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钦州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8/05/08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精准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钦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按照中央和区党委的战略部署,高起点谋划,高强度推进,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使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更上新台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更加翔实的依据,自2016年9月以来,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开展了三次大的脱贫攻坚调研活动。此项调研的特点是:一是时间长,从2016年9月22日开始至2017年11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二是参与人员多,市、县(区)老促会联合调研,市、县(区)扶贫办大力支持,自治区、市媒体聚焦关注。广西日报、钦州日报、钦州广播电视台、北部湾晨报、钦州新闻网、钦州在线、钦州发布等新闻媒体记者参加调研;三是点多面广,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区全面覆盖,共走访40多个镇,120多个行政村。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组经过缜密的思考和梳理,认真阐释了我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前因与现状;全面总结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实施以来的成效与经验;找出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问题与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建议与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钦州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前因与现状

  钦州市辖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以及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娘湾旅游管理区,共66个镇,1036个行政村(社区),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人口404万人,其中革命老区250万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均是革命老区县(区)。全市革命老区镇53个,老区行政村624个,老区自然村4343个。钦州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激烈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动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革命和参加革命斗争,普遍建立了老区和游击根据地。为了反抗日寇的侵略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钦州地区党组织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抗日游击队配合我国守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镇压或开赴前线抗日。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断扩建人民革命武装,全地区组建了三个革命武装支队,兵力达到9500多人(含当时的合浦、防城县部队)。这些队伍于1949年8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第四、第七支队。普遍建立了革命堡垒户、交通联络站、民兵组织和农会,全地区的堡垒户2700多户、交通联络站400多个。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钦州地区培养锻炼了张世聪、阮明、谢王岗、朱守刚、卢文、陈铭金、莫平凡等一大批优秀指战员,而其中张世聪、阮明、黄文法、邓业懋等一批革命志士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全地区为革命牺牲了1019人,被敌人杀害的群众16785人,还有被毁村庄、房屋、被损失财产物资不计其数,为抗日救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老区建设,我市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但由于大多数老区地处边远山区,人口多,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少,所以在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目前都基本处于当地平均水平以下,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比较差,有的甚至相当落后。目前全市革命老区的贫困村还有119个,共有331100多人。这些革命老区贫困村普遍存在如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条件处于劣势,主要是老区山村多为边远地带,农民居住点比较分散,山高路远是普遍现象,还有不少自然村不通公路,饮用卫生安全水还远达不到标准,大部分群众还饮用天然井水或手摇井水,甚至还有部分饮用山溪水或江水。农田水利设施滞后,上世纪60年代前后,革命老区兴修了一批水库、水轮泵、水渠、渡槽等水利设施,为老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至今有部分水利配套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特别是相当部分网路外排、灌沟渠不发挥作用,部分乡镇、村的农田受到旱、涝的严重威胁。目前已出现部分农村因旱、涝弃耕丢荒的现象。当年钦州地区第一个建立农村党支部的革命老区村浦北县大成镇柑子根村有1600多亩水田,由于水利失修,下雨时就有1300多亩被水淹。灵山县伯劳镇六槛村委会的六槛洞700多亩水田,遇到洪涝时排不出去,所以每年只能种上一造晚稻。二是部分农民住房较差。由于没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很多农民建不起新房,老区群众还住老旧的泥砖瓦房,有少数人仍住在当年被敌人烧、抢过的旧房、危房。三是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大多数革命老区自然村地处偏远地域,自然资源匮乏,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还是传统的水稻,生产的粮食主要用于自给,其他收入门路有限。出现这些状况,既有历史的前因,也有现实的后果。从历史的原因来看。我市革命老区大多是地处边远山区,分散崇山峻岭之中,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弱。过去的革命老前辈就是凭借山区便于与敌人周旋,依据有利地形,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夺取革命胜利。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便成了制约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滞后了老区人民的生活,拖慢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从贫困结构来看。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复杂,既有产业发展滞后,增收途径少的问题,也有个人观念落后、技能缺乏的问题,同时也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弱能失能致贫的因素。从贫困范围来看。贫困人口点多面广,我市革命老区贫困村大多处于产业选择难,脱贫难度大。从贫困特点来看。剩余贫困群体“硬骨头”更难啃,剩余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扶持难度更大。为了改变老区这种困难落后的状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脱贫攻坚的力度,老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各了显著的成效。

  二、钦州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成效和经验

  自脱贫攻坚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社会全局,确立“六项基本原则”,全力聚焦政策落地、难点突破、改革探索,着力推进“六个一批”和“十大行动”,逐级立下“军令状”,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责任体系,建立全覆盖帮扶网络,完善多元筹资体系,强化督查考核机制,打出了脱贫攻坚有力的组合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到广西视察并作重要指示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精准脱贫,全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一)我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政府主导实施,全力精准攻坚。为了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钦州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纲领》、《钦州市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综合配套系列文件,建立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组织指挥、结对帮扶、资金整合、督导督查、长效脱贫等“五大机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落实推进,不断拧紧脱贫攻坚这根弦,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外还通过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和行业扶贫推进会、产业扶贫现场会等形式深入动员部署,明确各级领导干部、驻村书记及派驻单位的帮扶责任。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促进了各级责任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上下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工作推进力度空前强大。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发展能力。强化对脱贫攻坚的金融保障,积极筹措项目资金,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整合行业部门钱物,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切实做到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级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财政预算内投资、社会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2017年1-9月,全市各级财政共筹措财政扶贫资金8.32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4亿元(包括中央和自治区下达2.38亿元,市和县区财政公共预算安排1.16亿元,从清理回收的财政存量资金安排0.15亿元,上年结转结余资金0.11亿元);整合统筹部门涉农资金落实1.92亿元。2017年全市脱贫摘帽村基础设施建投入资金22910万元,修建20户以上自然村砂石路726.6公里;投入资金8001万元,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2827户;投入资金500.4万元,解决饮水困难贫困户304户;投入资金86万元,解决无电视看贫困户856户;投入资金1358万元,建公共服务设施29个。投入产业扶贫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360万元,其中安排贫困户脱贫产业7563.5万元,安排扶贫小额信贷贴息896.5万元,安排预脱贫58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2900万元,受益贫困户15127户60508人。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000多户、4亿多元,户均贷款达4.9万元。此外,对革命老区贫困户还加大了资金支持,助推贫困户加快发展生产,尽早脱贫致富。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0298万元,扶持了老区群众43674户,191137人,已脱贫18178户,82996人。灵山县投入了5680.5万元,组织实施三批产业开发扶贫项目,扶持2l000户老区贫困户发展产业。浦北县投入资金2330多万元,覆盖了l7个老区镇、110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4065户,65271人。扶持老区群众养猪、养牛、养鱼、养蛇,养竹鼠、种油茶、种中草药、种荔蒲芋,收到很好的效果。钦北区投入资金1333万元扶持贫困户种植甘蔗、油茶、牧草、火龙果、何首乌、大青枣等10883亩,直接受益贫困户4719户,23143人。此外,还安排了486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养殖业,重点围绕肉猪、肉鸡、肉牛等产业,通过贫困户自养或寄养、入股农民合作社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增收致富,直接受益贫困户2290户,10723人。钦南区共投入469万元,分别扶持老区镇和老区村群众发展辣椒、黄瓜、火龙果、葡萄、茶树、蘑菇等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家禽、家畜养殖,海产品养殖等项目,覆盖行政村90多个,受益老区贫困户达1600多户7000多人,得到扶持的贫困户年增收1000元以上。钦州港区也投入资金,对老区人民进行产业扶持,养大蚝、养鱼、养海鸭、种辣椒,大大地增加了老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三是突出产业扶贫,拓宽发展载体。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推动老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立足资源禀赋,注重科学规划,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村有产业,户有项目”,“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格局。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为抓手,扶持发展贫困村主导产业。一是创建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连片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2017年全市启动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83个,其中自治区级5个、市级4个、县级9个、乡级65个以下,目前已基本建成33个。浦北县规划“四带一区”的产业布局,即北通——县城、三合——县城、武利——泉水、张黄——寨圩等四条产业带,确立了富硒农产品产业、牲畜产业、生态旅游业、荔枝产业和水产养殖产业等五大特色产业。该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已初具规模。浦北县绿源农产品(荔蒲芋)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大面积发展种植荔蒲芋。目前已经种植2300多亩。该品种种植周期仅8个月,每亩产值1万元以上,纯利6000元以上。目前,该项目发展前景看好,种植面积和受益农户继续扩大。去年仅福旺、龙门两镇种植,今年已带动了小江镇、张黄镇、大成镇、白石水镇、安石镇等南部镇扩大种植。二是,兴办经济实体,助推老区脱贫攻坚。灵山县伯劳镇宦楼村永富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开展“党旗领航”扶贫活动,以合作社为主体,贫困户出资参股,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养殖保价猪。贫困户入股每股1000元,即使合作社亏本,也不让贫困户吃亏。由于没有风险,贫困户参股积极性很高。今年该村已基本脱贫,每家每户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以上。该镇盆山村因地制宜,广种玉兰花,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盆山村位于伯劳镇西北部,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全村945户,其中贫困户62户,贫困人口270多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和种植桉树、玉兰花等农林业为主。2016年人均纯收入11202元,已脱贫50户213人。全村玉兰花产业园使400多个农户共2000多人受益,其中贫困户40多户,受益贫困人口200多人。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600多万元。盆山村支书滕广案对调研组介绍说:“我们盆山村特色产业玉兰花是在1993年引进回来的,一直以来效益相对比较好。以前价格比较贵,到了这两年,因为产量较大,在去年八月份之前都是运到横县,去年我们引进了一品香油厂,并于九月份投产,投产以后收购价格相对稳定了,以前种植500多亩,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春天种植增加到930亩,今年预计总产量250吨。玉兰花(产业)风险比较小,不管是风、还是雨,还是其他自然灾害,一般影响不了它,所以贫困户看过之后,再加上有国家的扶持,种一亩补贴600元,通过这种方式,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天,已经发展到有26户贫困户加入。贫困户看到效益之后,积极参与种植玉兰花,对他们今后的脱贫起到积极的作用。”该村老区群众依靠玉兰花脱贫,走上了一条致富的幸福路。

  四是打破要素瓶颈,加强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滞后,是长期制约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助推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按照“规划围绕产业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发展思路,围绕产业发展,配套项目建设,实行资金捆绑使用。十八大以来,我市投入基础设施资金19299万元,修建道路、桥梁等一批基础设施。此外,还大力开发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大大地改善了老区村、贫困村的基础条件。浦北县为了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投入6826万元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新建、扩建老区村、贫困村道路435条538公里,修建桥梁63座,使老区村、贫困村交通难的问题大大得到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了老区村、贫困村产业的发展。昔日穷山僻壤,如今已呈现出“风景秀丽宜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初具规模,群众收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去年一举夺得了“世界长寿之乡”的美誉。

  五是坚持多措并举,拔除老区穷根。扎实推动产业覆盖、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改造、医疗保障、低保兜底“六个一批”扶贫措施,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就业技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组织工商贸企业,采取农企对接、农商对接等方式,帮助贫困村生产、销售农特产品。钦州市嘉园农商有限公司积极参与老区产业扶贫,引导钦南区那丽、那思、那彭和犀牛脚等镇老区人民大力种植辣椒。公司在那丽镇建造了占地50亩的辣椒市场,每年辣椒上市季节,全国老板都到该辣椒市场收购辣椒,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3亿元以上。辣椒是钦南区一大品牌,在2015年中国蔬菜行业品牌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十大蔬菜基地”称号。在嘉园农商有限公司的全力扶持下,“三那”种植辣椒已形成规模产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真正是一条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广西富牛物业有限公司的扶贫套餐“牛到家”落户钦北区小董、大寺、大垌、板城等多个乡镇。公司党支部把扶贫开发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秉承“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理念,以党建引领扶贫、服务扶贫、保障扶贫。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强化帮扶项目精准化实施。公司带领员工,深入贫困村调研,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精准实施帮扶项目以及各项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村成立合作社,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共带动成立了20个合作社,带动了584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其中,贫困户有502户。公司技术部门认真研究各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情况,精准制订脱贫“套餐”。针对适合发展产业的贫困村,公司在当地建立,“阳光扶贫养殖小区”,让产业进村到户。以养殖小区为平台,通过务工、带动农户种植牧草卖给公司等措施,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对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公司为他们设计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让他们入股公司合作社,获得股份分红。目前已完成扶贫项目资金贷款发改2002万元,惠及农户256户,其中贫困户有234户。黄成志是钦北区那蒙镇硃砂村的贫困户,家中有5口人,平时在家务农,缺乏收入渠道。通过政府牵头,其签订认贷了10万元资金,投入到肉牛养殖合作社中,每年可获得1万元的收益,已于2016年成功脱贫。广西富牛公司的扶贫义举得到了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高度赞誉和政府充分肯定。2017年该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办录入积极扶贫企业并把他们的成功做法向全国推广。

  六是开展旅游扶贫,提升幸福指数。在调研中,调研组走访了浦北县白石水镇“双良村”,即良田村和良江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良田村、良江村打破村界,两村联合开发千亩番石榴种植基地。良田和良江村以两村村委为核心,辐射周边共同建设,种植番石榴3000多亩,平均亩产1万斤,每年每亩净收益1.6万元。良田村是2015年的脱贫村,为实现脱贫摘帽,该村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2014年3月开始引进好种易管的优质番石榴树种,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其中,党员示范户——梁帮财先行先试,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番石榴种植,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成立浦北县帮财番石榴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会员400多人,番石榴注册商标为“帮良”牌。2016年,该合作社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构建番石榴电商销售平台,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活动,良田村、良江村409户(其中35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番石榴,销量提高1倍以上。2017年以来,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番石榴超过10万斤,销售收超过40万元。此外,在良田村和良江村打造生态旅游中心示范点。示范点内土地交织相连,水果基地连绵成片,道路建设相互贯通,有“农夫公园”、“自行车环村游”、“百年古荔”休闲区、番石榴采摘体验区、自助农家厨房等游玩休闲项目,形成以番石榴基地为主线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脱贫致富。增加农民的获得感,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二)我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

  1、加强领导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我市脱贫攻坚的根本经验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脱贫攻坚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落实责任。按照扶贫工作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区)”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非常明确提出各县(区)、镇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本辖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各有关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行业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作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领导责任,统筹抓好辖区、行业部门和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检查考核的职能作用,确保各类责任主体职责履行到位,各项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制度,每年各县(区)要将脱贫进展情况向市委报告,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县(区),要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帮扶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考核验收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领导班子予以问责,对脱贫攻坚业绩显著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优先晋升定级或提拔重用。深化拓展“联镇包村”活动,实行领导牵头、层层负责、团队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力度,按照贫困村贫困深浅程度来确定领导和单位的帮扶点。资源多、人数多的单位帮贫困人口多、基础条件差、脱贫任务重的贫困村。干部帮扶按职务高低确定帮扶的贫困户,由包村单位统筹落实帮扶责任,按“32l”的层级分配帮扶任务,即厅级、处级、科级干部分别挂钩帮扶3户、2户、1户贫困户,普通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要落实帮扶贫困户的任务,确保帮扶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干部工作有变动必须有接任干部接力帮扶,不脱贫不能脱钩。

  2、把握精准是脱贫攻坚的要义。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着力解决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目标不准、措施不实等问题,量身定做、对症下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自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市扶贫工作的主旋律。真正做到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攻坚成效精准。为了脱贫真正取得实效,我市还通过建档立卡摸清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等,实现了落实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精准的目标。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真正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变“大小漫灌”为“精确滴灌”,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3、真金白银是脱贫攻坚的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各类投入都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全面保障。推进脱贫攻坚,无论是修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还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近年来,我市采取了七条强有力的措施,使脱贫攻坚有坚实的资金保障。一是积极主动与上级财政部门沟通对接,努力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逐年加大市、县(区)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按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增列财政专项扶贫预算,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当年清理回收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要用于扶贫开发。三是行业部门每年安排的涉农项目资金,原则上50%以上投向扶贫领域和贫困村。四是积极开展和扩大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大力发展扶贫信贷,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五是以县(区)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机关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资金集中投入。确保每个贫困村在帮扶期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不少于50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少于20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不少于300万元。六是积极稳妥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通过自治区、市、县(区)财政扶贫资金补助、社会帮扶等形式,每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规模不少于50万元。七是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

  4、各方联动是脱贫攻坚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金融支持、社会救助、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涉及到党组织、政府、社会、市场多个行为主体。扶贫必须形成合力,形成多方联动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体制机制。市委出台了《关于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行动纲领》对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参与扶贫工作做出了周密部署,社会各界按照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的要求都纷纷行动起来,并积极投身到扶贫攻坚的行动中。建立了多渠道参与的社会扶贫机制,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为脱贫致富各尽所能。民营企业扶贫渐成燎原之势。开展了“百企扶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建档立卡,结对帮扶贫困村。民营企业用在市场经济中淬炼的创新与务实功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闪亮的脱贫样本。钦州九联养殖(食品)有限公司是入驻钦北区皇马工业园的民营企业。该公司在依托企业产业链,多渠道帮扶贫困户增收的过程中,创造了四种成功的做法:第一利用贫困村的贫瘠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效益。企业在与当地镇政府、村委、农户协调后,将村里(山上)不能用以种植经济作物的贫瘠土地,按每亩地300-500元/年向农民付给租金,进行租用,该租金已成为当地村民30年的持续、固定的收入。该公司在钦北区平吉镇的广平树、彭良村、大垌镇的平山村、平辽村、小董镇的东联村建设了10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鸡舍100栋。自2014年开始在当地贫困村解决就业岗位300多个。黄春连是小董镇东联村委东家村的村民,家中有10口人,其中有3个小孩。以前她到广东打工补贴家用,2017年1月起,她到离家不远的养殖场应聘,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黄春连说,在家附近就能上班,现在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每天回家照顾小孩也十分方便,自己感到很满意。第二通过培训提高贫困村村民的劳动技能,进行造血式扶贫。贫困村的村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一技之长,仅仅依靠资金扶持难以达到“真脱贫”的目标。企业多批次招手当地农民,免费提供多方面技能培训,农民各自掌握一技之长之后,回到当地养殖场、加工厂就业。第三多渠道安排就业,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对不适于培训和参加养殖、加工工作的贫困户,企业也尽量安排他们到建筑、运输相关的岗位上,通过劳务获得收入。第四采取“公司+贫困户”联营模式,双向合作摘穷帽。“钦州九联”与钦北区小董镇、大垌镇、那蒙镇219户贫困户进行合作经营,连续三年每户获得分红1万元以上。近年来,该公司帮扶了120户贫困户脱贫。

  5、群众参与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也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业。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加快贫困村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根本还要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幸福是勤奋的结果,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只有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才有基础,发展才可持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验是过去的结果,也是未来的成就。在这里推出两个典型。调研组以为这两个既是小人物,也是大典型。他(她)们的践行是我市“群众积极参与”经验的生动写照,也是脱贫攻坚拔除穷根无限的内生动力。典型一:潘文,灵山县新圩镇渌一村201 6年脱贫贫困户,35岁,家中母亲年迈,小弟残疾,共3个弟妹在上学。两年前,其父亲病逝。此时,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已负债累累,家庭的重担压在了潘文身上,以至于他整天消沉,夜不归家。当时家庭都是他老妈一个人撑起来,瓦房破了,都是他老妈自己上去修补。驻村第一书记李权灵作为他的帮扶联系人,一开始,对于帮扶潘文家脱贫也感到比较棘手,可经过多次和潘文促膝谈心,向他宣传扶贫的政策,帮他申请了3万元钱贴息贷款,让他发展生产,引导他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潘文一改以往的消沉慵懒,自力更生,发展产业,如今在山上搞起了家禽养殖,新建鱼塘4亩多,还搞起了立体养殖,2017首批在松树下养殖活鸡1300多羽,还计划扩养蜜蜂、种养花草。潘文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产业。此外,潘文又在县城承包了小工程,成为了大家眼里的“小老板”。镇政府将他树立为自强励志、主动脱贫带头致富的榜样,在全镇推广,组织全镇的贫困户向他学习。以他自强励志脱贫致富的精神,激励全镇的贫困户自力更生,主动脱贫致富。典型二:钦南区大番坡镇青龙村独臂女钟复鸣养蜂脱贫致富在当地被为佳话。两年前,在山上发现了两窝蜜蜂,她把蜜蜂带回家后,与家人商量,决定扩大蜂窝,发展养蜂业,以此,作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该村党支部通过党员一对一帮扶,钟复鸣很快学会到了养蜂技术,开始她的“甜蜜事业”。至今钟复鸣养蜂规模逐步扩大,已发展到100多箱,钟复鸣信心满满地说,预计到明年她家通过卖蜂蜜可收入10多万元。钟复鸣不等不靠,自生内力,主动发展,摘除穷根。她这种“宁可苦干,不愿苦等”,自强自立的精神值得推广,特别是正值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更加值得弘扬。

  三、钦州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我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外出人口众多与扶贫措施落实有差距,干部帮扶与群众期望有差距,扶贫开发成效与“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扶贫产业培育难度增大。在调研中发现,各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贫困户脱贫缺乏持续增收的产业支撑。有的贫困村到户产业覆盖不完全,社会化组织和服务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群众发展意识薄弱。一是脱贫产业单一、规模小。大部分村制定的脱贫产业是种养殖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加之受产品认证、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户持续增收困难。如浦北县香蕉种植,去年受市场波动影响,曾一度跌入低迷,每斤香蕉只卖2-3角钱,老区蕉农损失巨大。二是有的贫困村地理条件差,山大沟深、土地瘠薄、资源匮乏、设施落后,传统农业模式根深蒂固,发展产业困难。三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由于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和产品结构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松散,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贫困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缺位。农村基础设施是贫困人口生产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随着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但同时也出现了重建轻管、权责模糊、管理主体缺位等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大部分项目竣工验收后,尽管按程序移交给村社进行管护,但因村社管护资金缺乏,管护责任不明,没有专门人员管护,造成公共设施有人用无人管。例如农村公路水沟堵塞,路面坑洼,打谷晒粮,文体设施更换、路灯损坏,水池栏杆破损,引排水沟垮塌,出现建设、使用、管护脱节的现象。

  (三)贫困户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当前,有些贫困村只注重“输血”式扶贫,而忽略了扶贫“造血”。一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依赖思想依然存在,自主脱贫意识淡薄,认为脱贫攻坚是政府和干部的事,就是国家大包干,坐等脱贫,以致出现“上急下慢、外热内冷”的现象。二是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农耕观念强,自主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部分贫困户对镇村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缺乏信心,自我发展产业又无从下手。一些贫困户对利用扶贫贷款发展种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规模小了不想干,规模大了怕风险,对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心存疑虑。三是“两线合一”低保兜底人口自身“造血”功能差,安于现状,只求一日三餐过得去,不求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不容小觑。因病致贫返贫是农村群众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看病治病造成的经济负担依然沉重,许多农村家庭因为治病而导致贫困。二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因病或劳动中伤残,使一家人失去经济来源,陷入贫困境地。三是家中有重病人,需要有劳动力陪护照顾,既不能外出打工又影响家庭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相比于因灾和因学致贫的暂时性和可救助性而言,因病致贫的原因更为复杂,尤其是患有慢性病、重病患者、医疗费用支出高、治愈难度大的贫困人口在短期脱贫难度大。

  (五)革命老区遗址残旧缺失。钦州作为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浦北县白石水起义(即大成榔檬坳起义)、钦北区小董起义。各县区都有一批革命遗址。据调查了解,灵山、浦北、钦南、钦北革命遗址除少数保存修缮较好之外,总体来说,大部分革命遗址年久失修。地方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限于财力匮乏,只能对遗址进行零星式的抢救、临时性维修,无法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问题。老区革命遗址、文物、纪念碑馆的发掘、修造、抢救、保护、利用工作滞后。许多革命遗址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境地。做好革命遗址修缮和利用,也是老区脱贫攻坚的内容之一,应引起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四、钦州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建议与对策

  要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一)坚持实事求是,提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机制。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六通四有”和“十大行动”的要求,既要把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重要指标,又要综合考虑住房安全、医疗、子女就学支出等多种因素,增强精准识别的科学性。二是提高精准施策质量。深入剖析贫困人群致贫原因,准确把“脉”,开好“药方”。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将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扶智、低保兜底等帮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完善返贫防范制度。把因病、因重大变故、因自然灾害返贫的非贫困户及时纳入帮扶对象。四是建立完善退出机制。在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评判监督的标准和程序,巩固贫困村脱贫成果。

  (二)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优势产业。一是抓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产业发展的随意性。坚持立足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分析本地优势资源、自然条件、发展状况、群众基础等实际情况,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选择扶贫重点产业,扶优扶强优势特色产业,走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二是抓结构调整,加强特色产业培育。要坚持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避免扶贫项目小而全、多而杂的现象。重点抓好经济效益好、劳动强度低的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探索建立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产业向特色优势产业转型,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积极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延升产业链条,从生产源头、田间管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三是抓龙头带动,扩大产业发展规模。通过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的扶贫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同享、风险共担。推进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的有效对接。四是抓产业效益,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坚持龙头企业建设与产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让贫困农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给他们提供精准脱贫的多种选择,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带田入社、土地托管、提供设施、提供就业、入股分红、临时用工等方式,建立贫困脱贫帮扶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扶贫攻坚真正成为贫困户自主自觉的共同行动。

  (三)坚持建管并重,健全贫困村基础设施的维护使用机制。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遵循“群众协商、合理布局,注重效益”的原则,科学提出中长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纲领,着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解决制约农民增收和阻碍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饮水难、耕作难、灌溉难等问题。二要为用而治,规范项目管理。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严把工程资金、安全、质量、进度关,坚持“业主建设、建管合一、先建后补”的原则,提高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确保质量标准监督常态化。三要建管并重,发挥设施效益最大化。探索建立既适应市场规律又符合农村特点的基础设施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和管护责任,采取专业管护、村社管护、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管护、市场管护灵活选择,确保权责明晰化、管理规范化、维护常态化、参与社会化。

  (四)坚持多策并举,巩固强化精准扶贫成果。继续加强教育扶贫。落实好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补助政策,创新社会资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抓好特殊救助扶贫,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家庭和个人求助有门,受理及时,救助到位。持续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各地持续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贫困对象的思想认识问题。各级干部要重点宣传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关于推进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家认清脱贫攻坚意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基层干部要重点做好政策解读、解惑释疑、教育引导等工作,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重塑坚定信心,增强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

  (五)坚持众力合推,打造脱贫攻坚齐头并进新常态。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既是脱贫的对象,也是脱贫的主体。注重典型引路,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头作用。切实依靠村支两委班子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动员党员干部、本土人才、致富能手发展规模化特色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帮助贫困户谋脱贫出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要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帮扶作用。各行各业党员和干部要带着真挚感情,沉下心来,俯下身子,结对子、认亲戚、增感情、助发展,既要重视眼前问题的解决,帮助贫困村解决基础设施和贫困户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更要关注贫困村长期稳定脱贫,既要重视在物质上扶贫,更重视在思想上扶志,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信心和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发挥社会力量的助推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发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社会各阶层人士到贫困村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六)坚持科技扶贫,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我市群众与全区人民一道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科技扶贫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战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脱贫攻坚中要着重抓好几个环节:一要在培育富民产业上出成果。当前我市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因素。要着眼于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推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村强科技、促发展、找路子,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要充分发挥科技扶贫团作用,引导农民兴办多类型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培训、示范推广、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中的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分析产业现状、制定产业规划、宣传政策信息、开展科技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市场营销、培育新型农民等具体任务,引导科技特派员“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实现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服务指导、贫困劳动力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三个全覆盖”,打通科技支农“最后一公里”。二要在提升群众素质上求突破。提高贫困群众科学技术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科技扶贫的关键。要不断加大技术指导和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做到培训底数摸得清、措施跟得上、效果看得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切实做到多层次、广覆盖,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使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瞄准市场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努力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要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抓好职业技能鉴定,打造知名劳务品牌,不断增强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高层次就业。三要在科技服务模式上创特色。要高度重视科技扶贫工作,积极整合财政资金、科技引导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科技创业链、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要以促进农业产品标准化、经营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开展“百技惠百村”行动和“科技讲堂进农村”活动,开拓“互联网+”网络经营渠道,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现代农业科技创业服务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七)坚持弘扬老区精神,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老区红色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红色文化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维护革命遗址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老区精神代代相传。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设施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密集,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存在着很多困难,从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工作,把它列入老区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任务去抓。在实践中着重抓好三个环节。第一,建立机制,加强协商,要切实抓好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利用。把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利用纳入政府发展战略,建立政府层面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不定期研究规划红色文化建设。加大支持与指导力度,统筹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第二,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和研究力度。一是在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纪念地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二是加大对红色文化历史和精神价值的挖掘研究与提炼,提升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与内涵。支持做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培养与建设一支红色文化人才队伍。三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列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研究课题项目,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工作。第三,加大资金支持,重点实施一批红色文化保护建设项目。一是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修缮保护与革命纪念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重要纪念设施的保护等级,加强修缮建设,提升展陈管理水平。每个县区选择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先试先行。比如灵山县新圩镇渌水村“灵山县委、县政府”旧址、新圩镇萍塘村革命斗争纪念馆及古宅群;浦北县大成镇联成村委勾刀水村张世聪故居、粜米麓村“国共谈判”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甘子根村委“钦廉四属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浦北县白石水武装起义(大成榔檬坳团练)纪念地;钦南区中山公园革命纪念碑、牛圩坡烈士墓;钦北区板城镇屯茂抗日革命村;板城镇六虾抗日革命村;钦北区小董起义纪念地。二是加大红色文化重点保护区城镇化建设,加大对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的支持力度,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四是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规划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精品景区,尽快把红色旅游培育成当地主导产业,使红色旅游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

  (八)坚持党的领导,开创老区脱贫攻坚新局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了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引领我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正确方向,为此建议要切实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党委引领,打造核心力。脱贫攻坚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事业。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市县镇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二是固本培元,厚植基础力。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始终坚持厚植基层基础,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的政治领导核心和一线指挥部。第一是选优配强领头雁。重点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配备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多途径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第二是选准用好第一书记。按照“党务干部派弱村、经济干部派穷村、政法干部派乱村、科技干部派产业村”的原则,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充实基层组织工作力量。第三是建强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创评”工作,增强农村党组织帮扶责任。坚持把优秀干部充实到扶贫攻坚第一线,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严格落实干部结对贫困户制度,实现干部直接联系服务贫困群众全覆盖、常态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严格考评,拧紧驱动力。调动干部扶贫积极性,要用好制度“指挥棒”。重视健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考评机制,倒逼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大有作为。首先是清单化考核。将精准扶贫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定详细的扶贫干部考核清单,促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工作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是常态化督导。建立工作督导巡查和观摩评比制度,对各级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督查,推动“党建+精准扶贫”工作经常抓、抓经常。再次是定期化述职。完善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各级党组织书记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将述职和评议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抱团帮扶,增强联动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多方联动。坚持在优化实施扶贫组合政策,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促进抱团发展上下功夫,实现精准扶贫的共生效应。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是党委和政府联系老区人民的桥樑和纽带,是助推老区建设和脱贫的一支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一如既往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工作。在此特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一是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党委政府重要报告,如“两会”工作报告,应把革命老区工作列入报告内容之一;三是从财政资金上对革命老区给予倾斜帮扶;四是对全市各级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工作、资金、交通、办公设施给予支持,保障老促会各项活动正常运转。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全市上下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大胆创新,求真务实、勤奋工作,为圆满实现老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弘扬老区精神,助推脱贫攻坚

  --钦州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17年调研纪实

  2016年9月12日,钦州市老促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以周安瑶为会长的新的领导班子。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钦州市老促会在周会长的带领下,对我市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

  钦州市老促会换届不久便迎来了钦州市第五次党代会的召开。2016年9月19日市第五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促进我市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9月21日,周会长组织老促会常务理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市五次党代会精神,讨论老促会的工作。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认为,要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指示和市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摸清革命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底细,掌握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有针对性提出意见及建议,助推老区脱贫攻坚的工作。于是决定把2017年作为市老促会的学习年、调研年及践行年。2017年,市、县老促会上下联动,从会长到理事,大家同心协力,深入镇村,足迹遍及五个县区,40多个镇,120个行政村。

  第一次调研活动是2016年9月22日至10月15日,历时八天。走访了十二个镇的十多村。钦北区:板城镇六虾村、大寺镇南间村,大直镇米拱村。钦南区:大番坡大窝口村、犀牛脚镇白露村、灵山县三海镇英爪村、佛子镇元眼村、绿水村、萍塘村;浦北大成镇六村村、联成村、白石水镇良田村、福旺镇六合村、龙门镇中南村、北通镇佛新村、五皇山5000亩古茶园。

  这次调研,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告诉我们最多的是:扶贫最重要的是落实好产业项目。没有产业,说一千道一万,脱贫致富还是一句空话。

  第二次调研活动是2017年7月10日至7月28日。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定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扶贫攻坚也是极大促进,这几项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一并研究,同步推进。6月20日,自治区老促会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及区党委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在玉林召开全区革命老区产业扶贫工作交流会。7月5日,钦州市老促会召开专门会议,传达贯彻广西革命老区产业扶贫工作交流会精神。会议要求,要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学习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64号)精神。中央两办64号文对各级老促会要求“尽可能的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动员优势,突出重点,深入调研,因地制宜,不拘形式,量力而行,通过推介引入项目,了解工作发展、挖掘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等形式,更多地向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产业扶贫的意见和建议。在促进老区产业扶贫的具体实践中,建议注重“一个听取”和“两个突出”。一个听取就是更多地听取老区贫困群众的声音。“两个突出”就是老促会要建议产业项目要突出带动老区贫困户和突出项目为贫困户带来的多大的增收效益。周会长强调,要落实好中央、自治区提出的这些要求,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要细化,调研不能跑马看花,搞形式主义,要把对老区人民的感情体现出来,身到心也要到,要多看多问贫困群众,多听他们的意见。

  7月10日调研组走访钦南区尖山镇黎头嘴村委,听取海水养殖大蚝,尤其是培育蚝苗的情况介绍,然后前往钦州港,冒雨坐船出海考察龙门、大番坡等镇农民吊养大蚝项目。在船上,周会长与龙门镇南村村农民交谈,了解大蚝养殖情况。随后还与钦州港区农委办公室的专家及有关人员一起开了座谈会。钦州电视台记者跟随调查并作了报道。

  7月13日,调研组深入浦北,考察了龙门镇中南村、福旺六合村,了解当地群众种植荔浦芋的情况。龙门中南村的李太昌、浦北福旺镇的梁燕萍是浦北县最早引进并创新种植荔浦芋技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引领者。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十多个乡镇的群众种植荔浦芋,种植面积达2325亩,产值达1800多万元。中南村苏愈君夫妇两人属贫困户,在李太昌的帮助下种植2亩荔浦芋,收获22000元,扣除成本9380元,纯收入获12620元。这对70岁的老人非常感谢党员李太昌,感谢党和政府倡导的扶贫帮困的好路子。

  7月15日,调研组到了灵山县。深入村屯,跑了六个点,考察了养兔、养黑猪、养蜜蜂、种百香果、种白玉兰花,还有改造万亩荔枝园等十多种产业项目。

  第二次调研,基层干部群众尤其贫困户告诉我们:选好产业项目固然重要,但真正发挥项目效应,还必须要有技术,有资金、有能人带动,有党支部的坚强领导,这样脱贫攻坚,群众才有希望。

  第二次调研,除了认真听取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心声外,同时也是为自治区老促会调研组亲临我市调研踩点作准备。2017年7月28日至29日,自治区老促会调研组一行,在会长张少康的带领下,到我市考察调研。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自治区此次调研活动,市委书记王革冰,时任市长黄海昆亲自会见了调研组一行,并简要介绍了我市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概况。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老促会会长周安瑶详细汇报了我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自治区调研组考察了我市钦北区板城镇六虾村抗战及中共钦县地下党活动旧址,灵山县伯劳镇盘山革命老区村千亩玉兰花种植基地,三海街道办,大塘革命老区村万亩荔枝示范区,萍塘村革命遗迹。调研组一行还走进了邓家村农户黄胜基家中,与其热情交谈,关切询问生产、生活状况,赞扬黄家人脱贫致富有方。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后,对我市革命老区工作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张会长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钦州市老促会在促进老区产业扶贫、发展老区经济有成效;在利用红色资源、保护革命遗址有特色;在加强自身建设服务老区群众有保障;在宣传老区上下功夫、有声势。他建议钦州老促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幸福日子上下功夫;牢记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在更好保护老区红色资源上下功夫让人们懂得老区、热爱老区、帮助老区,继续在加大宣传上下功夫;为党委、政府提供有质量、有价值的老区调研报告,必在调研上下功夫;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即“四有、五下功夫”,鼓励老促会继续为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好工作。

  第三次调研是2017年11月6日开始,历时半个月之久。此次调研,人数比较多,市老促会周会长带队共6人,市新闻媒体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办主任曾开宏带队,包括《广西日报》、广西电台驻钦记者站、钦州日报社、钦州晨报社、钦州在线、钦州电视台、钦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等新闻媒体记者9人。这次调研的首站在灵县伯劳镇宦楼村。该村第一书记梁业跃在村委会接待了我们。周会长首先说明来意,并宣讲“十九大”精神,强调扶贫攻坚与奔小康的紧迫感。梁书记介绍了该村在2015年以来两年扶贫攻坚的情况。他说,该村管辖19个自然村,有692户,3761人建档立卡。其中贫困户65户,贫困人口242人。原来村里的集体经济空白,是一个贫困村。经过两年的奋斗,2016年该村贫困发生率由6.43%下降到2.52%。村支书带头成立合作社,养猪养牛,种甘蔗、白玉兰花、百香果等。帮助贫困户小额信贷保底入股,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2016年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39户贫困户中147人脱贫。调研组接着走访了伯劳镇盆山村。盆山村人口4172人,其中有贫困户62户277人。党支部发动群众大种白玉兰花1000多亩,办起了香精厂,用玉兰花提取香油出售,扩大产业链,每年经济效益达600万元,受益人口1800多人,其中贫困户25户,130人参加种植,2016年大部分已经脱贫。村委会投资30万元,在办公楼顶建设24kw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3.5万度,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年。目前该村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在灵山县,调研组还走访了三海镇龙武“万亩荔枝园”的改造,走访新圩镇禄一村并开了座谈会,周会长作了“十九大”精神宣讲。钦州电视台现场采访了该村自强励志脱贫榜样人物——潘文、村第一书记李权灵、副镇长卢云然等。

  11月8日调研组到了浦北。首先参观了北通镇旱田村的“浦北黑猪”生态养殖示范区。“浦北黑猪”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具有品牌效益,价格持续坚挺。还参观了浦北白石水镇千亩番石榴种植基地。该基地以良田和良江两个村委为核心,辐射周边共同建设,现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每亩产量1万斤/年,产值1.6万元。早在2014年3月,由该村经济能手梁帮财进行种植示范,先试先行,种植成功后,他带领群众扩大种植规模,并注册成立合作社,目前入会409人(其中包括350户贫困户),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一年以来,销售收入超40万元。另外,还推出观光旅游,把三个相连的村屯连绵成片,道路融汇贯通,除番石榴为主打产品外,还有“千年古荔”休闲区、“一帘幽梦”农夫公园、自行车、环村游及钓鱼、烧烤等项目。被定为广西四星级“特色农业示范区”。

  11月12日,调研组深入钦北区探访那蒙镇“广西富牛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2年7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一家集种牛供应、肉牛养殖、母牛扩繁、饲料草种植加工等为一体的大型肉牛养殖企业,被自治区评为五星级生态养殖示范场。目前该公司拥有9个分别存栏200头牛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公司肉牛存栏规模超过2000头。公司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实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以来,该公司积极主动为钦北区多个镇贫困户承担600万元扶贫金风险担保,信用社按1:5为养殖困难户提供2000多万元的信贷额度,成功破解困难养殖户资金困难的问题。2017年7月14日该公司创造的扶贫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并向全国推广。

  在钦北区调研组还参观了大垌镇大型养鸡民营企业九联公司。该公司在钦北区十多个镇设有养殖基地,在大垌设有加工销售基地,同样以承担扶贫风险担保金的形式,以农村信用社合作,为贫困农户提供信贷额度500多万元。贫困农户无风险贷款入股分红,农民非常踊跃加入。同时,公司吸收贫困人员到场部就业,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11月13日调研组在钦南区参观大番坡镇大番坡村、青龙村委及在扶贫攻坚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两个龙头企业。在青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高力向调研组介绍了情况。该村集资修建8.1公里水泥道路和5.9公里灌溉水渠,建设饮水工程1座,解决400多人饮水难的问题。从而把村庄的饮水、灌溉、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在发展产业方面,以养殖黑猪为主业,同时发展种植荔枝、玉米、马铃薯、养蜂等产业。在扶贫方面,全村27户贫困户,村委通过党员和经济能人帮扶21户贫困户搞起了适合自己的产业。青龙村独臂女钟复鸣养蜂80箱,年收入2万元左右,摘掉了贫困帽子。2016年已有8户40人稳固脱贫。青龙村下力气抓集体经济的发展,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出9个商铺。同时发挥距离市区较近的优势,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养殖泥鳅鱼8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目前,村集体收入由过去5000元/年发展到现在9万元/年,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钦南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比较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在扶贫方面的作用。在养殖方面,以陈兴乾为代表的钦州市龟螯协会,是全国、全区、全市有名的养龟专业公司。他扶持带动了千家万户发展养龟业,使得很多养龟人走上致富道路。钦州市嘉园农商开发有限公司,在总经理杨梅祥的带领下,在钦南区的那丽、那彭、那思、久隆、犀牛脚、大番坡、东场等7个乡镇大种辣椒,成为全国有名的蔬菜基地。该公司承担贫困农户贷款风险,为他们购进种苗、肥料等,产出的成品辣椒,由公司保价收购。贫困农户在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实惠。他们有的盖了新房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很多农户从此走上了致富路。

  第三次调研: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用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畅起来,带动老区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次大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果一,在通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经过梳理,市老促会撰写了长篇调研报告《钦州市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调研报告》;成果二,广西日报发了长篇观察文章《鱼渔并授》拔穷根——钦州推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观察》及《钦州市老促会深入基层宣讲十九大精神》图文报道;成果三,钦州日报进行系列报道;成果四:钦州电视台连续报道了全市四县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之一至之九;成果五,“钦州发布”发了《调研扶贫工作革命老区探访录》之一至之八。

  钦州市革命老区促进会三次大调研,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圆满划上了2017年阶段性调研的句号。

  (钦州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