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兴化市“三会”、沙沟分会:落驾垛土地流转的三步曲

2017/08/11  浏览量:     

  落驾垛成名还有一段美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运河而下,转至下官河,一天傍晚大风骤起,天色昏暗,雷电燯闪,顷刻暴雨如注,皇船无法前行,皇上一声令下,停船歇宿,于是龙舟停泊在汪家垛。汪家垛东头有座小庙,皇船将缆绳绕小庙一周,算是带桩,天亮转晴,船队继续前行,人们得知皇上在此歇宿,便将“汪家垛”更名为“落驾垛”。

  落驾垛有四个生产小组,648人,全村可耕种面积1378亩,人平约2.1亩。

  落驾人勤劳朴实,视土地为生命,多年来守土耕耘,与土地结下了深厚情缘,也曾是农村种植的典范。

  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落驾人经受了风霜雨雪,历经了摸打滚爬,并逐步流转土地,最终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把土地流转给种田专业大户,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做法可归结为三步曲。

  亲朋帮忙内部流转

  土地二轮承包以后,死种田的落驾人坐不住了,思忖着人家左邻右舍不少亲朋好友出去打工挣了钱,发了财。自己为什么还抱着山芋打盹,死种田,种死田?于是,有劳动力的、年轻一点的呆不住了,可家里的田怎么种呢,不少人是让老人在家管理,边种田边带孩子。有的则是请亲朋好友带管,打药、薅草、追肥贴点工钱,收庄之时,再请个假回来突击收种,只几天功夫,忙得像个皮猴子似的。有的则干脆在内部流转,即国家种粮补贴归自己,责任田由别人种,一年下来再让别人给个百二八十的算是承包金,因为这里有很大程度上的“帮忙”,不好意思计较多少。这种内部流转是村民之间相互协调的,出去打工的还是念念不忘个种田,以后回来还有个田种种,好有个饭吃。至于转包金少得可怜,也是因为自己在家种田一年下来也最多落一季麦,一亩田也不过三四百元,还要忙得要死。接包的也考虑,多几亩田也一样种,多少还能增加点收入,因而出现了土地流转的雏形——内部流转。

  种不胜算直接流转

  农村分承包田是由圩口大小、田质好坏、路道远近、地势高低,按人口来平摊的,一般一户都分有好几处田块,每处也只有亩把地,有的甚至是几分地。而且人口的增减,又是动态的,所以,落驾人规定,无论是婚进嫁出,生添死减,分配承包土地得按当年户口在籍人数“五年一动”,即五年以后才可以增减承包土地数量,重新抓阄排号丈量。五年下来原来在家种田的老人更老了,或是走了,承包田再种就困难了,转给别人,人家也不太愿意接受,因为他本来就已接包了不少田,再多就种不过来了。再说种粮也赚不了多少钱。那些在外务工的都是中青年,谁愿意再回来吃这个苦,种死田呢。自己不想种,别人不接手,只好胡乱地撒个种,即“水稻撤播”,这也算是一大发明吧。寻人栽秧一是寻不到人;二是不划算,收的稻子还不够开栽秧的工钱呢,有的干脆就不种,由它长草,反正也没有上缴任务,照样能得到国家补贴。一度出现了“抛荒”。因此,有群众建议,把那些低洼的、不出产的、离村子远的圩口统一发包给人家长藕、养鱼。从“抛荒”到“返水潮”是直接流转在起的作用。

  两委会搭台整体流转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垦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农机具不断增多,个体种植很难派上用场,机械手也不太愿意为他们操作,实在没活干才去“豆腐块”、“雪糕片”那儿,干一天还不如在专业户那儿干两个小时。干完这家得停机清理转换下一家,一停少则半个小时,操作时还得小心留种,不能过界,否则会惹麻烦的。往往一天干不了几家,而在专业户操作,毫不顾及界桩,更不要勤清理,常更换,可放手大干,一气可成,白天没干完晚上继续干,效益成十倍几十倍的翻。因而光靠体力种植,不说老年人,就是壮年人也吃不消。村两委会的一班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急在嘴上,反复商量,出台了对应措施:谁要是不想种田的,把田让出来,由集体组织发包,年终再把收益分配给各户;谁有能力,还想继续种田,组里用最好的圩口,统一安排,原先种植的优惠政策不变,管水、机耕仍由集体负担。政策一出台,村民们拍手称快,纷纷让田。2016年秋,有三个组正好五年到期,一组只剩33亩,11户种植,二组剩35亩,8户种植,四组剩46亩,11户种植,今年秋季三组动田到期,不少人翘首已盼,让田给组里整包。全村名义上还剩40个种田户,实际上也是早已流转了的,真正种田的也只是几户。这些让出来的田,由村委会统一公开招标,在镇招标办的监招下,由两个外村人承招,标的均在800元以上。村民们喜不致胜,不动手、不动脚,坐得亩进千元的收入,免遭皮肉累,不受精神罪,老人们更是喜上眉梢,只是带带伢子,炼炼身子,散散步,打打牌,悠闲自乐,怡养天年。

  落驾垛土地流转的三步曲是历史发展的成因,社会进步的见证,为全面小康的飞跃提供了保证,值得一扬。

  (兴化市“三会”、沙沟分会 王国祥)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