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郸城县老促会:郸城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情况的调查

2017/07/20  浏览量:     

  一、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郸城县地处周口市东北部,与安徽省亳州市、太和县接壤。现有134万人,面积1491平方公里,163.7万亩耕地。辖19个乡镇3个办事处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3个村级组织,是大别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县共有贫困村130个,贫困人口 132781人,2014—2016年全县共有51个贫困村、72506人脱贫退出。截止目前,全县还有79个贫困村、20327贫困户、60275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4.7%。其中,因病致贫占50%,因残致贫占11%,因学致贫占5%,因缺技术致贫占13%,因缺资金致贫占13%,因灾致贫和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致贫占8%。东部的白马、南丰、张完、宁平、丁村、汲水六个乡镇,是彭雪枫将军1938年亲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老区有170个行政村,426086口人,土地面积578730亩,其中贫困村50个,贫困户13746个,贫困人口44978人。2016年宁平镇的10个贫困村,1987户,6782人脱贫退出。今年,汲水乡的9个贫困村,1933户,5383人也将实现脱贫退出。2018年,白马、南丰、张完、丁村四个乡镇的31个贫困村,5623户,21450人脱贫退出,至此郸城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二、经验与做法

  今年以来,特别是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来周暗访调研以及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和整改档卡培训会以来,郸城县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方略,在工作内容上紧紧围绕“六个一”不缺项目不丢环节,在标准上始终扭住“三个零差错”不放松,在效果上始终以“三度”明显提升为评价尺度,以问题整改为主线、以档卡建设为基础、以项目落地为核心,以作风转变为保障,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转变作风、细化责任,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工作机制

  1、加强党性教育,扛稳抓实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年以来,郸城县把这一思想作为指导全县脱贫攻坚,特别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遵循,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各级党政负责同志的政治责任,作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直接体现。先后分层次分类型召开了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乡镇党委、县直党组和村党支部会议,学习领会这一要求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明确了脱贫攻坚是一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任务和良心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分,只有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才能取得实效。通过学习培训,广大党员干部深受触动,以多种方式撰写心得体会和思想认识,树立了“以困难群众为中心”的精准扶贫理念,纠正了一些扶贫干部大而化之、作风浮漂等问题,为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实行“1147”工作机制,整合脱贫攻坚力量。为最大限度汇集力量和资源,郸城县成立了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总指挥部下设 “一办四组”和“七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其中“一办四组”包括综合办公室(县委副书记任主任)、涉农资金整合及拟建项目审核组(常务副县长任组长)、驻村帮扶人员调配及管理组(组织部长任组长)、政策宣传及典型做法总结报道组(宣传部长任组长)、监督检查及责任查究组(纪委书记任组长);“七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包括精准脱贫产业扶持工程建设指挥部、综合文化广场及村室建设指挥部、社会保障工作指挥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指挥部、道路交通建设指挥部、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指挥部、教育卫生脱贫攻坚指挥部,分别由党政分管副职任指挥长,并明确了各办、组、部的工作任务、具体目标和序时进度以及总指挥部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这种高位指挥、挂图作战、分类推进、全员上阵的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过去行业扶贫力量分散、帮扶责任不实等问题,进一步强化了领导,整合了资源,真正实现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要求。同时,打破原来县委农办、县扶贫办、县农开办合署办公的格局,将县扶贫办单列出来,选优配强一正三副班子成员,抽调20名政治过硬、作风务实、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扶贫办。每个乡镇也成立了20-30人的精准扶贫专职专责队伍,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扶贫专干,实行定岗定责定任务,加强了力量,充实了队伍。

  3、用“四个百分比”量化工作精力投入,压实各级干部责任。在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对脱贫攻坚责任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分包乡镇的领导责任、县10个督查巡查组的督查巡查责任、县扶贫办的业务指导和统筹协调责任、乡镇党政正职的主体责任、乡镇专职扶贫副书记的直接责任、扶贫责任组长的包村责任、驻村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后盾责任、驻村第一支部书记和帮扶队员的帮扶责任、村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的“九位一体”责任体系。同时,对各级责任进行了量化,要求处级领导干部要把70%的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县直有关行业扶贫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80%的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90%的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乡镇扶贫副书记、村支部书记、第一支部书记和驻村帮扶队员要把100%的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目前,已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捆绑连带、同奖同罚的责任机制。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

  1、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档卡规范化建设。县委坚持“信息全覆盖登记、措施全过程记实”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档卡规范化建设会议精神,对照省、市督查巡查和检查验收过程中反馈的问题清单,主动认领9项109条。依据“六步工作法”“六个一”和“四必到”要求,自我加压、举一反三,多次召开全县档卡建设工作培训会议,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走村入户,扎实开展普查、填表、审核等档卡建设工作,做到“贫困村、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户、非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全覆盖,确保贫困人口一人不漏、信息采集一项不错、档卡填写一丝不苟,走村入户过程中做到有记录、有照片、有农户签字,各项档卡表格填写规范准确,有痕可查,有迹可循。并成立6个业务指导组和10个复核验收组,逐户审核、逐村过关。目前,全县档卡规范化建设工作基本结束,实现了精准度、认同度、满意度“三个明显提高”。

  2、明确工作内容,做到脱贫攻坚精准发力。为解决一些帮扶干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工作大而化之等问题,县委结合实际,提出了“八个一”的具体帮扶内容,即要求全县扶贫干部每周宣传一次精准扶贫政策、每周帮助贫困户打扫一次庭院卫生、每周帮助贫困户整理一次房间、每周帮助贫困户干一次农活、每周与贫困户同吃一顿饭、每周撰写一篇扶贫日志、每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每户落实一个脱贫增收项目。通过“八个一”工作内容的具体深入开展,明确了工作抓手、转变了干部作风,拉近了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3、加强产业扶贫,提高贫困户可持续脱贫能力。一是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他们整合了人社、教育、扶贫、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的培训资源,采取了专家在种植养殖基地现场培训,技术人员在生产车间现场培训和农村致富能人现身言传身教引领带动等方式,对困难群众分类型陆续开展有针对性的种植养殖、家政等方面培训,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扎实开展,力争2018年全县每个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困难家庭的就业能力。二是大力发展“企业总部+乡村车间+贫困户”产业模式。进一步推广鼎祥制衣公司、双龙建制衣公司、环宇宠物用品厂以及兄和家居制伞公司等企业在我县农村成功建设扶贫加工车间,就地就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布局模式,采取企业自建、个人建设出租、政府补助建设等形式,在农村闲散土地上新建或改造闲置校舍、厂房等村集体资源。力争2018年老区贫困村都建有扶贫加工车间,吸引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成员就地就业,实现稳定脱贫。三是筑牢到户增收资金风险“防护墙”。为确保到户增收资金和扶贫贷款资金安全,县委成立了由财政、审计、税务、金融等部门组成到户增收资金风险防范工作组,加强对吸收贫困户到户增收资金和农户贴息贷款的公司(合作社)财务状况、业务活动、经营业绩、潜在风险等的动态监管,一旦发现存在管理不善、业绩下滑等方面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防止到户增收资金流失,给贫困户造成损失。同时,与中原农业保险有限公司积极沟通,以政府和公司(合作社)分别承担一定比例共同出资的形式,购买信誉保险,为到户增收资金筑牢风险“防护墙”。

  4、强化资金整合,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力度。县委坚持“多个渠道进入、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由常务副县长专门负责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截至目前已整合农办、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各类扶持资金2.62亿元,为道路交通、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他们坚持“立足当前、急事急办,着眼长远、统筹推进”的原则,对全县所有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地毯式普查,做到了数字准、情况明。今年计划投资12000万元,新修通村道路225公里;投资3483万元,彻底解决全县所有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投资5920万元,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资830万元,贫困户危房全部完成改造;投资610万元,贫困村全都建有村室。目前这些项目已经分别进行实施或进入招投标环节,确保今年年底全县所有贫困村的通村道路、安全饮水、村室、文化服务中心、危房改造等五个最急需的建设项目一步到位。

  5、找准致贫主因,加强健康扶贫一是全面澄清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和人员底数。利用这次精准扶贫档卡整改的机会,深入开展进村入户信息采集,并通过分类统计、严格比对,进一步核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和人口数量,全面登记患者信息、病种病情、诊疗路径、费用负担等情况,建立健全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数据库。同时大力开展医疗扶贫,县卫计委定期组织医生深入到村居进行健康检查和巡回义诊,做到每年为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全贫困人口的健康档案。目前,已派出38支医疗队伍深入到各贫困进行健康体检。二是认真开展重大疾病救助、医保报销和补助补贴工作。县医疗卫生部门统一印制了《贫困人口就诊优惠卡》,采用医院补贴政府兜底的方式,对在全县二级及以下医院就诊的持卡贫困户一律免收挂号费或按40%的比例减收门诊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同时,对2014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严格落实大病医疗救助四类报补政策。三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就近就地、属地服务、结对帮扶的形式,组织全县2000多名医生,对全县因病致(返)贫未脱贫的贫困家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每名医生签约3-5户贫困户,每月至少到贫困户家里走访1次,对患者进行全程、接续性健康管理,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优质健康服务。通过上述医疗帮扶方式,困难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的压力

  6、强化宣传,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加强扶贫政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县委把扶贫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整理成《扶贫政策应知应会口袋书》,并通过开展扶贫述职、业务培训、现场观摩、模拟考评、知识竞赛等措施,提升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水平。在县电视台、《郸城时讯》开辟了专栏解读扶贫政策,报道先进典型;在村庄显著位置,刷写墙体标语,悬挂过街横幅,并通过印发宣传单、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形成了多渠道、立体式的强大舆论氛围,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明显提高。二是创新方式,提高群众参与度。针对个别群众“以贫为荣”、坐等救济等思想,结合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需要,在全县各行政村深入开展“一会四评”工作法,即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评选贫困家庭、孝顺家庭、诚信家庭、致富能手,保障了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了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弘扬了孝老敬亲、诚信互助的传统美德,树立了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勤劳致富导向。三是倡树文明新风,促进移风易俗。针对当前一些农村存在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举债办事、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了红白事操办标准,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的文明新风正在营造。

  (三)夯实基础,强化考核,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扎实开展农村党员“六个一”活动,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调训参观等形式,强化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教育培训,提升了村级干部掌握扶贫政策和致富技能的水平。同时,大力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努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5月份以来,已经开展了3次业务培训和2次思想教育,档卡建设水平和带动帮扶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与管理。按照“五个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六有”(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有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有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有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要求,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活动,力争2017年星级党组织达到45%,2018年达到60%,2019年达到80%。创建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工作运行机制和民主监督管理制度,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强化。三是集中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针对个别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缺职兼职和班子不健全等问题,综合运用组织、政法、纪律等手段,集中开展软弱涣散村整治,从返村大学毕业生、复员军人、农村实用人才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

  2、强化督查考核奖惩。一是明确工作要求。为了促进档卡整改规范化建设和具体帮扶措施卓有成效开展,县委提出了“八个必须”工作要求,即政治站位必须提高、各级干部必须负责、基层基础必须夯实、工作标准必须提高、问题整改必须到位、帮扶过程必须纪实、监督检查必须严格、考核奖惩必须严明,并制定出台了《郸城县脱贫攻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郸城县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方案》和《郸城县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二是成立督查组织。县委成立以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副组长,县委督查中心主任、县纪委常委等相关同志任成员的督查巡查领导小组,从县纪委监察局和县委督查中心抽调30名干部,组成10个督查巡查工作组,采取分片包乡、蹲点常驻的方式开展督查巡查。对沉不下去、驻不到村、人浮于事、得过且过,把“驻村”当作“镀金”的第一书记采取召回处理制度,并规定被召回人员当年不得评先评优,且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不得评为“良好”(含良好)以上等次。对于政策掌握不透、工作大而化之、组织实施不力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扶贫副书记给予党政纪处分,有效发挥了督查问责的震慑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

  郸城县老区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一)内生动力不足,脱贫任务依然繁重。一是存在干部很用劲,但少数贫困群众创业发展的欲望不强,安于贫穷、安于现状,甚至等着扶、躺着要、成懒汉。二是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村点多面广、程度深,一些贫困村还面临着吃水、出行、上学、就医、贷款等多种困难。三是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突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另外,大部分村没有集体收入。

  (二)作风转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自省委谢伏瞻书记来周暗访时一针见血指出我市干部存在作风不实的顽疾后,全县上下迅速警醒、背水一战,召开一系列会议贯彻谢伏瞻书记指示精神,拿出一系列举措狠抓作风转变,开展一系列督查巡查警醒问责干部。但作风之弊的形成绝非一朝之功,作风顽疾的根除必须久久为功。最近几次省、市、县督查巡查发现一些基层乡村干部还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为了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转变工作作风。严格落实《郸城县脱贫攻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以作风的大转变推进脱贫攻坚水平的大提升。县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到所联系的乡、村,采取暗访督查、现场办公、蹲点指导等形式,督促指导脱贫攻坚、狠抓干部作风等工作。实行县处级领导与联系乡、村不脱贫不脱钩制度,着力解决作风疲沓、工作落实不力、驻村不住村、帮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作风转变。组织开展“扶贫政策进万家活动”,通过政策培训、领导干部扶贫述职、帮扶队员扶贫知识擂台赛、先进做法现场观摩、问题解剖讲评、成效模拟考核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和热情。

  (二)突出产业扶贫,确保持续增收。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立产业扶贫基地与贫困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合同期满后,在政策引导下续签产业扶贫带贫协议。对新签的贫困户,扶贫带贫协议至少要一次性签订到2020年,为贫困户依托产业基地持续增收提供保证。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方式,在小额信贷、“两扶两建工程”、土地流转、光伏发电、高效农业、电子商务等方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好重点产业,科学谋划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基地水平,支持各部门围绕产业扶贫基地发展需求,组建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改变过去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突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引导和支持基地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水平。逐步实现对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

  (三)宣传脱贫典型,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坚持“扫干净、摆整齐、坑塘清”的工作思路,把农村环境治理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一手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贫困户中树立“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正确导向,让贫困群众经济上脱贫,精神上丰富。二是要宣传营造脱贫正能量。依托郸城电视台、《郸城时讯》等主流新闻媒介,注重树立一批贫困户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并带领身边贫困户走向致富路的先进典型,营造出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浓厚氛围。三是注重选好贫困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积极吸引贫困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让“穷人跟着能人走”,发挥好能人引领带动作用。

    (郸城县老促会)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