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湖㳇镇张阳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2017/06/08  浏览量:     

  “来到张阳,心旷神怡”,这是外乡人对张阳村的赞许,也是张阳人的自豪。湖㳇镇张阳村地处“张公洞”、“玉女山庄”旅游景区,全市首条旅游观光道张灵慕线贯穿全程,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全村16个自然村,总人口2590人。近几年来,张阳村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围绕“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绿色发展”的目标,在发展中点亮“生态农业、优美环境,倡导文明新风”三盏“明灯”,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了农村环境日益优美,村级集体经济稳步上升,农民富裕,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该村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村”、“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先进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苏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无锡市幸福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村民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昔日的偏僻小山村,短短几年,一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环境整治,构建绿水青山宜居的生活环境。

  农村环境整治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张阳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如何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委一班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立村”的理念,坚持生态就是特色,生态就是财富,处处尊重自然,遵循自然,以绿色自然美塑造生态乡村美,以原生态本色景衬托大自然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华彩蝶变”。一是改变村容村貌,不搞大拆大建。张阳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没有搞大拆大建,只是对村民的住房进行“穿衣戴帽”,翻旧簇新,重点在畅通村与村的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做到出行必有路,有路必畅通,基本保持了各自然村落的原貌,风格相互协调,景致交相呼应,体现原味山乡之美。二是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借助村内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产业、交通等特色和资源优势,确立了“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并驾齐驱的发展主题。并请省住建厅合理编制了《宜兴市湖㳇张阳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对村生态发展进行了高标准设计 ,突出“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布局”,使村内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居住、生态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村落,为准确把握和科学定位“美丽乡村”远景建设成效提供了根本保证。三是环境整治,措施到位。几年来,张阳村在环境整治上实施了五大工程。(1)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在村内所有主干道路全部硬化到位的基础上,又投入85万元,对8040平方米主干村道进行全面黑色化提升。(2)实施村庄亮化工程。投资35万元在全村区域内合理规划安装太阳能路灯,既美化新农村环境,也方便村民夜间出行。(3)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以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建设生态公厕18所,先后建成无动力、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7个,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村改水改厕率达100%。(4)实施绿化工程。村庄主要道路、农户家前屋后绿化、矿山宕口复绿全方位实施,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5)实施长效管理工程。他们以清洁家园、美化村居为目标,着力推行农村卫生社区化管理理念,实行垃圾集中投放、组收集、村运转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几年来的整治,所有自然村都达到了整治要求,并打造了蒿山、白马、甘泉等美丽乡村建设亮点,使全村达到了“面”上干净,“线”成风景,“点”出精彩的意境,进一步展现了山秀、水清、村绿、景美、空气清新的农村自然风貌。

  二、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走强村富民之路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探索新途径,进一步实现富民强村,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张阳村坚持创新载体,强化措施,整合资源,始终把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来抓。近年来,该村抓住阳羡景区开发契机,坚持“一村一品”发展定位,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乡村旅游、农家乐、苗木生产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链,实现集体和农民“双赢共富”。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过去张阳村盲目靠山吃山,四处开山挖矿,处处尘土飞扬。2003年以来,借助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的东风,村里关闭了所有矿山宕口,开始向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转型。利用山区优势,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村已建成红豆杉、樱花、紫薇和红枫四大苗木基地以及百合、茶叶、杨梅、青梅、板栗等五大特色种植基地,并形成花卉盆景一条街。同时,引导和组织农户成立张阳村花卉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合作社社员提供苗木采购,农技培训、运销、收购销售等服务,组织农户抱团闯市场。目前该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560多户,种植花卉苗木面积5000多亩,去年仅花卉、苗木、盆景等销售收入就达1.35亿元,社员户均净收入达7万多元。二是利用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近几年来,张阳村利用座落张公洞、玉女山庄景区的优势以及村级生态优势,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并成立了宜兴张阳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提档升级,彰显特色,形成规模,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养生”的具体要素,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旅游企业、农家乐住宿餐饮的整体经营;通过推进旅游配套服务,建立门户网站及醉美微信公共平台等措施,有力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序规范发展。目前,该村已建成休闲农业园5个,休闲农庄5个,农家乐民宿50多家,日餐饮接待能力达1700多人次,各类住宿床位达500余张,2016年接待游客量超过80万人次,突显了该村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引导农民创业就业,致富农民。环境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和美,大家创业劲头越来越足,一些村民依托村庄建设发展的积累与红利,积极发展多种业态,发展壮大“美丽经济”,目前张阳村回村创业的大学生就达20多人。以高效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以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农民就业,经营农产品销售,开办农家乐、餐饮服务业,实现了农民100%就业。张阳村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强村富民工程,村级可用财力稳定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升,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10元,名列全市前茅。

  三、突出文明新风建设,唱和谐幸福之歌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张阳村始终把倡导文明、和谐幸福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他们采取多种形之有效的形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和教育村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做文明村民;以创建文明村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和“好婆媳”等评创活动;组织开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和道德讲堂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素质;开展各项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根据本村特点,组建篮球队、乒乓球队、拔河队等体育活动队伍,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党员、企业老板、村干部以及社会好心人士与困难群众结对,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新建了停车场、篮球场、乒乓室、图书室、休闲广场、健身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室等一批民生工程;开展“党员责任区”建设,把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绿化及环境卫生督查、社情民意收集等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党员。他们严格实行财务公开,让村民共同关心全村的收支,干部报酬等重大问题,及时、完整、规范地向群众公布。这些倡导文明新风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养,增强了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凝聚力。

  张阳村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1、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明确建设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乡村环境更美,更应让农民生活更美。做到这一点,有一条很关键,就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切实工作,使民生得到改善。环境美只是乡村的外在美,农民生活改善才是“内在美”。只有内外兼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才能越来越美,魅力永在。

  2、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张阳村坚持村民零拆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保持原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美丽乡村建设之路。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并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民富、境美、村风好”的要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形式、方式作出选择,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道路。

  3、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需要投入的长效工程。因此,必须量力而行。要防止有的村干部为了追求政绩,项目贪大求绩,造成集体资产大量亏损。张阳村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立足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措施,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高级特色农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4、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有好的政策帮扶和激励机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以奖代补政策和激励机制,大大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张阳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抓住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补助政策和激励机制,全面开展以村庄环境整治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因此,我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各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宜兴经济薄弱村较多,我们认为,经济薄弱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予以帮扶,建议要广泛开展“村企结对”、“部门村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元化投入共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