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穆云竹州山:浴血红土焕新颜 乡村振兴砥砺前行

2020/12/27 作者:童善友

  8月25日,福建省财政下达4000万元补助资金,支持我省20个红色美丽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福安穆云竹州山村榜上有名,获补助资金200万元。巍巍竹洲山是闽东苏区的一块“红色圣地”。踏进这个村,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以及这里的革命群众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所留下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以及红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那墙上画着的壁画,壁上挂着的遗物,叶飞的亲笔题词,树立的纪念碑,壮观的纪念亭,再加上老一辈革命家以及这里的革命群众留下的精彩、动人故事,把人们带进了那悲壮而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隐现在山色林荫中的竹州山屏中山村

难忘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碑

竹州山畲族革命纪念亭傲然挺立

  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不忘初心,亦即没有忘记对闽东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竹洲山这块“红色圣地”,对竹洲山老区基点村群众实行全力扶持,帮助这里群众重盖了新房,叶飞还专门拨款修建了原闽东特委所在地上竹洲等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群众的生存环境及发展生产等,修通了从闽东水电站至屏中山主村全长3.116公里的公路,并对主村以外的上、下竹洲以及十二泡等自然村实行了造福工程搬迁,在穆阳镇橄榄头建设新村,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在屏中山村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畲族旅游中心等,屏中山通往上、下竹洲以及十二泡等自然村的公路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到时“中共安德县委”“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共闽东特委机关”所设旧址上竹洲、下竹洲、三湾等自然村将迎来游客瞻仰。且竹洲山村与白云山旅游区蟾溪村相连接的公路亦正在规划,不久的将来,隐藏在白云山旅游景区里的这块“红色圣地”巍巍竹洲山将以更新的红色美丽村庄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浴血红土焕新颜 乡村振兴砥砺前行。

  老一辈革命家缘何要选择这里作为革命根据地

  走进竹洲山,一下子你就会明白当年叶飞、曾志、马立峰、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缘何要选择这里作为革命根据地。这里前出可以威逼闽东重镇穆阳,后退可以避守周宁,可说得上是个战略要地。且这里林深草密,崖险峰奇,到处是山,到处是崖,到处是树,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点广阔,到处是山林,要是撤退,随处可隐蔽,一钻进草丛树林中,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又是一个纯畲族村落,位于福安市穆云乡与周宁县交界处的深山里,地势险要。村前一道山溪终日溪水长流,溪涧直落深谷,湍急的溪流横断往返周宁的去路,须用藜条拖拽竹舟荡过小溪深涧,故又名竹舟山村。所有自然村皆散落在崇山峻岭中,均为纯畲族村寨,主村屏峰山距穆云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从主村到最远的下竹洲自然村,需步行一个半小时。且竹洲山村山高沟深,坡陡道险,大都田块很小,且系挂在山坡上,被群众称为“斗笠丘,眉毛丘,一件棕衣盖三丘,青蛙一跳过五丘”。全村村落分散,除被灭绝的葛藤弯等2个自然村外,现存有7个自然村,有62户283人。

  闽东三年游击战争重要依托地之一

  竹洲山村是福安市一个重要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可称得上是闽东畲族“革命摇篮”。早在1928年,中国共产党福安县委员会成立,县委领导人马立峰、占如柏、施霖等同志就利用畲族同胞居住偏僻,山高岭峻、林密草深,最受压迫,受苦最深,团结又能保密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深入山村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道理,物色革命对象,寻找革命接头户,发展中共党员。从此这里的革命活动如火如荼,一阵高过一阵。继之后,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常在这里活动,建立了“中共安德县委”、“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共闽东特委”等。根据资料查阅以及老革命后代、竹州山党支部书记兰水金口述:1933年,土地革命进入高潮,闽东游击队就利用竹洲山地理条件,找了几个大岩穴分别做为红军修造厂(包括回收弹壳,再造子弹)、后方医院、土豪看管厂等,十二泡的兰寿森就担任土豪看管厂的副队长,兰木庆担任竹洲山村苏维埃政府主席,下竹洲村钟日住担任安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3年即1934年冬,国民党军队围攻闽东苏区,南方3年游击战争开始,革命者阮英平率领原安德县苏维埃政府的部分干部撤退到竹洲山地区,叶飞是1934年农历八月十六日晚(中秋节第二天晚上)到达上竹洲的。民国24年即1935年5月,中共闽东特委在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努力下重新成立,当时的中共闽东特委机关就设在该村的上竹洲,安德县委则设在下竹洲,担任闽东特委书记的叶飞,决定恢复老区,开辟新区。同年8月,中共宁寿县成立,倪英峰任书记。随后,宁寿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该村的钟日住当任主席。倪、钟通力合作,把该县13个区、37个乡、300余个村的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起来,还开辟了竹洲山一带的秘密交通线,并组建游击队赤卫队,抓了土豪12人,镇压了反动分子9人,分了8户地主的粮食260多担,创办了兵工修械厂和后方医院,设立了“土豪所”(囚禁土豪的)。而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就在以叶飞为书记的中共闽东特委领导下,在此坚持了最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既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又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先后取得了沙埕、桃坑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的“清剿”,恢复和重建了宁(德)屏(南)古(田)、福(安)寿(宁)、霞(浦)(福)鼎、(福)鼎平(阳)4块游击区。至1937年底,红军独立师发展到1300余人。竹洲山革命根据地也成为了闽东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党和红军的三个重要依托地之一。同时带动了周边咸福、玉林、黄如以及整个穆云、穆阳、康厝、溪潭等诸多乡镇村庄及至整个闽东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闽东苏区革命史上写下了绚烂的华章。据兰木庆回忆资料表述:在他担任村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除配合赤卫队两次外出缴枪之外,还接待四面八方来竹洲山营宿的游击队员一千多人,全村男女老少都替红军保密。许多革命同志来到竹洲山,就像鱼回大海,虎归山林,吃的用的随手可到,方便极了,安全极了。

  根据村中知情群众叙述,当时的竹洲山村与外界来往联系最多的是如今的穆云畲族乡蟾溪村,蟾溪村与竹洲山村此时同为一个建制村,是竹洲山村进出外界的重要通道,这样蟾溪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竹洲山村革命活动的前哨。中共闽东党组织和红军经常在蟾溪一带开展斗争,一旦发生情况,就往竹洲山转移。1934年8月,寻淮洲、粟裕、乐少华带领的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共闽东党组织和红军的配合下,攻占穆阳镇,而后取道蟾溪村进入寿宁及浙江的庆元。而叶飞就常年战斗在这些地方,据吴则忠的儿子吴闽榕回忆,我党在这里的第一个党支部就于1934年成立,当时红军工作团到蟾溪村秘密开展工作,9月,发展了吴则忠等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蟾溪村、竹舟山村第一个党支部,吴则忠任支部书记。继之后,吴则忠紧随叶飞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被授予上校军衔,曾担任福建公安总队副司令员、南平军分区副司令员,系福建武警部队创始人之一。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吴则忠一家就有母亲郑笑眉,兄弟吴则富、吴则生、吴则喜、吴则运及妻子金炎等7人参加革命,是个名副其实的“红色之家”。其中郑笑眉曾多次机智掩护叶飞及游击队撤退,面对匪徒的打骂、威逼利诱,面不改色心不跳。在叶飞负伤期间,她还带领全家参与抢救并精心护理。吴则喜则历经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役数十场,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吴则喜参加了南京军官学校学习三年,后调入福州军区某部任侦察参谋;1958年炮击金门前夕,他按照上级安排,前往金门执行侦察任务,在一次返回部队途中,遇大风翻船,死里逃生,回到部队。

  叶飞亲笔题字:少数民族(畲族)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叶飞曾说并亲笔题字,在艰苦困难的斗争中,少数民族(畲族)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一、最能保守秘密。二、最团结。不管敌人怎么摧残,他们始终忠于党。这是对畲族群众最中肯的评价,也是对竹洲山革命圣地的充分肯定。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竹洲山畲族同胞积极参加贫农团和赤卫队,与红军游击队并肩战斗。畲族群众出门劳作时,特地把大米饭捏成一团,埋到小麻袋的甘薯丝饭中,或把饭藏在扁篓底部,或把粮食埋到草木灰里,或把食盐装在竹枪担中,乔装成上山砍柴、施肥、采野菜的模样,千方百计为红军送去食物;有的畲民上山后将自己的衣服、帽子、鞋子、斗笠、蓑衣等留下,生怕红军挨冻……每当发现敌人搜山时,畲族群众就用暗语高喊:“山猪来啰!”及时为红军通风报信。

  正由于竹洲山革命的蓬勃发展,惊动了敌人,1935年底至次年3月,敌人对竹洲山村进行了多次“清剿”未果,再加上1936年春,红军组织了一次攻打留洋民团失利,伪民团就如惊弓之鸟,上报告说:“上下四洲(竹洲)大无边,要过三关(山弯)石门头(石厝下),‘涂’了曲坑屏峰山,难治红军十二炮(十二泡)。”这样也就引来了国民党大部队围剿,1936年冬到1937年春,国民党八十师在反动民团配合下,三次在这里大规模烧杀掠夺,全村遭受敌人火烧三天三夜,数千亩原始森林和中共闽东特委机关、安德县委机关所在地的上竹洲、下竹洲、三湾等村落全被烧成灰烬,十二泡等5个自然村的房屋遭受严重破坏,安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日住等7位同志壮烈牺牲,27位群众惨遭杀害,葛藤弯等2个自然村被灭绝。尤其是有“畲族山鹰”之称的钟日住,自己是安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胞弟钟凤朝当工农红军,儿子钟冬和做红军给养员,一家3口参加革命。据资料查阅及钟日住的孙子钟曰生回忆证实:钟凤朝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闽东红军独立师三纵队第二支队战士、班长。1936年9月,闽东红军领导人阮英平率三纵队一部转战宁德虎贝时被敌包围于百丈岩山脚,钟凤朝带着全班战士在支队长阮吴近率领下抢占主峰,血战百丈岩,掩护纵队主力冲出重围。任务完成后,钟凤朝与支队长阮吴近等九位战友被敌军包围在百丈岩主峰悬崖边上弹尽援绝,面对步步进逼的敌军,和战友们毅然砸烂枪支,纵身跳崖壮烈牺牲。成为了闽东版的“百丈岩九勇士”,有如狼牙山五壮士之壮烈。钟日住则被叛徒出卖,在伪民团的团部内,被整整折磨了半个月。敌人先是利诱,然后断食,紧接着又用铁锥钻他皮肉,用火铲烫他脊梁,把他按到龙井闷溺,挖出他一只眼睛,还遭到令人发指的凌辱,被杀害后遗体还被挂出示众。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暴露革命的秘密。全村200多位畲族群众则钻深山,住草寮,无家可归,但却没有一个人投敌,叛变革命。竹洲山村畲族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9个自然村86户366人竟被白匪杀害了202人。

  蓝水金从小时常聆听爷爷蓝木庆讲述革命故事——怎样施救叶飞

  竹洲山村党支书蓝水金从小就时常聆听爷爷蓝木庆(又名蓝木遇)讲述革命故事,对家乡的不平凡历程耳熟能详。他向笔者讲了叶飞不幸受伤、爷爷奶奶施救的过程。1936年农历十月十九的上午约10时,叶飞一行12人回到三湾自然村。当时,战士们正在房子里忙着准备午饭,满身疲惫的叶飞独自躺在屋外的一块大石头上闭目养神,不料国民党民团突然包围了这里,一名团丁从不远处朝着叶飞开枪,幸亏哑弹了。叶飞猛然警觉就地闪躲,但脸及身上已被扑上来的民团枪刺所伤,他凭借本能迅速夺下团丁的枪支,开枪将团丁杀死。枪声惊动了房子内的红军战士,他们一边还击一边往山里撤退,有两位红军战士不幸中弹牺牲,附近的红军队伍闻讯前来打退了民团。目睹这一切的蓝木庆,马上叫了几位村民分头到山里寻找,终于在下午太阳偏西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叶飞。蓝木庆回家拿来稀饭,肚子饿的叶飞却无法下咽。眼见情况危急,蓝木庆叫来村民一起将叶飞抬上简易的担架,并让妻子走在前面探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将伤势严重的叶飞送到了与蟾溪村交界的红军后方医院——“红军洞”里抢救,叶飞得以转危为安。叶飞在“红军洞”里养病期间,还得到了有“革命老妈妈”之称的郑笑眉一家的热心照料及吴则喜等革命群众药物救治,也很快伤愈,重返战场。

  (福安市老区办 张容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