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区太平村通过项目开发、产业帮扶“特殊困难群体”脱贫的调查报告

2018/09/28  浏览量:     

  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部脱贫的任务目标,不使老区农村脱贫拖全市后腿,双鸭山市老促会围绕老区农村老弱病残、痴孽呆傻、鳏寡孤独等“特殊贫困群体”(以下简称“特困群体”)帮扶解困情况,深入到集贤县老区太平镇、太平村进行专题调研。

  (一)

  集贤县太平村是全县最大的老区贫困村。现有耕地15558亩; 637户,3126人。人多地少,土壤贫脊,以种植玉米为主导产业,村民的生活普遍困难。属于建档立卡的特殊贫困户12户、24口人。其中:长期卧床2户,智障人口3户,80多岁弱势老人3户,车祸、患病2户;因残丧失劳动能力7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9人,年老体弱及其它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8人,只有2人能做点轻微劳务。

  一是“特困人口”及其家庭增收难、支出大。在这12户中,因残“五保”1户,2人,靠土地流转6300元、直补710元、五保金10560元,共17570元维持生计;因病、因残“低保”11户,也都是靠土地流转、直补、低保金维持生计。其中:3口人低保户最高收入为21484元,最低收入为11964元;2口人低保户,最高收入为17570元,最低收入为6503元;1口人的低保户,最高收入为6132元,最低收入为5238元。这一群体的家庭较一般贫困家庭因无其它增收门路,其生活水平一直在贫困线上下浮动。

  二是“特困群体”支出负担仍然较重。在这12户中,相当一部分有慢性病和大病患者,家庭医疗自费支出平均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如马清林患骨癌多年,家中就有老两口均丧失劳动能力,因治病,欠外债2万余元。多数“特困群体”家庭有债务,特别是增收困难与支出负担形成的贫困叠加,与一般贫困人口相比,脱贫难度更大,反贫率更高。

  三是“特困群体”“脱了贫,也解不了困”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这24名特困人口中,有6人需要照料护理和康复需求。由于照料护理和康复成本支出大,又普遍捆绑了家庭有限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造成家庭贫困程度进一步加重。如姜桔华患严重肾衰竭,常年卧床不起,每月仅用尿不湿的支出,就需80多元。儿子盛树清必须长年一步不离的照顾她,家庭贫困程度越来越重。有的“特困群体”家庭算收入账虽然已经脱了贫,可实际生活状况,家庭贫困情形与扶贫脱贫前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四是“特困群体”应受到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县、乡(镇)、村面向“特困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必需的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托养、照护等服务能力更是不足。整个太平镇仅有一所养老院,除床位有限外,入住的条件也特别苛刻。镇和村卫生院、所,既无这方面义务,更不具备这方面功能。

  五是“特困群体”住房问题还是首当其冲的困难。由于现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实行先建后补及补助资金不足等原因,在这12户中,有8户因没有自筹资金能力不得不放弃对破旧老房改造,仅能靠镇、村出资帮助进行“穿衣戴帽”式整修,继续维持居住。

  (二)

  太平镇、村两级干部通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永远不要忘记老区”,“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等论述精神以后,在思想认识有新的飞越,在抓法上有新的突破。在帮扶特困群体上,从“四个习贯于”、“四个满足于”向坚持“五个注重”转变。

  “四个习贯于”,即:⑴习惯于向上伸手要。以往对待老区村“特困群体”,村里遇到难题向镇里要,镇里遇到难题向县里要。房子破没钱修,要;有人患重病没钱治,要;孩子上学没钱供,要……。抱着要点是点,“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的思想,要多少、花多少。形成主要领导一级一级找上级领导要,各部门一级一级对口要,甚至默许特困户上访要。⑵习惯于动员社会各界施舍。过去每到“关键时刻”如换季或逢年过节,都借助社会各界开展帮扶活动及组织“三下乡”之机,把这些“特困群体”通过各种形式突出出来,尽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面,以引起关注,力求多给吃点偏食,起码保证换季穿戴不愁,年节吃喝不愁……。⑶习惯于“从别人碗里抠食”。就是在“要不着”、“讨不着”的情况下,采取借用、挪用或压缩其它方面费用的办法,尽力维持这些“特困群体”不能“断顿”。⑷习惯于靠政策兜底。就是对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优惠政策,不管符不符合条件,能争的一定得争到手,善于“打擦边球”,长于“沾边就懒”。总认为这碗粥虽然稀,但能接上流,常喝不断。

  “四个满足于”,即:⑴满足于低标准。对这些“特困群体”,一直抱着饿不着,冻不着,有处住,能维持正常生活就行的态度。⑵满足于短期行为。对这些“特困群体”,认为只要眼前能过得去,能暂时接近上级脱贫要求底线就行,走一步,看一步,不寻求长远之计。⑶满足于零打碎敲。就是既不顾及“特困群体”整体贫困状况,也不考虑对特困户帮扶的长远举措,哪个户、哪个人“鼓包”,就解决哪个问题,缺乏预见性,穷于随意性,往往是“能哭的孩子有奶吃”。⑷满足于急功近利。就是对特困户帮扶,什么快来啥,只要有效果就行,不考虑其它负面效应和后遗证。

  通过回顾总结以往对特困群体帮扶解困的经验教训,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聚焦项目开发产业帮扶这一关键,重点发力,从过去送吃送喝送银子,修桥、修路、修房子的“输血”扶贫向送项目、送产业、送“股分”、送技术的“造血”扶贫转变。这样才能形成确保特困群体长期脱贫解困的有效机制。在这方面他们坚持五个注重,即:⑴注重乡镇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特困户既分散、又复杂,帮扶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靠各个行政村单打独斗难以担负起这一重任,为此,镇党委、政府对特困群体帮扶实行统筹兼顾,积极创造条件,搭建项目开发、产业帮扶的平台。对能集中的人口,尽可能集中到镇养老院等场所统一管理;对开发项目、产业,尽可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如提供放木耳椴、养羊的基地、场所及种植果树、药材的土地等。⑵注重老促会的协调促进作用。县、镇、村三级老促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出谋划策,提供科技、政策支持。如:集贤县、太平镇老促会协调农机部管理部门派员指导农机使用、保修;聘请笔架山农场果树植培工程师、俊山林场木耳种植技师,亲临现场指导果树栽培、木耳养殖等;协调村干部、帮扶单位有目标的进行具体帮扶。县老促会会长朴永鹤、副会长杜玉林多次为镇、村干部出谋划策,并协调有关方面,帮助研究设计项目起动后经营方式及责任划分等。⑶注重帮扶单位的助推作用。太平镇、太平村及老促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协调争取,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包村干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如:包村的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张晖,帮助落实项目、资金,并跟踪问效,直至四脚落地为止;包村挂职干部帮助建立甜瓜生产基地,并积极牵线搭桥,开辟疏通销售网络;县民政局帮助解决栽种的果树苗;精准包保单位出资购买绵羊、并新建羊舍等。⑷注重发挥村“两委”的主体作用。为切实使这12户特困户,24口人彻底脱贫,太平村党支部、村委会责无旁贷地为第一责任者。他们采取的办法是,让这些人犹如“坐享其成的股东”,村“两委”班子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从生产、经营到产出、分配,实行一条龙负责到底,并根据不同经营方式,村委会都以甲方代表身份,与有关方面签定《委托书》、《议定书》、《合同书》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责任制度,监督有效实施,确保不出差错,使其不断壮大规模。⑸注重选择科学有效的经营方式。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太平镇、太平村对12户特困户,24口人实行项目开发、产业帮扶已初见规模,步入正常的运营轨道。实施甜瓜种植基地项目。由包村干部帮助种植了多种甜瓜,并成立种、营、销合作组织,形成销售网络,目前太平村的甜瓜已开辟了省内外市场。其中收入,刨去有关费用外,其余都用于补助“特困群体”。实施绵羊养殖项目。项目由县直16个精准包保单位共同出资9万元,新建羊舍400平方米,购买绵羊47只。项目实行委托经营,镇政府无偿提供羊舍,由有经验的养殖户集中饲养,每年末由委托饲养户返还本金,预计可为太平村特困群体每户年均增收300元左右。实施木耳段培植和中草药种植项目。这两个项目均由包保的两位县处级领导负责组织实施,木耳段培植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镇养老院,两位包保领导协调资金6.5万元,购买柞木4800段和木耳菌。项目管理由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定期出工负责。项目收益平均分配给特困群体,预计每户年均增收800-1000元;中草药种植项目计划收入资金8万元,现已种植蒲公英5.6公顷,由宝清县老龙背林产品公司负责回收,预计每公顷收益1万元,可为太平村特困群体年均增收1000元。实施“隆丰”果树种植项目。由包保单位县民政局出资1.7万元,购买果树苗450棵,镇、村从机动地中无偿出让0.5公顷耕地并负责管理,每年收益的10%为投资成本返还民政局,20%作为管护费用,70%平均分给12户特困群体。实施农机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太平村贫困村推进项目的资金,为村集体购买了3台大中型收割机械和配套农具。成立了农机服务队,为太平村及周边村屯村民进行有偿服务,每年项目纯收入的50%无偿分配给特困群体,剩余的50%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额贷款入社项目。太平村12户特困群体每户贷款5万元,加入到永胜农机合作社,并签订入社协议,到年底永胜农机合作社统一为每户分红3500元。各产业项目预计年底可为太平村特困群体每户增收近万元。

  双鸭山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8年9月10日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