尔什维克的坚决与努力来获得新的胜利,争取江西首先胜利。常胜的红军万岁!苏维埃中央万岁!”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也发出《致前方红军战士电》,亦对水口战役的胜利作出高度评价。
水口战役的胜利,更加密切中央红军与南雄党组织的关系。此后,红军一部在南雄东部的乌迳、界址、坪田等地休整。当地党组织配合红军在南雄各地筹集10万银元和布鞋、草鞋、布匹、粮草、医药等一大批物资。当地掀起了青壮年群众争相参加红军的热潮。红军离开南雄时,李乐天等10多名军政干部和150支枪留守本地,坚持赣粤边游击战争,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的重要落脚点。
红军桥故事
水口战役期间,发生在水口镇河村的红军桥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河村人。
1932年7月8日,水口战役打响。9日凌晨,红五军团工兵连随军团部一起行动,于上午10时左右赶到了总部指定的地点。11时左右,工兵连连长刘子云与指导员梁仁奎奉命赶到军团指挥所。军团长董振堂交代任务:“前面的部队打得很激烈,三军团很快也要增援上来。你们连必须于今天下午5点钟以前在大坪村的附近架设一座桥,保障三军团迅速过河,从我们的右翼投入战斗。”连长与指导员齐声回答:“听清楚了,保证完成任务!”
说是“保证”,其实他们心里也并不十分踏实。工兵连由步兵改为工兵的时间还不长,又没有什么制式器材,除了自己携带有部分锯子、斧头和少量绳索以外,架桥所需要的全部材料必须现地筹措。
大坪村离水口墟有四五公里路,工兵连赶到后,立即召开连务会,对架桥任务进行了具体分工,最后选定在离大坪墟约1里的河村下门水流最平缓、河水最浅的老渡口打桩架桥。
河村是个依山傍水,面临浈江大河的村庄。河上原有的木板桥已被粤军破坏,面对近百米宽、河水滔滔的浈江河面,要在短时间内架设好一座能够走过千军万马的木板桥,工兵连的战士们心里有些打鼓。红军战士找到河村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帮忙指点。工兵连战士向河村上下门的老乡借来木头、门板、木锤、榔头、马钉、绳索等,为了便于归还,工兵连对每根木头、每块门板、每条绳索和木锤都作了记号。工兵连还动员群众积极捐献木材。在工兵连的动员下,村民带着红军到村东头和后龙山上砍锯松树,扛到河边。村民李树清跑到自家竹林,砍了20多棵黄竹,剖成一条条竹篾,给红军用来捆绑木桩上的横杆与桥桁。
有些村民动员躲在外面的亲人回来,直接参与架桥。长年在河里捕鱼水性好的青壮男子何腾懋、何新龙、何新飞等人撑来自家的小木船,帮助红军工兵连打桥墩、铺桥板。有的村民为红军送茶水、炒花生、薯干和烫皮。
经过工兵连与河村群众的努力,木板桥终于架设好了。刚铺完最后几块门板,三军团的先头部队就过来了,军团长彭德怀握着刘子云的手说:“小鬼,你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你们辛苦了!”三军团的部队一直到晚上10时多才过完桥。等工兵连拆了桥,挨家挨户把东西送还原主后,已经到了凌晨1时多。
由于有了河村群众的支持,架桥任务提前完成,使红三军团顺利渡过浈江河,加快了行军速度,并由何新桂、何腾仁、何光耀等几名有胆量会功夫的村民带路去小坑、小打石湖、石子岭阻击拦截国民党军。
希望的新起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项英、陈毅等带领留下来的红军队伍在中央苏区周边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1月,国民党军队将于都县南部地区进行截块包围,到1935年2月,中央苏区所有县城全部落入国民党军手中,长征后留下来的3万红军,已被敌人重重围困在狭小的于南地区,形势异常严峻。
南雄油山地处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南岭山脉,到处是参天古树、青翠的竹林、齐腰深的芒杆野草,是打游击的好地方。1935年3月初,中央分局将留守中央苏区的部队分成9路突围。项英、陈毅在原代英县县委书记、信丰县委书记曾纪财的引导下来到南雄油山一带与赣南特委、军分区李乐天、杨尚奎率领红军游击队会合。
4月初,赣南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省委少共书记陈丕显等人率领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300余人,也辗转来到油山会合。会合后油山的红军游击队部队共1400多人,成为赣粤边游击战争的主力部队。
油山的山山岭岭,成为红军游击队的落脚点,成为希望的新起点。
转移到油山会合后,陈毅发现:刚刚从中央苏区突围转战到油山的红军部队,特委、军分区红军游击队干部战士因受“红军主力马上会回师反攻”愿望的影响,思想十分混乱,行动上普遍存在盲目乐观情绪和悲观失望情绪等不少严峻问题。面对如何开展油山根据地工作这个问题上,红军游击队人心涣散,干部的意见分歧也很大,整个部队也处于军心不稳的状态中,面临的形势异常险恶。▲项英、陈毅与赣粤边军分区李乐天会合旧址
1935年4月初,项英、陈毅在南雄县油山大岭下村召开赣粤边特委、军分区和南雄、信康赣县委领导干部工作情况汇报党政军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代表当时中央苏区最高级别的县级以上党军负责人20多人。党政军联席会议认真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确定斗争方式,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对赣粤边游击战争的坚持和扩展作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重大决策。此后,为贯彻执行大岭下会议的决策,项英又主持召开了长岭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斗争方针策略,即以油山、北山为主要根据地,依靠群众,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
大岭下会议和长岭会议是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项英、陈毅领导中央分局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彻底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指示的一次重要会议,从思想上、组织上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新的转折点。
许多年以后,参加这次会议的陈丕显深有感触地说:“大岭下会议和长岭会议确定的工作方针和措施,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战术原则的具体运用,大岭下会议、长岭会议成了我们由正规战争转入游击战争的新起点。”
大岭下会议后,项英、陈毅与特委机关坐镇南雄油山、北山,赣粤边特委归中央分局直接领导。项英、陈毅统一领导赣粤边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秋冬之交,坚持战斗在南雄的红军游击队,通过下山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协议,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南雄油山、北山成为南方八省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和领导核心区,坚持与国民党军进行轰轰烈烈、不屈不挠斗争,高擎红旗不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国民党军全部占领中央苏区后,对赣粤边游击区进行全面“清剿”。余汉谋甚至向报界夸下海口:“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游击队。”还疯狂地叫嚣:“这一次‘清剿’,不把‘共匪’打死,也要把他们烧死,烧不死的就把他们饿死、困死。”
陈毅经常对红军游击队说:“我们全部的地盘,就那么几个‘岛子’,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陈毅、陈丕显还称赞过:“没有油山根据地,没有南雄人民,我们当时是很难站得住脚跟的。”
有感于此,1936年,陈毅满怀革命豪情与激情,发自肺腑、热情真挚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骨肉情谊: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
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1935年4月上旬,陈丕显带领一个连的红军游击队转战至黄地村,搭棚驻扎在距黄地村附近的山上,开展游击活动。
严秀莲听说村外住有红军游击队后,就给他们送去米和菜。与红军游击队熟悉后,陈丕显请她帮助购买限购物资和药品。她经常利用挑柴去赴圩的机会作掩护,机智灵活地为红军游击队打探敌情,传送情报,多次出色完成任务。
1990年5月,74岁高龄的陈丕显来到南雄寻找严秀莲。两人虽然几十年没见面,但往事历历在目,心情很是激动。
严秀莲摇晃着陈丕显的手,激动地说:“阿丕,你做大官了,还没忘记我们这些人呀!”陈丕显眼含泪花,动情地说:“当年,你冒着生命危险,经常为我们送情报,买药品,送米送菜。我怎能忘记你啊!”
2006年,《解放军报》记者钱晓虎采访了90多岁高龄的夏天香。她仍记得当年的点点滴滴。夏天香第一次见到红军游击队有20多人,后来见的有10多个人,最多的时候有40多人。一个山头一般只住10多20个人。附近大大小小的山头上都住着红军,也见到过百多人的红军游击队在屋背公堂岭大石头旁边一块较大的平地上集合队伍。
一天夜晚,有十多位红军来到大岭下彭氏祠堂开会,当时没有什么吃的,夏天香就用火烘点烫皮,炒点花生、番薯芋头片给大家吃,还和丈夫彭成风给红军在路口、门口放哨。有个年纪较大,叫“大老刘”的笑着对夏天香说:“女娃子名字叫‘丙哆仂’有啥子好听嘛,我看你女娃子长得蛮清秀,又做得一手香喷喷的好饭菜,不怕蚊虫叮咬,日夜辛苦给我们送饭菜,我看以后就叫你娃‘夏天香’对头吧?”从那以后,她就叫夏天香了。
这年冬天,天下着大雪,国民党军把山里人都赶到山外去住,国民党军说:“不出去就是通匪,要抓起来杀头的。”当时在油山一带山里住的人都被赶走了,有的跑到江西那边,有的到大塘圩、孔村、上朔的亲戚家里住。
夏天香和公公婆婆被迫到大塘圩亲戚家住了大半年。他们走之前,想到游击队需要粮食,就连夜将省下来的稻谷辗成大米,偷偷藏在屋背后的三个坑洞中,做好记号,方便游击队员来取。
夏天香和公公婆婆回到山里后,游击又来找他们,让他们帮忙买东西。“那时的坪田坳、平林都住有反共军队和民团,设立哨所检查站,规定山里人出去买东西不准多买,回来要检查。”赶圩时,夏天香就邀上几个姐妹,买到东西后分开来带。买的东西主要是布鞋、胶鞋、火柴、食盐和纸烟。电池不准带进山里,夏天香就把电池藏在裤头上,混过敌人的盘查。
正是像夏天香这样的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在大岭下村纸棚一带地区活动的红军游击队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保存了革命火种。
夏天香说:“那时,红军很苦啊,山上能吃的东西全吃了!”“他们是贫苦人的队伍,我们都想办法帮助他们。”“我只是为红军做了些苦劳,谈不上功劳。”老人的话很谦虚、也很朴实,却让人感叹。
南下支队万里转战南雄
鉴于粤赣湘边的战略地位和具备发展游击战争的良好条件,1944年秋,在日军沦陷五岭地区以后,党中央决定以粤赣湘边为中心,拓展建立华南抗日根据地。
1944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建南方抗日根据地,使华南成为战略之一翼”,从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抽出部分主力,组建南下支队挺进到广东南雄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新的抗日游击战争,将对日作战由内线转向外线。以八路军359旅为主力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于11月9日在延安机场接受毛泽东、朱德检阅后,随即战略南进。
在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的率领下,南下支队披荆斩棘挺进华南。他们不仅遭受沿途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还遭到日军的飞机轰炸和快艇巡查,南下支队边打边走,打退日军多次阻击。南下支队在挺进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其情况一直密切关注着,一再鼓励:“你们决定南进是正确的。沿途除必要休整时间外,不宜停留过久”,“主力不宜恋战,过分损耗精干力量”。
毛泽东一方面肯定南下支队数月来在湘鄂边的行动是有成绩的,另一方面则指出南下支队接下来的行动方针,即希望王震和王首道率领主力大部,以3个月左右时间,南进到达湘粤边区,与广东部队直接配合,发展南方局面。
国民党顽固派视八路军南下支队为心腹之患,生怕南下支队在广东站稳脚跟,对其形成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蒋介石电令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和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在湘南、粤北、赣南接壤地区严密布防,向南下支队前堵后截包抄夹击,妄图在湘粤边境一举歼灭南下支队。在国民党军前堵后截危情下,1946年8月28日,王震、王首道在沙坑村召开军政委员会紧急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鉴于抗战胜利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原来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的目的已发生变化,为免爆发内战,8月29日,中央军委复电:“你们目前处境异常艰难,在日寇投降、时局变化的情况下,你们确已难于完成原有任务。同意你们即由现地自己选择路线,北上与五师靠拢。”
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南雄帽子峰、澜河、百顺逗留3夜4天后,为了争取国内的和平与民主,即于8月29日怀着无限革命深情,依依不舍惜别北山人民开始北返。
八路军南下支队自1944年11月9日从延安出发,至1946年8月29日胜利回到延安,历时659天。此次南下支队凭借一腔热血、两条腿,携带步枪、刺刀、手榴弹及少数轻重机枪这些轻型武器,孤军深入,不怕困难,驰骋中原、强渡江河、翻山越岭、跨过铁路,转战8个省100多个县。不怕牺牲,勇敢顽强深入敌人心脏,敢于和敌人作斗争,打破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剿,历尽艰难困苦,胜利返回延安。10月,南下支队重新恢复359旅番号。
南下支队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战斗之残酷,困难险阻之多,在中国抗战史上前所未有。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华南,逐鹿鄂湘赣粤,经受了极其严峻的考验。毛泽东、朱德曾称:“八路军南下支队万里远征,这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在我军作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八路军南下支队南征到达南雄这一重大事件,深刻地影响南雄的革命历史进程,拉开了以南雄为中心的五岭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序幕。此后,北上东江纵队在南雄实施战略展开,建立五岭根据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针锋相对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
编辑:孙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