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查

2018/10/26  浏览量: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襄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9月29日通知精神和襄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襄州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一2020年)>》的通知要求,襄州区老促会组成调研小组,从9月底开始,历时半个月的时间,先后深入到全区11个革命老区镇的部分老区村,进行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全区基本情况

  襄阳市襄州区是湖北省革命老区,为开发湖北省、抗日救亡、支援全国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襄州人民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857名。1930年5月29日,农民自卫军鄂北总队在襄州区黄龙镇太山庙整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1930年7月,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在峪山镇姚岗村建立。

  建国以来,襄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经济和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该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为目标,坚持“一区三中心”“一主两翼多极”发展路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总量扩张、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近日,《人民日报》发布《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简称《研究成果》),襄州区跻身“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居第89位。

  襄州区现有人口90.5万,下辖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经济开发区,一个风景名胜区,共有425个行政村,41个居委会。

  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9亿元,可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增长13.5%;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增长10%;外贸出口4.46亿美元,增长6.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939元和17289元,分别增长8.8%和8%。。

  二、襄州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情况

  在国家、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之后,今年3月份我区相继召开了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会议,制定并下发了《中共襄州区委、襄州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区里成立了以区委主管领导为组长、区人大、区政府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区委和区人大、区政府直属各部门、单位以及各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各镇也成立的相应的领导组织,全面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作。

  今年来,全区大力实施“十百工程”,区财政计划投资9000万元,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截至目前,全区能人回乡兴办企业191家,兴办家庭农场249家,流转土地47095亩,创办农家乐160家,兴办文化产业项目196个,创办互联网村级服务站154家,通过招商引资区外企业到镇兴办企业157家,镇办企业总投资额288.2亿元,带动本地农民就业39.4万人。

  (一)强化产业支撑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好比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抓住它,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

  怎么抓住“牛鼻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新经济发展方向,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襄州区委书记杨兴铭表示,将以现代农业为突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化产业支撑 助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都都市现代农业核心增长极。

  1、依托“新模式”,培育“金苗木”

  “这些树苗,都是客人提前订好的。”9月30日,黄龙镇刘岗村村民王志书正忙着给年初嫁接的桃树苗儿抹芽。“桃树的价格在1.5元左右,梨树的价格在2.5元左右。我今年种了16亩树苗,春天卖了20万元,秋天估计还能再卖25万元。”王志书说,由于种植的树苗品种好,不仅销路好,价格也高,每亩地纯收入近两万元。

  在刘岗村姹紫嫣红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像王志书这样靠种植花卉苗木致富的农民有100多户。依托苗木花卉,刘岗村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模式,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为入社农户提供统一技术管理,对生产所需土地、化肥、苗木等统一把关,统一进行销售。姹紫嫣红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朱解文说,合作社种植的花卉和苗木80%实现了订单种植,剩余的20%通过网络销售,供不应求。苗木远销云南、贵州、四川、河北、重庆等地。目前,姹紫嫣红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吸纳周围8个村、100多户农民加入。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花卉苗木种植成为了村里的金名片。

  2、唱响“产业曲”,打好“旅游牌”

  襄州区朱集镇潘湾村滩涂地多,耕地少。前些年,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几乎成了空壳子。为了寻找出路,村里聘请农业专家指导开发林果产业,变滩涂劣势为优势,确定了“鄂北梨香 花海云聚”的总体目标,引进黄花、黄金、皇冠、圆黄等多个梨品种,结合该村产业特色和优势,绘制发展蓝图,发展生态旅游。今年3月31日至4月8日,潘湾村再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梨花生态旅游周,每天吸引游客1万余人,全村18家农家乐每家日接待游客20席,每家日平均收入8000元,再加上当地群众销售土鸡、土鸡蛋、芝麻叶、野菜及各类土特产,潘湾村一个梨花生态旅游周,总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8月正是梨子成熟的季节,潘湾村迎来了第二波旅游热潮。朱集镇潘湾村党支部书记潘书礼说,潘湾村发动有一定基础的农户进行房屋改造、开办农家乐,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相邻村庄,也搭上潘湾村的生态游快车,加快了致富步伐。朱集镇三合村一组刘全瑞的三合老瑞黄酒,在潘湾村生态游的带动下,今年增加收入三万元。

  3、用好“众乡贤”,拓宽“致富路”

  家住襄州区程河镇常庄村一组的崔广菊,在襄阳杨四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她每天早上7点15分在村口坐上了公司专车去上班,十分钟后到达厂区,在流水线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崔广菊说:“跟在城里上班没什么两样,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工厂离家近,方便她照顾老人和小孩。而且工厂提供工作餐,每天有班车接送,十分方便。”

  襄阳杨四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程河镇常庄村,集科研、生产、销售、技术培训和服务于一体,吸纳了村里150余人就业。

  崔广菊除了上班外,还将家里的十几亩土地流转给公司,用来种植益母草和艾草,仅此一项每年可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

  对于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民,公司与乡亲们签订了100亩的中草药种植协议,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并负责回收。“包回收,效益也挺好。一亩地一茬能弄个两三千元,一年能收三茬。”在公司当司机的王勇说,他每月拿工资,家里的8亩草药,收入也不错。靠这些钱,家里不仅翻修了房子,还买了车。

  在程河镇,2000多位农民走进能人回乡创办的9家企业,增加年收入5000余万元。

  4、保驾绿色发展 催生规模经营

  在襄州区幸达鑫家庭农场800多亩大田里,充当“耳目”的是遍布田间地头的62个摄像头。田间安上摄像头、开发移动端app,绿色防控体系“保驾”整个示范区10万亩大田生产全程。智能农业在指尖控制着整个大田生产和管理全过程。示范区把科技化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引入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及产业形态。

  传统农业涌动着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力量;一家一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据统计,全区规模化经营面积达25万多亩。

  5、建设生态家园 守望美丽乡愁

  池塘里,一群鸭子在觅食;山坡上,成群结队的火鸡、土鸡来回追逐……22亩猪场、20亩精品香稻、120亩浅水雪藕泥鳅套养池、64亩养鱼池、150多亩的蔬菜苗圃基地,已经形成立体种养的“微循环”。风景优美、设施齐全,每到周末大批游客在这里游玩。这是襄州区龙王镇龚湾村生态农业发展的缩影。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龙王镇廖湾村的红河金龙家庭农场,陈国文流转荒坡地3800亩,投资1000多万元,优选种植10多种果木品种,同步发展农家乐,岗坡地成了致富的“金土地”;在龙王镇庙前村、黄畈村,襄阳凯君农牧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设桃园休闲山庄等,形成龙王镇独具特色的集养殖、种植、餐饮、客房、垂钓等于一体的农家乐园“链条”,全年游客数量已突破10万人次,成为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农村场院变成农民乐园,推动了城乡产业融合、景观融合、生态融合的包容发展、共享发展。目前,全区有81个村建起乡村大舞台,208支文艺团队活跃在大舞台上,成为留住乡愁文化的重要场所。

  6、乡村跑起洒水车 垃圾请进集装箱

  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足,皆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在襄州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共识。

  保护农村生态,首先要守护农民生活环境。在程河镇的11条街道和26个村的通村公路上,每天都会有两辆洒水车来回穿梭,给干燥的路面喷水除尘,垃圾清运车会定时前来清运垃圾。“现在,一天洒两次水,出门再也不会被弄得灰头土脸了。”程河镇平价粮油超市老板陈海玉说,路边摆放有大型垃圾桶和集装箱,还发放了家用垃圾桶。

  去年来,襄州区在5个镇开展农村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实行“二岗合一、服务外包”市场化运作,通过财政奖补资金的撬动,激励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开展卫生保洁和治安防范服务村212个,占55%。还加快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建设,11个镇级垃圾压缩转运站全部启用。

  古驿镇外沟村、黄集镇毛岗村等20个村被命名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龙王镇闫营村、峪山镇泉眼村等4个村被纳入2018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襄州区还全面实行“河库长制”,建成区、镇、村三级“河库长制”体系,全区河流水系均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其中,唐白河水质达标率为100%。17个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全面启动,铺设管网48公里。

  (二)以“五为重点,开启幸福之门

  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襄州区用“五美”标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乐享“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幸福生活。

  1、抓规划,建新房

  “面积大了,采光好了,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啦!”言语间,满满的幸福写在襄州区龙王镇红水家园新社区居民刘天华脸上。刘天华说,住了几十年老房子,如今搬进了新小区,水、电、气样样齐全,小区环境干净卫生。

  在襄州区,像“红水家园”这样环境优美的社区还有池阳社区、刘岗新社区等。该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发展,完善各镇镇域规划、中心集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镇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指导,凸显镇域特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四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

  怎样才能让群众心聚在一块、行动在同一起跑线上?双沟镇郑张营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转化成群众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该村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分享、共同提升。

  据襄州区振兴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区规划到2021年,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20个,村庄综合整治样板村300个,美丽乡村样板户2000户;创建精品旅游线3条;60%以上的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改旱厕,美环境

  热水器、洗手盆、洁白的瓷砖、整洁的环境……这是调查人员在黄龙镇向湾村村民向志庆家的卫生间里看到的场景。向志庆深有体会地说:“以前村里都是旱厕,很不卫生。现在不一样了,上完厕所用水一冲,一点臭味都没有。”

  向志庆介绍,在向湾村已有100户农民进行了“厕所革命”。

  以“厕所革命”为抓手,邵棚村彻底解决居民如厕难题,改建农户厕所100处,建公厕2所;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建立7处垃圾处理站和100个垃圾清运点……全村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造升级等,全力打造“槐乡文化长廊”。

  同时,襄州区设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奖励基金。从2018年起,区政府连续四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集镇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该区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引导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方面的设计大师、优秀团队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从农民角度思考,突出村庄的生态涵养功能,保护好林草、溪流、山丘等,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3、小流域,大治理

  “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供周边800亩土地使用,肥效比较高。既可灌溉又能增加地力,一举多得。”襄州区石桥镇畜禽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平华介绍,该镇对辖区23家养殖企业和850口堰塘的日常监管进行细化分工,严格落实责任、协调联动,加强监督管理。

  民生福祉已不仅仅局限于百姓腰间的钱袋子,更在于生活环境和品质。朱集镇农民吕有喜现在每天傍晚都要到家门口绿树成荫的太湖渠上散步。他如此惬意的背后其实是襄州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的不辍步伐。5月4日,朱集镇河道清淤疏浚与清障工程(太湖渠清淤疏浚)开工启动。该项目包括渠系清淤疏浚、连锁砖护坡、步道修建及绿化等,惠及周边四新村、翟湾村、三合村、刘湾村等10多个村。“一村一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让水更清、岸更绿、农村更美,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

  峪山镇现有非煤矿山6家,该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企业复耕、复绿,按照“边开采、边利用、边复耕、边复绿”的原则,填平因采矿形成的坑塘18亩、复垦矿区23亩,矿区种植红叶石楠、桂花树等常青树1900余棵,为矿产开采地披上了“绿衣裳”。

  截至目前,在襄州区唐白河水域基本实现“堤岸无非法砂场、河道无非法采挖、江中无‘三无’船只”的阶段性目标。全区实行24小时值守巡航,采取封航措施,切断货物进入,查封采砂船舶及吸收机具210余艘(套),区砂石集并中心临时性码头建设提前投入运营,切实改善汉江支流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乡风文明 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襄州区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创建的重要保障,在乡村、田园、民俗等文化上,打造百个文化项目,利用文化馆、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民生福祉向村庄延伸。截至目前,襄州区1人入选中国好人、1人入选荆楚楷模、4人入选襄阳楷模、9人入选襄阳好人、20人入选襄州楷模。此外,该区推选新乡贤200多人,好婆媳、好邻居等700余人,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达1300余人。这是该区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

  1、依托文化阵地 打造文化社区

  黄集镇姚刘村的薛秀玉天天像过年一样开心,喜爱跳广场舞的她说:“没想到一个贫困村也建起了文体广场和大舞台,我们以后跳舞有去处了。”此外,该村还有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设棋牌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每天开放,供村民休闲娱乐。

  姚刘村是襄州区大力建设文化阵地的一个缩影。为扎实推进文化小康惠民工程,襄州区在去年投入216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2305万元筑牢文化阵地:97%的村打造了道德讲堂和讲习所,91.5%的村修建或修缮文体广场,85%的村申报“百姓大舞台”项目。

  2、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

  “全国文明村就是不一样!在乡村举办丧葬,竟然不放鞭了。”在双沟镇刘大湾村调研的襄州区老促会长裴金同十分感慨。

  “以前,喜事铺张浪费、白事相互攀比,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大家再也不攀比啦!”峪山镇毕岗村村民毕志军说。

  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襄州区围绕婚丧礼俗整治、家风家训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村规民约倡树、乡风民风评议等重点,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纠正乡风、民风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努力打造文明幸福的新农村。

  伙牌镇伙牌社区建立了评议队伍,结合道德积分的评定和道德档案的动态管理工作,实行“一户一档”,开展道德评议,集中挖掘一批身边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3、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

  “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必须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襄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鲲鹏说,“文化小康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抓手,文化繁荣必将助推小康建设全面提速。”

  在文化小康建设中,襄州区注重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一批特色文化村脱颖而出。黄集镇毛岗村打造“诚信文化村”;伙牌镇老李家打造“孝道文化村”;张家集镇徐窝村收集整理先辈们的革命故事,打造“红色文化村”;朱集镇潘湾村立足万亩果园采摘,打造“梨园文化村”……

  如今,襄州区坚持文化为魂,凸显乡愁记忆,文化小康建设搅活了一池春水。好家风、好家训促进好乡风、好民风蔚然成风,百姓宣讲、楷模评选、红色文艺轻骑兵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文化墙上画文明 弘扬社会正能量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彬彬有礼,仁德有序”……走进双沟镇郑张营村,一面面美观的文化墙格外醒目。

  据了解,郑张营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制作悬挂各类文化展板,精心打造乡村文化墙,采用漫画、格言、寓言等各种表现手法,制作道德经典墙、美丽乡村墙、廉政文化墙、法治长廊墙等,以图文形式体现文明、道德、勤廉等内容的文化墙,营造了人文新景观。

  “一村一风景、一墙一阵地”是双沟镇运用乡风文明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该镇以“美好乡村、文明和谐”为主要内容,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形式,让群众时时看到文化、处处感知文明、事事想到和谐,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有效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

  5、特色文化齐绽放 乡村人文处处香

  在文明乡村建设中,襄州区都组织力量深入挖掘该村风土人情、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文化资源,精心提炼一个主题,采取保留、修复、重建等措施呈现历史场景,展示人文价值。

  在古驿镇外沟村新建成的乡村文化展示馆里,70多岁的皮影艺人李有生这些天特别高兴,他每天穿着喜庆的唐装,在100多平方米的展馆里忙碌着,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表演自己拿手的皮影戏。李有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大越调皮影戏唯一传人,用了一辈子的皮影戏家当,如今在外沟村展示馆安家。

  革命老区峪山镇结合乡村振兴,大打“红色旅游牌”,以新建襄阳苏维埃展览馆和红色主题文化广场为主线,打造红色旅游新品牌,通过开展文化挖掘、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文化包装,让红色的文化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6、乡村大舞台 舞出新风采

  “晚上乡亲们都来唱歌、跳舞、打球,热闹得很。”10月17日,在双沟镇陶岗村,村民李孝军介绍,该村新修了500多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和乡村戏台,环境美了,人气也旺了。

  10月19日,在黄龙镇向湾村,戏曲《梁祝》赢得阵阵喝彩。当天,襄州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率领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十九大精神文艺宣传队和文化志愿者到该村,结合文化小康建设,将精心编排的戏曲送到群众家门口。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2017年以来,襄州区把群众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建设作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全域文明创建的有效抓手,树家庭文明新风。今春以来,襄州区还筹划举办了“六好”评选、送文化下乡、建农村图书馆、元宵节舞龙舞狮大赛、广场舞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到每月一活动、每季度一大赛、每半年一汇演,让群众精神上有支柱、生活上有盼头。

  (四)以治理有效为前提,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十九大报告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向广大乡村的历史性延伸,是对乡村治理在新时代提出的更高要求。今年以来,襄州区以“治理有效”为核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1、用“小支点”撬动大工程

  乡村振兴,离不开民主管理;推进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栏是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别看村务公开栏身板小、占地少,却蕴含巨大的力量。今年以来,襄州区通过问责措施,敦促落实农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掀起了一场“村务公开栏革命”。

  据介绍,该区要求公开栏的设置坚持“简、要、实”原则,让群众想去看、看得懂、可监督。“简”是指内容简单明了,村务公开栏内容主要设置财务、党务、村务、保障、政策、干部分工等六个板块,从群众关心出发,不求大而全。“要”是指扼要,让人一看就懂,内容不贪多求全。要通过经常更新丰富内容,吸引群众观看。“实”是指实在,公开栏样式的设计要牢固实用;公开的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能搞假公开、不公开。对于村务公开栏的选址,也有规定,要便于群众观看。新建公开栏突出人气化、人性化选址,要设在村部外醒目位置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

  通过村务公开这个“小支点”, 该区撬动了乡村治理大工程,助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提质升级。村民们高兴地说,村务公开栏实现了“三亮”:内容透亮、式样漂亮,群众心里敞亮!

  2、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降火”

  襄州区属襄阳市的一个城区,在全国率先迈开城乡一体化的步子,实现了全民社保,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等也走在全省前面。但是,“车越快越难开”,伴随着率先发展,新问题、新矛盾也更加突出、更加集中。

  “经济社会发展起来后,像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基层矛盾问题时有发生。如果老是跟在后面,像消防队一样到处救火,难免疲于应付、效果不佳。”襄州区委书记杨兴铭说,面对这些难题,靠原先的社会治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亟待探索既能解决短期现实问题,又兼顾长效公平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既治‘已病’,更治‘未病’,聚焦如何减少矛盾、化解矛盾,把治理重心从过去的问题发生后到处‘灭火’,转到事前‘防火’‘降火’上来。”

  张家集镇邵棚村原先是个“养猪大村”,村党支部书记梁随政感叹,从违章猪舍清理这件事,就着实体会到了事前“防火”“降火”的作用。

  邵棚村地方不大,位于官沟水库下游,生猪存栏数最多时有3万多头。“猪粪多、河水黑、空气臭”的生态困境要破除,村民增收致富的现实利益也要保证。在做生猪退养、违章猪舍清理工作之前,村里把转产转业的工作做在了前头,成立“创业互助社”,组织小型招聘会,先后介绍112名村民进企业、297名村民在工程项目务工,还有45名村民进入公益岗位。村里还专门请来了生猪退养宣讲团、法律服务团,讲法规政策,送法律服务,以获得农户的理解。

  2018年5月,该区在邵棚村试点“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不再“单兵作战”,而是“联合出击”,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转变,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向行政、法律、道德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3、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

  黄集镇彭王村的高中山有个特殊的身份,是村里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的成员,他在村里说话有分量,村民们也都信任他。

  村民贺某的10亩责任田被本村农民彭某的承包堰塘水淹,两户闹着找到高中山。贺某的责任田在彭某堰塘下面,由于夏天降雨量大,堰塘暴满。如不泄洪,堰堤有被冲垮的危险,塘里的鱼也保不住。开口泄洪,就会把下游土地淹没冲毁。为此,两家人都来找高中山。

  几次沟通下来,双方都不肯让步。经过苦苦思索,高中山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把贺某的10亩水淹地和彭某的10亩旱地来个互换。贺某低产量的水渍地换成了高产量旱地,彭某虽换成水渍地,但可调节堰水,还可种植高产值的水稻。

  这一调换,两户都很满意,都夸高中山“主意高”。

  在彭王村,道德评判团会把一些身边的好人好事或不良现象交由村民自己评判,分别挂上“红榜”和“黑榜”;百事服务团则整合社会志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为村民提供贴心的组团式服务。为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和积极性,黄集镇专门成立了百姓参政团和百姓议事会。为了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襄州区在各镇和街道、村(社区)成立两级法律服务团,吸收村级法律顾问、司法所工作人员为服务团成员,每月不定期下村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

  几年摸索下来,一条襄州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逐渐成形: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完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三团两会”的载体,真正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如今,襄州区100%的村(社区)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100%的村(社区)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4、自治激活力,法治定分争,德治春化雨

  从曾经的落后村、贫困村、问题村,到如今的和谐村、文明村、幸福村,双沟镇刘大湾村的“小村巨变”,为“三治融合”建设的成效写下了生动注脚:以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让乡村逐步走向善治境界。

  重大村务公决,刘大湾村在全区率先探出这条路子,也尝到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带来的“甜头”。

  刘大湾村在党总支书记刘强2012年4月上任前,村民上访频繁。“要建设美丽乡村,靠蛮干肯定不行。”刘强说,村里的事还是得村民说了算。

  当时,村子远集镇,交通不便。要修路,涉及许多户农户的田地,补偿款不多,造路资金也有缺口。路要不要修,怎么修好?刘强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听意见、问情况,并制作了征求意见表发到每家每户。最终,发放征求意见的表格全部回收,同意率100%。

  “我以前也是落后分子。”84岁的村民刘高来说,以前,村里房屋缺乏统一规划,参差不齐,想修路得占用不少人家的院子、屋角和通道。刘高来家的石坎就要减去20多公分“让路”,他有些想不通。后来,刘高来看到村干部带头“让路”、邻居们自己按标线拆除后,坐不住了,便主动要求拆除自家石坎。

  路修好了,村民们骑上电动车10几分钟就能到集镇上,畅快!

  此后,凡是村里大事,村民先民主讨论,再投票表决。表决时每家“户代表”攥着一张票,只有大部分人签字同意了,事项才能通过。从2012年4月至今,村里已有50多件事项通过村民公决来实施,“村事民议,村事民治”。

  以前,开村民大会喊不来人;现在喇叭一喊,人来得快、来得齐,涉及建设的事,家家户户都支持。村里开展村组垃圾清运、村民房屋立面整治等事务,顺畅多了。修建村民健身广场时,需要搬走17个坟头,没想到11天就迁移完毕。同时,村委会经常组织村民学习《农田保护法》、《秸秆禁烧法》、《婚姻法》、《反家暴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广大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提高村民的法治素养,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通过学习宣传和个案教育,让村民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在生活和实践中认知运用法律,让法律的阳光照射到每家每户。

  这几年,刘大湾村里陆续组建篮球队、腰鼓队,每年还举办农民文化体育节。通过这些活动,村民的生活充实了、心拉近了,很多积怨矛盾在无形中得到化解。近年来,该村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15年前的入不敷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万元。

  (五)孵化乡土人才 激发振兴活力

  乡村振兴,“振兴”农村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在农村土生土长,熟悉风土人情,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成熟,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密钥”。近年来,襄州区坚持从培训、提升、保障三个方面“流水线”孵化乡土人才队伍,推动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1“差异化”培训提升技术水平

  襄州区围绕乡土人才特点特长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差异化”“订单式”培训,着力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一是实施专业理论培训,全区先后举办电子商务带头人、休闲农业管理、科技扶贫人才等培训班,今年来累计开班50多期培训3000余人次。

  二是实施实战锻炼培训,举办育婴、月嫂等家庭服务技能、护理综合技能等职业技能大赛,打造一批乡村“能工巧匠”;组织35名科技特派员赴全区35个重点贫困村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千余次,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实施创业就业培训,对返乡创业和待就业人员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就业创业意愿,邀请省、市专家和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0期2100余人次,帮助本土人才掌握创业就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2“专业化”提升搭建平台载体

  坚持为乡土人才提供“专业化”“科学化”提升能力途径,搭建载体,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平台和舞台。

  首先是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发现机制,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全领域、分类别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开辟“绿色回引通道”吸引襄州区籍外优秀人才“回流”。

  其次是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建设建成双沟镇、张家集镇现代农业创业园,优化人才创业及生活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坚持人尽其才,组织开展农耕文化节、柳编文化节、梨花节、冬桃文化节等特色鲜明的活动,让“土专家”“田秀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其三是做实“双培双带”先锋工程。近年来,区委将200余名政治素质好、年纪轻的乡土人才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中,推动由个人致富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做好“传帮带”,通过拜师傅、建团队等方式,强化传承引领,在全区范围内选拔50名“襄州名师”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建成程河柳编、黄龙冬桃、张家集艾草、朱集梨花、龙王西瓜、古驿花生、双沟蔬菜、峪山山羊、伙牌香菇、黄集粉条、石桥蚯蚓等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20多个,变“一枝独放”为“满园春色”。

  3“首位化”保障激发创业热情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保障“首位化”“制度化”,襄州区切实激发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让乡土人才队伍获得更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一是强化投入保障。今年全区安排人才专项预算资金300多万元,及时兑现名师带徒奖金、科技特派员补贴等奖励补贴,有力保障了乡土人才战略顺利实施。

  二是健全政策保障。今年来,全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高技能人才职业鉴定55人;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人员并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向357户创业个体户发放贷款6569.4万元。

  三是落实政治保障。完善区委、镇党委联系乡土人才制度,定期走访、常态联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举办新春人才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50多名乡土人才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表,畅通乡土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通道。

  4、抓“三乡”“主心骨”富乡民

  近年来,襄州区以“三乡”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了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同时,该区充分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主心骨”和村级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积极发挥人才项目优势,形成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金寨村的回乡能人顾春杰利用家乡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优势,创办湖北楚香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稻虾养殖、特色水果种植及加工、乡村旅游,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楚香隆公司的稻虾养殖基地共有40亩,虾塘每年3月至11月均可产虾,每亩年纯收入达1万元,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学习养殖技术

  湖北九阳防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去年新落户襄州区峪山镇的一家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今年6月公司全部投产以后,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年税收1000万元。

  在峪山镇梅庄村,占地500亩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已经建成并网发电。通过光伏电站的建设,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基本不改变原有地貌前提下,优化种植条件和植被类型,达到光伏阵列与周边环境一体化完美结合,对推行太阳能光伏应用与农业结合、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区域光伏发展规划、改善区域环境、开拓地方税收增长点等都起到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实现税收300多万元。

  黄龙镇刘岗村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模式,该村的姹紫嫣红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网罗周边8个村100多户农民种植苗木花卉,目前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

  襄州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襄州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为:

  首先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市场信息缺乏。目前,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每个镇都有3至5个主导产业或新型产业,每个村都落实了至少1个产业扶贫项目,但目前只有程河柳编、黄龙冬桃、张家集生姜等打出了老区扶贫的特色品牌,而其他大多数乡村地缘绿色品牌优势尚未凸显,线上线下市场产业链条对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同时,广大农民缺乏传递市场信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绝大多数农户对农产品市场不了解,缺乏经销渠道,对调整结构心中无数,怕产品卖不出去,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如何对接,防控市场风险,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市场供求信息、生产科技、加工提值、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指导与引导,帮助农民发展市场畅销的优势的拳头产品、优质特色产品、绿色和有机高档产品,防止出现盲目调整,一轰而上,造成新的市场供求矛盾,滞销积压受损。

  其次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程整体推进还需要大量资金支撑,但乡村基层组织底子薄、欠账多、债务积累大,导致经费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有关金融扶持政策还没有出台,吸引外资和社会融资难度大。同时,农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较大的资金需求,而农民自身缺乏资本积累,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多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有的是低价流转农民不愿耕种或撂荒的土地,没有签合同,不具备抵押和担保功能,农民、合作社贷款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所需资金很难解决,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其三是农民素质偏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仍然薄弱。虽然该区通过农民技能培训、襄州网络、微平台等载体形式,充分发挥省、市、区派驻的驻村工作队作用,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到了广大农民的家门口,打通了“农民扶志(智)”的最后一公里,但仍然有很多农民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平均每个村仅有几名带头人显然是不够的。同时,农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青壮年及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因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因素,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认识不到新的种植产业能够带来较好的效益,且多数已经到了力不从心的年龄,承担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激情,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产业;多数劳动者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上,不具备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

  其四是推广力量薄弱,脱贫攻坚的力度仍需加大。振兴乡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和从事生产的实用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农业部门招不进大学生,科技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尤其是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更加突出,农技推广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导致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薄弱,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或养殖畜禽新品种上不能较好的指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同时,个别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较重,脱贫致富的主动意识不强;乡村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弱,缺少立乡、立村型产业;个别部门和干部没有真正把脱贫攻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效率不高。

  五是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还需加强。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缺乏特色和亮点,典型的选树培养和挖掘推介的力度不够;基层党组织在结合实际抓落实、创新方式促提高方面还缺少有效的招法措施,有些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有些工作正在规范当中,有些工作还需持续加强。还需要更多的党员干部担起乡村振兴的重担,发扬“靠苦干、靠智慧、求发展、求振兴”的襄州精神,带领广大农民攻坚克难、创新发展。

  总上而言,襄州区乡村面积大、人口多,但经济体量小、农民收入低,振兴乡村,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乡村,农业、农村、农民是重点、是难点、是短板。

  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下步安排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指明了总要求和具体路径。调研组经过

  反复论证,结合襄州区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速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大培育主导产品力度。下步工作中我们要抓住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这个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三大”主导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喜人成果,向打响品牌、打出特色品牌的方向上大发展,依托主导产业继续加大主导产品的培育力度,着力村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发展区域主导产业为引擎,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农民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作用,重点打造小院经济、“一村一品”、脱贫产业等,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有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目前,我区各村一、二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多数乡村已经实现了与龙头企业、新兴产业在生产、初加工上、利益分配上形成了链接,但线上线下的市场对接渠道还需要扩大和完善。我们将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用大数据时代的现代网络继续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品牌销售”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园、有机鸭稻米产业园、马铃薯种薯产业园、东方希望集团生猪全产业链产业园和北方中草药产业园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作用,做强我区“农村淘宝”、“邮乐购”等“互联网+农业”平台,全面完成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到品牌注册到线上线下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从根本上打破农业、工业、商业之间的融通壁垒和瓶颈,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玉米、大豆、蔬菜、畜禽等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品牌产品,大力发展中草药、食用菌、特色坚果、特产水果等优质特产生产和精深加工产业,着力打造“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

  四是加快农村资源高效配置。目前,我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充分把握好这次的农村两项改革,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在认真按照省市相关部署做好具体工作的同时,统筹整合农村闲置资源,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努力构建好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五是培育新型合作社。合作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其纽带桥梁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原有合作社,并结合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创建股份制、多家联合等形式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并以此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联结。

  (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夯实振兴之基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认真按照区委确定的乡村振兴实施意见,严格按照省市相关部门和有关项目的具体要求,如期完成2018年乡村公路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时完成农村文化广场、党建图书室及其他既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二是继续打造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重点做好“厕所革命”、“环境革命”等方面的攻坚克难。在“厕所革命”上,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示范引导相结合,坚持室内建设卫浴间和屯内建保温水洗式公共厕所相结合,逐步消灭农户室外卫生厕所。在“环境革命”上,推动庭院养殖和柴草垛出屯,发展集中养殖,常态化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引导村民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强力推进强乡扩权,建立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三是强力推进乡村各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继续做好“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黄龙冬桃园”、“朱集梨花节”、“程河柳编文化节”等项目的推进,进一步挖掘我区革命老区文化资源,打造红色乡村。

  (三)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凝练“新时代”主题文化

  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阵地建设。以传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移风易俗、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挖掘我们身边的好典型、好故事,推进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

  二是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认真按照省市传统优秀戏曲进校园、进基层的相关工作要求,继续做好送戏下乡工作。同时,提高对我区乡村夜话、襄阳大鼓、襄河道坠子、司老爷查街、踩高桥、舞龙舞狮、赶毛驴、蚌壳精、大头和尚戏柳翠、沮水巫音等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视,结合我区特色小镇建设,补强文化产业创新短板,传承历史、凝结乡愁,开拓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将充分发挥不断完善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设备作用,严格按照上级部署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强化现有各乡村政务大厅服务窗口的职能,积极完善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问题、法律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健全治理体系

  一是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核心地位。着力突出“三个引领”。突出党建制度引领。抓严抓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双重组织生活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不断完善12项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突出载体活动引领。持续抓好“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双带”行动,通过开展一系列载体活动,将中心工作同党建工作紧密联合,全面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突出党员作用引领。进一步深化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创建工作,突出对党员贫困户的帮扶,积极发挥党员和村级后备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继续提高村委会的理事能力,突出有效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向基层党组织定期汇报工作的制度。并在突出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基础上,继续规范村委会的建设和管理,使村委会真正履行好广大村民代表赋予它的职能,做好村级党组织和村民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实现由管住村民向为村民服好务、争取更多村民支持信赖的服务型村级组织迈进。

  三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突出典型带动。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根据中央省市文明委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入挖掘和宣传本乡本土的道德模范,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各类典型评选活动,并通过这些典型广泛开展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家庭、最美儿媳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四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突出扫黑除恶。组织政法委、公安等部门,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五)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强“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促进特色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二是强化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我区已经建立起来的项目库的作用,着力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划变成实际效果,创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确保24个老区村所确定的各项产业抓出成果。

  三是强化“互联网+”。做好乡村产业的全程管控和优质服务,重点是指导、引导、扶持产业带头人既要做好生产和加工,又要做好线上线下产品销售,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丰产丰收”、致富脱贫。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老促会 朱德成)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