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改革铸辉煌 老区沐春风——三明老区改革开放40年成就

2018/12/07  浏览量: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40年改革开放,三明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从半封闭单一经济模式走向开放发展、脱贫致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老区建设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40年来三明老区发生巨变

  三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苏区,全市所辖12个县(市、区)均为原中央苏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老区全面贯彻党中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老区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40年来,到2017年三明全市生产总值达2136.06亿元,比改革开放30年时的551.32亿元增长3.8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98.50亿元,比十年前的363.14亿元,增长6.88倍;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00.76亿元,比十年前的27.49亿元,增长3.6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61元,比十年前的14246元,增长2.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5212元,比十年前的5141元,增长2.96倍。宁化、建宁、泰宁、清流、明溪、沙县、将乐7个原中央苏区县地区生产总值834.19亿元, 比2007年的207.3亿元增长了4倍。其中宁化、泰宁、清流、明溪、沙县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619.8亿元,比1978年的3.146亿元,增长了197倍。7县财政总收入34.22亿元,其中宁化、泰宁、清流、明溪、沙县24.64亿元,比1978年的0.2224亿元增长了110倍。

  2、基础设施日臻完善。40年的时间里,三明的路建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宽,群众出行越来越便捷,回家的路程,也越来越短。福银、泉三、永宁、漳永、建泰、厦沙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莆炎高速三明段开工建设,目前三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50公里,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三明沙县机场正式通航填补了福建中部机场空白,旅客运输量突破20万人次。向莆铁路建成通车,南龙、浦梅、兴泉铁路三明段加快实施,三明迎来了“动车时代”;如今的三明“铁”、“公”、“机”齐上阵,集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已经形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145公里。全市所有老区乡镇实现100%通乡公路硬化,全市通老区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9.9%,绝大部分老区通组道路实施水泥硬化。毛泽东同志当年感叹的“路隘林深苔滑”的现象早已不见了。老区群众高兴地说,这40年来交通的变化最明显。

  3、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40年来,三明老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大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在校生4.78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7.85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9.31万人。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95.4%,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6%,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基本形成预防、保健、医疗三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各类传染病已消灭或得到有效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96个,其中医院 46个,卫生院1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拥有医疗机构床位14062张,卫生技术人员15728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老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市电话用户总数286.6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4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112.0%。互联网用户269万户,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为105.1%。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37.8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5.92万户。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5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33%。全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0.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21.19万人。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1503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5%;市区和永安、沙县、大田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科技、体育、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长足进步。社会大局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4、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消费结构日益优化,衣行住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城镇化率达59%。收入大幅增加。宁化、建宁、泰宁、清流、明溪、沙县、将乐7个原中央苏区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882元,比1990年翻了27倍,农民纯收入14681元,比1978年增长了147倍。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摩托车、电话机、手机、彩电从无到有,逐步普及,电脑、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已进入老区农村家庭。2017年年末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13.52万辆,约4个家庭有一部小轿车。7个县原中央苏区县98%以上老区村实现了通卫生安全饮用水,所有的老区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通电视。老区群众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大部分农民告别了住了几辈子的土坯房、木瓦房,建起了具有现代气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新楼房。生活和医疗有保障。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学免学费,生病有医保,种田拿补贴,困难可低保。认真落实革命“五老”生活、医疗补助政策,全市革命“五老”人员定期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月1170元。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0.55万人下降至2.68万人,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去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去年底全市已组建10个县级总医院(医共体)、2个市区紧密型医联体,初步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病人转外就医比率,由改革前2011年的7.34%人次,下降到2017的6.84%;城乡居民住院个人次均自付费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2194元下降到2017年的1749元,百姓看病难得到较好解决,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

  5、城乡面貌换然一新。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从解决群众居、食、学、乐等问题入手,精心组织、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奋勇拼搏,加快实施市区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六馆一场一宫”、城市绿道、第二供水工程、湿地公园、职教园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新建成以led 新型光源为主的徐碧新城等夜景项目150 多处,搭建了以“一河两岸”为重点的市区夜景框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清流县以“太极之城、大美清流”为目标,打造“休闲之地、温泉之都、宜居之城、生态之县”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沙县以国家生态县为契机,以城乡“美丽指数”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让广大居民乐享美好生活。 大田县坚持“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绿水环绕”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将乐县以中国深呼吸第一城为品牌,围绕“公园中的一座城市”的思路,凸显“以金溪为脉、以绿色为韵”的生态城市风貌。 尤溪县围绕“千年古县新都市,朱子故里新尤溪”的城市定位,把“家园”建成“景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建宁县围绕“清新花乡•福源建宁”旅游品牌形象进行建设、改造和提升,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生态特色小城。泰宁县以建设“海西最美的山城”,打造“国际安养休闲小城”为目标,坚持把城区当景区建设,凸显城市文化底蕴。

  二、巨变来自改革开放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在这短短的40年中,三明老区苏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人是同样的人,地是同样的地,变化为何如此巨大?老区群众说得好,关键是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英明领导;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这40年来特别是近10几年来,也是市委、市政府对老区工作最重视,部门单位对老区建设最支持,老区发展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主要启示有五点:

  1、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更是老区苏区发展的动力之源。我市老区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三医联动”(医保、医疗、医药)等医改做法在全国推广,以总医院为载体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林改成效不断提升,创新推出“福林贷”普惠制林业金融产品,累计林权抵押贷款112.1亿元、约占全省的一半。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发放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23.74亿元,开展农村林、地、房“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为农户贷款15亿元。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进一步创新扩面,农村金融普惠制改革成为全国试点。生态文明改革稳步实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生态执法改革有序开展,“河长制”实现四级河(段)长全覆盖,推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试行“总校制”,建立“1+4”正向激励机制,实施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托管职教园改革等。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依托三明矿产资源优势,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资源往产业方向延伸、往国有企业集中、往税性环节拓展,实施30个补短板工程包,完成投资118.5亿元,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四个领域策划实施补短板项目2037个、总投资1738亿元。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完成技改投资948.2亿元,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纺织四个传统产业实现产值2258亿元、增长16%。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制定稀土、氟化工、石墨(烯)、生物医药“一业一策”扶持政策,设立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增长20.3%。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实施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年度投资100亿元,开展三明“深呼吸”旅游联盟、三明南平“大武夷”旅游联盟协作,新增大田、宁化2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1%。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三明农特产品十大龙头品牌成效明显,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8个,28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值373.5亿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产业在技改提升中焕发出新的竞争力,新兴产业在资源往产业走中迈出新步伐,一、二、三产在深度融合中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从2012年15.8∶50.8∶33.4调整为2017年9.8∶56.4∶33.8。宁化县2017年,全县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家,其中5亿元以上3家,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68亿元、增长8.3%。烟叶收购量17.25万担,连续27年居全省第一。

  2、坚持立足老区实际。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也无论是闹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我市老区40年的发展变化,就是很好地坚持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老区的实际出发,立足土地、森林、矿产、水力、生态、劳力、环境等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老区发展迈大步、上台阶。建宁县立足本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莲子、梨子、种子、桃子、无患子”等特色农业,全县有建莲5万亩,黄花梨、黄桃、猕猴桃等果树面积12万亩,杂交水稻制种13万亩以上,使建宁成为“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017年全县年产鲜果12.9万吨,产值29639万元;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4万亩,种子产量3110万公斤,直接产值达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以上,制种面积和种子产量约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十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制种大县。泰宁紧紧围绕“做旺人气、提质增效”工作主线,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工作抓手,着力推进旅游自主营销、产业转型。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57万人次,比增17.13%;实现旅游总收入36.77亿元,比增10%。清流县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优越,和丰富的耕地资源,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12937亩,成为全国最大鲜切花基地之一。清流鲜切花也因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流花卉产业带动了3450多户农户参与生产经营,直接从业人员达15580多人,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以上,2017年实现年产值3.2亿元。大田县利用境内自然条件优势,近年来大力发展高山茶,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高山茶之乡”,现有生态茶园近10万亩,产值近10亿元,涉茶人员近10万人。同时,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推动茶旅融合发展,2017年,大田县接待游客12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0.2亿元。

  3、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老区苏区县坚持开展以农业示范园区、商品粮基地、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为载体的农田基本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路、电、水、电话、电视、沼气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新农村 “三清六改”等。特别是致力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在1999年至2001年开展“五通”建设基础上,全市老区苏区县举全民之力开展“先行工程”建设,尤其是2003年全省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以后,全市交通建设力度明显加大,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五”以来共投入公路建设资金70.7亿元(国家支持67亿,市本级安排3.7亿),促进了交通基础建设的大改善、大突破。20年来共建成通车9条高速公路(京福、邵三、泉三、永武、永宁、建泰、漳永、湄渝高速公路莘口至明溪城关段、厦沙)及新增互通高速公路(沙县机场、大田上京、三元吉口、永安贡川),通车里程达74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建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按省政府要求提前两年实现了我市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两横一纵三联”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省道为干线,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为支线的公路交通体系。与些同时,7县高度重视开发园区建设,“筑巢引凤”。沙县金沙园区总面积达18平方公里,目前已有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大亚木业(福建)有限公司、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等近70家工业企业落户园区。建宁县开发建设“一园四小区”,规划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的翔飞工业园区已引入企业29家,总投资8.73亿元。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苏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平台,建宁县2017年全年新批外商企业4个,新增合同外资960万美元,同比增长35.02%,实际利用外资212(验资口径)万美元,增长226.15%。苏区的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4、坚持发扬老区精神。苏区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在和平建设时期发展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支撑苏区发展的灵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明把苏区文化建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文化结合起来,把宣传苏区精神与弘扬苏区文化结合起来,把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投资建设和修缮了一批重要的革命纪念标志物建筑。如,投资235万元建造了“三明人民英雄纪念碑”,投资240万元兴建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投资2560万元兴建了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投资2000万元兴建明溪县红军战地医院遗址,永安市建成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等。长期坚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老区历史列入中小学乡土教材进课堂,编写出版了《三明革命史》、《三明革命斗争史略》等一批老区宣传书籍,拍摄了《绝战》、《军号嘹亮》等一批电视专题片。举办了多场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的重大的老区宣传活动,如,红色之旅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关机仪式,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出征仪式,开国元勋子女“情系长征路”首站出发仪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等。组织了大型“中央苏区论坛”和“ 红色文化高端论坛”活动。制定出台《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苏区文化得到较充分挖掘丰富,老区意识进一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三明老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如,向莆铁路原走向不经过建宁,经过我市打苏区牌,向莆铁路从建宁经过,国家为此增加投资近20个亿。宁化三条红色旅游公路获批准立项,投资将近3个亿。沙县苏区群众敢想敢闯、敢拼敢上,走出山门寻富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沙县小吃”。经过二十七个年头的打拼,逐步形成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经营的“沙县小吃”店达6.3万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明溪县群众通过旅游、探亲、定居、访友、商务考察等多种途径跨出国门,目前实际在国外136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6%,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5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意大利7800多人,匈亚利3000多人,仅匈亚利开办的小商品批发点或批发店就达1000多家,每年汇回的外汇达600万欧元。明溪成为福建“旅欧第一县”。

  5、坚持争取政策扶持。苏区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40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强农富民”的政策,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全社会支持老区”的力度,给苏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苏区县充分利用党的好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海西意见》后,我市原中央苏区县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共争取老区苏区政策资金29.28亿元;2012年达46.8亿元,这些年来每年得到国家省上支持都在30—50亿之间,苏区县每年争取到的资金为县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在国家出台支持老区苏区政策同时,省、市政府也加大了对老区苏区的支持力度。2013年,建宁、宁化、清流、明溪、泰宁被列入全省23个县扶贫开发重点县,在造福工程、定点挂钩、产业和信贷、智力、社会等多形式扶贫措施,形成扶持重点县、重点村、贫困户三个层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得到国家省上重点扶持。启动申报中央苏区县工作,我市有7个县(市、区)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和中央苏区范围县,至此,三明全域均为原中央苏区县,为老区苏区享受国家支持,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开展苏区调研办实事活动,2003年以来,三明市委、市政府连续15年来到苏区调研办实事,共调研168个革命老区村,协调解决民生项目313个,投入资金10339.3万元,市财政补助资金3082万元,直接惠及老区群众约5400户25万人。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000万元,扶持全市革命基点村、重点老区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开展评选“三明十大名片”,毛泽东词《如梦令.元旦》(三明革命老区)当选三明十大名片之一。开展命名“中央红军村”,2012年和2017 年两次共命名“中央红军村”25个,各级各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打造中央红军村品牌。提出老区立法议案,从老区人民根本利益考虑,全国人大代表、三明市委书记首先在全国提出老区立法议案,被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列为“502号议案”,对推动老区立法起到了积极作用。叶继革被誉为“呼吁全国老区立法第一人”。

  三、未来发展仍靠改革开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市老区苏区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可喜变化,但从纵向比,差距还很大,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欠发达、总量小。如,宁化、建宁、泰宁、清流、明溪、沙县、将乐7个原中央苏区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都还比较低,尤其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难度大。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三明市5个原中央苏区县(宁化、建宁、泰宁、清流、明溪)2016年财政总收入23.99亿元,平均每县财政收入4.798亿元。江西省11个原中央苏区县2016年财政总收入128.1,平均每县财政收入11.645亿元。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三明市原中央苏区县平均财力4.798亿元,不及江西省原中央苏区县平均财力的1/2。闽赣地区原中央苏区县地方财力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出现了倒差距的状况。二是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全市基础建设任务重,全市还有宁化、清流、明溪、大田目前还没有通铁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三是社会事业欠帐较多。卫生、教育、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为突出,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四是县乡财政和部分群众生活困难。7个原中央苏区县全部是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总收入偏低,乡村两级负债较重,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五是自然灾害频发,抵御灾害的能力弱。老区县小的自然灾害年年不断,大的自然灾害每隔几年就来一次,损失严重。由于我市苏区县财力薄弱,这也是造成我市一些老区乡村财政困难、村财“空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

  回顾这40年的不平凡历程,正如中国老促会所总结的那样,老区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坚毅执着,老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始终破浪前行。老区40年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和“掌舵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复兴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老区人民相信党、拥护党、跟随党,是老区事业的希望之源、发展之本、成功之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能无往而不胜。老区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闹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从老区到特区,是一条道路的延续,是一个事业的传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经过深厚历史积淀的老区,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光明。老区4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老区精神是最深厚的动力源泉,始终鼓舞和推动老区人民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老区人民是改革开放成就的创造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老区人民只要继续保持昂扬的精神斗志,就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实现老区振兴的宏伟目标。

    (三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