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深入“五类”重点老区村调研 助推临县特困老区脱贫攻坚

2018/08/27  浏览量:     

  为了进一步了解“五类”重点老区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助力全县脱贫攻坚,2018年6月14日,临县老促会召开会议,安排八个内设机构人员,深入全县23个乡镇、59个“五类”重点老区村调研。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健全了23个乡镇的老促会组织、妇工委组织并为老促会工作提供了便利。通过与乡镇、村委座谈了解,深入村办企业,走访贫困户,调查脱贫项目等形式,历时二个月,掌握了59个“五类”重点老区村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脱贫情况。现就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精准施策建议报告如下。

  这些“五类”重点老区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筹粮、筹款、支前、参军、参战、送情报、送公粮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各项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脱贫攻坚的开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这些村普遍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收入仍然不高。

  响应党的精准扶贫的号召,为了使“五类”重点老区村尽快脱贫,各乡镇普遍采取了一些得力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

  1、产业扶贫。贫困,说到底就是没有钱,要有钱,也不能靠救济,解决一时的困难,而要能长期摆脱贫困,必须有一定的产业,有可靠固定的收入。

  如白文镇窑头村,通过朝阳农牧有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使该村已脱贫。并吸收了白文、三交、石白头3个乡镇、6个村,500户贫困户,年保底收入3000元。白文镇庙坪村食用菌产业2014年起步,在县委、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经从品种上、经营模式上、规模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在该村的带动下全县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达到45家,种植面积560余亩,涉及12个乡镇42个村,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3400多人。种植规模达到1000万棒,年产鲜菇700万公斤,年产值达7200余万元,成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之一。

  刘家会村利用30万元产业脱贫资金,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羊400只,实施100千瓦的光伏发电,利用集市发展餐饮业、零售业、运输业。丛罗峪镇郭家塔新建蔬菜大棚150亩,成为西部地区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八堡村依托红枣优势,兴办了恒源枣业有限公司、瑞民源养羊合作社和十多家红枣加工合作社,全村建起红枣烘干房70余间,年加工红枣250万公斤,还有纸箱厂、挂面厂、电子商务,安排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木瓜坪乡王家坪村从河北引进黄粉虫养殖,办起了太佳黄粉虫养殖合作社,占地50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三年销售172吨,每公斤280元,吸纳了贫困户,助力脱贫。榆林村办起了绿华康纯粮醋业合作社,总投资60万元,可吸纳贫困户35户。康家湾办起了箱包厂,投资70余万元,妇女就能操作,吸收了贫困户14户14人,现在还有40万元的订单。松峪村引进杭菊花,对方供应种苗,保证每亩收入2500元,4户贫困户种植。

  2、智力扶贫。安家庄乡化成村,成立了“临县万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谷子,为了使村民掌握先进技术,他们多次举办培训班进行培训,今年又准备种植药材,正在进行技术培训。在妇工委的帮助下,许多“五类”老区村的妇女都参加了“吕梁护工”培训,为走出去学习了技能。如玉坪村有12人参加培训,5人上岗,其中张利梅当月嫂月收入9000元。三交镇双塔村组织80多名妇女开展“丝网花技能培训”拓宽了脱贫门路。三交镇中庄村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大户现身说法,效果很好。

  3、金融扶贫。许多乡镇都利用国家的贴息贷款,为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注入本地企业,进行分红。如碛口镇寨则坪村,贫困户每户的贷款5万元注入“临县鑫星养殖合作社”,贫困户每年分红4000元。临泉镇的企业家杨五生在临泉镇吸纳了800多户贫困户的贷款,每户5万元,每年给贫困户分红4000元。其它乡镇也有类似情况,也有的贫困户贷了款自主创业,搞养殖业、种植业等。

  4、旅游扶贫。碛口、南圪垛、曲峪等地,利用旅游资源,开办采摘园、农家乐、工艺品增加贫困户收入,有的还当导游,划小木船看水浊浮雕等等。

  5、医疗扶贫。贫困原因中,因病致贫是十分难攻的难题,党的好政策,贫困户的报销比例一再提高,解决了好多人的后顾之忧。

  6、教育扶贫。三交镇双塔村在市妇联帮助下,改造村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家长育儿观念,举办各种讲座,先后邀请国家二级咨询师、太原长治路小学老师马树平、吕梁家庭教育协会会长张璐做讲座三期,提高了教师、家长素质,为教育脱贫注入了活力。玉坪乡李家坡底村保住了一座学校,而且越办越好,助力脱贫攻坚。

  7、兜底扶贫。实在没有劳力、没有能力脱贫的,国家兜底,解决了贫困户的困难。

  通过上述措施,“五类”老区村的脱贫步伐得以加快。截至2017年底,59个“五类”重点老区村,已有24个村整村脱贫,2018年又将有15个村可以脱贫,2019年还有20个村计划脱贫。成绩是可喜的,任务还是艰巨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危房改造、安全用水、道路整治、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较低,突出表现为:思想保守,小农经济意识严重,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较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认识,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种田,高效益收入的进程,延缓了脱贫攻坚的步伐。外出打工的也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都是做一些低端的出卖体力的活,收入低下,不能致富。

  2、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内在动力不足

  贫困户,特别是偏僻地区的贫困户,普遍存在等待政府扶持,靠低保补贴,等国家兜底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主动性。部分干部也缺乏带领群众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发新门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力度不够。

  3、农副产品滞销,农民增收难

  一些农产品难卖,成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尤其是红枣,有的村红枣全覆盖,但近年来一直滞销,价格低,有的甚至出现了不收打的情况,农民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县里虽然投巨资建了几个高层次的红枣加工企业,但因种种原因,加工红枣甚少,不能为农民解决燃眉之急。

  4、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经济发展

  比如城庄镇松峪村,全村被一条沟分成两半,至今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梁,交通十分不便,至今还没有红白理事厅等公共设施,极待解决。

  5、有的村没有扶贫产业,制约脱贫步伐

  例如青凉寺乡寨上村,曲峪镇青家塔村,地处山上,交通不便,纯农业村,没有任何企业,收入有限,应当重点扶持。

  6、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加重了贫困户子女上学负担

  比如青凉寺与梁家会两个乡合并,在撤并学校的大潮中,撤并的只留下一所小学,边远山区的孩子上学十分困难,有的外出租房上学,加大了教育成本,应当重新布局学校,让孩子们就近上学。

  7、至今年底仍然不能脱贫的20个“五类”重点老区村,应政策倾斜,大力帮扶。

  最后留下的这些老区村,都是条件十分恶劣的村子,是脱贫攻坚中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力度要加大,政策要倾斜,投资要增加。

  几点建议

  1、把“五类”重点老区村的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

  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切实把“五类”重点老区村的脱贫攻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第一民生工程,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实现率先脱贫致富。尤其要抓好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引导和鼓励作风正、能力强、敢担当、群众信得过的致富能手和返乡创业人员参加到村“两委”班子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努力打造党性强、作风好、能发展,懂管理的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推动重点老区村的经济转型发展

  要确立治穷根的扶贫理念,立足当前脱贫、着眼长远致富,把产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宣,因村因户施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安排产业开发项目,找准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宣,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采取整村推进和分户帮扶相结合的办法,发展生产,增加枚入。要采取超常规举措,优先安排项目,优先支持解决,优先向老区村倾斜。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社,培育一些龙头项目,利用“互联网+”,拓展农村电子商务,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此壮大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3、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激发“五类”重点老区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扶贫贵在立志。要认真组织开展“弘扬老区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老区精神是红色基因的结晶,是老区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是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同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要把弘扬老区精神与新时期临县创业精神结合起来,传播下去,深入人心,凝聚正能量,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老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穷则思变、奋发图强的志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骨气,攻坚克难、脱贫致富的勇气,坚定信心,同心协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苦干实干改变贫困面貌,加快实现脱贫致富。

  4、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让重点老区村贫困农民子女上学

  要注重解决好存在的现实问题,努力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实现就地就近上学。要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易地上学的学生建档立卡,给予免费和补助。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易地上学的高中生,贫困大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资助,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同时要加强成人教育,帮助青壮年提高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多措并举,让贫困农民的孩子都能公平接受教育,学习成长成才;让青壮年掌握劳动技能,多渠道就业:坚决阻止因学致贫返贫、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5、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帮助重点老区村发展“打工经济”

  打工是目前临县农村青壮年就业增收脱贫的重要门路,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调查,农村有80%左右的青壮年劳力在外地打工。但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以地缘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连锁效应”实现转移,真正依靠有关部门有序组织转移出去的比重很小。不少人员从事体力型和廉价型劳动,收入低而不稳,大部分人得不到必要的劳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集中进行技能培训,帮助联系用人单位,多渠道安排打工就业,使劳务输出由体力型输出向素质型输出转变,逐步走上规范化、有序化、技术化、效能化的轨道。同时要正确引导打工人员利用收入积累,返乡就业创业,推动脱贫攻坚,发展农村经济。

  6、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现在好多村已成为空壳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农村土地名义上是集体所有,但征地上也是补偿给农民,集体没有收入,一部分公益事业,也要靠向上级要和摊派解决。必须壮大集体经济,使村级组织有凝聚力,有发展潜力。

  7、利用红色资源,拉动红色旅游增收

  临县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了中央后委在临县居住过的60多个村庄外,1936年红军东征,红28军在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带领下进驻白文,120师在曜头驻扎多年,康家湾是伤员驻地,王家坪驻过358旅,故贤办过医务人员培训班,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前身,阳宇会十七团驻扎等等。

  红色资源不少,但是真正维护维修的不多,现在全县只有南圪垛、双塔进行了维修,可供人参观,其余地方尚未开发。建议有关单位,加大投入力度,使临县的红色旅游经济活起来,为脱贫攻坚助力。

  临 县 老 促 会

  二0一八年八月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