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0 浏览量:
泰来县江桥镇先进村位于泰来县城北48公里,北与大兴镇隔江相望,西与扎赉特旗努木仁相邻,是马占山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组织中国抗日军民,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震惊中外,永载史册。2006年被补划为革命老区村,全村共有5个自然屯,有560户2210人口,有贫困户68户144人;劳动力总数840人,外出务工人口370人;全村幅员面积39000亩,耕地面积12236.4亩,其中:水田面积10500亩,旱田1736.4亩。
近年来,先进村依托江桥抗战旅游资源,以种植水稻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旅游扶贫景区带村示范项目,发展林下特色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适应老区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老区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一、以江桥抗战为依托,发展旅游扶贫景区带村示范作用
江桥抗战纪念地景区位于先进村境内,景区包括江桥抗战纪念园、江桥抗战纪念馆、江桥抗战遗址园三个主要旅游区,以及十里观江大道、观江台、赏月亭、百鸟园和引嫩渠首农业观光采摘区等附属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黑龙江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国防教育基地。先进村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旅游,他们紧紧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全村有13户贫困户以自家民房为基础开办农家乐,33户贫困户建成时令果蔬采摘大棚74栋,西瓜、香瓜采摘园8处、126亩,樱桃、杏、苹果和秋海棠果为代表的采摘果园5处、102亩。先进村依托江桥抗战纪念地红色旅游景区,使游客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实现了春赏百花、夏钓江鱼、秋摘果蔬、冬品年味的乡村旅游观光需求,使周边农户的大豆、稻米、玉米、禽蛋等农副产品足不出户便可一售而空。实现了红色旅游与休闲度假游相结合,完成了游客接待、民俗体验、农业体验、养身休闲和乐活采摘等区域的布局;江桥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托“英雄小镇、魅力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品牌,提出“村村社社成景区、家家户户是宾馆、人人个个做旅游”的理念,努力把全村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以旅游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手段,兴办旅游产业实体,探索建立了“景区+贫困户”模式,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在依托旅游产业扶贫过程中,积极发挥扶贫能人带户示范作用,泰来县蒙古风情饭庄位于先进村工农屯,业主付玉梅。饭庄占地面积14万平米,有蒙古包9座,餐位300个,餐饮面积2000平米。床位50张。水面200亩,卡通船5艘。沙滩排球场3000平米。停车场5000平米。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等,娱乐面积1000平米。建有真人cs对抗基地、青少年军事化夏令营基地。是一处集餐饮住宿、娱乐度假、休闲采摘、民族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蒙古风情饭庄,在脱贫攻坚中,积极安排贫困人员就业,招聘本村擅长蒙餐的蒙古族贫困人员4名,服务人员11名,这不仅使风情园的餐饮保持蒙古族的原汁原味,而且解决了贫困人员的就业务工问题。蔬菜、瓜果、牛羊肉等食材与10余户贫困户签订供货合同,多数采自贫困户自家菜园,保证无化肥农药残留、无公害、绿色有机。同时发挥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民族习俗,有3名蒙古族青年歌手、乐手为游客助兴。住宿方面,饭庄雇用本村屯的贫困妇女,对其进行培训后上岗。军事化夏令营基地以军事化管理为特色,主要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吃苦耐劳的品格,通过夏令营活动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饭庄雇用了3名退伍兵充当教练,对参加夏令营的青少年进行常规训练,同时与江桥抗战纪念地景区联动,请讲解人员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蒙古风情饭庄有工作人员26人,其中18人来自江桥镇内贫困户,占员工总数的69%以上,员工月工资2000元。饭庄同13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提供蔬菜、瓜果、牛羊猪肉、稻米、谷物、禽类肉蛋、鲜鱼的供货合同,使每户月均增收2000元左右。截至上半年统计,泰来蒙古风情饭庄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纯收入90万元。蒙古风情饭庄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为周边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脱贫带动效果明显。去年,全村旅游业收入实现500万元目标。
二、发展特色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先进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外出考察种植黑木耳技术及市场行情,去年7月成立了先进村黑木耳种植合作社,示范基地位于江桥蒙古族镇先进村馒头山屯,占地30000平方米,由村党支部书记领办,使用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00万元,建设黑木耳挂袋大棚30栋、看护房30栋、管理用房1栋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黑木耳种植合作社与黑龙江北味集团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公司技术指导、合作开发、贫困户生产、保护价回收的方式,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种植基地采取统一经营、分棚管理,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承包收益、资产收益等扶贫措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每栋挂袋大棚合作社收取年承包费5000元,每栋大棚单次可挂黑木耳菌棒2万棒,每棒利润1元,年可挂袋黑木耳两季,直接参与生产承包经营的30户贫困户当年可实现利润3.5万元,贫困户总收入实现105万元。黑木耳种植采取循环扶贫方式,已脱贫的业户次年退出从事家庭摆棒生产,再吸纳新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经营,逐步扩大规模。同时,利用资产收益15万元为入社贫困户分红增收。黑木耳成熟期,合作社雇用本村贫困户妇女从事采摘业,每天100元,增加了贫困户收入5000元。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闲置林下养殖大鹅、鸭、虫子鸡等禽类5万只,全年可收入150万元。如胡国超承包了50亩林带,养殖大鹅2千只,虫子鸡5千只,完全散养,纯天然绿色无公害,全年预计收入2万元。王宝昌承包80亩先进村荒山,搞特色养殖业,共养殖珍禽野鸡、天鹅2000只,孔雀20只,鸵鸟10只及各种禽类近3000只,形成特色养殖产业链,为江桥旅游业增加了一处景点和经济增长点。
三、以种植水稻为主导产业,发展稻田多种经营
先进老区村依山傍江,主要以水稻为主导产业,去年实现旱改水500亩,全村共有水田10500亩,水田面积占全村林地耕地面积12236.4亩的85.5%,按每亩地纯收入1000元计算,仅水田纯收入可达10500.000元。近年来,先进村在抓好水稻主产业的同时,依托水稻不断发展多种产业,形成了稻田鸭、稻田鱼、稻田蟹、稻田画,合作共养新模式,增加了水稻的附加值。去年,先进村在渠首引嫩浂区水稻种植园内,首次种植彩稻,将“打响抗战第一枪”马占山雕塑等图案种植在稻田内,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及游客参观。通过鸭田稻与彩稻字整体的有机融合,将观光农业、稻田文化、旅游文化有机整合,全面打造了江桥镇先进村稻米特色旅游文化,今年五月,又成功举办了首届福稻插秧节,实现了“春插福稻秧、夏看稻田画、秋收泰来米、冬看草雕展”。
先进村充分利用自然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带动老区村民脱贫致富,取得了可喜成绩。
(泰来县老促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