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宝应县“三会”:农业转型发展的所见与所思

2017/09/25  浏览量:     

  宝应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这几年正大步向农业强县转型。那么,宝应农业在走着怎样的由大而强之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迈步进村入户,“放马”田间地头,走访农企和基地,强烈感受到,县和各镇党委、政府及时准确地把握住了农业转型的供给侧“端口”,在农业绿色发展上见事早,动作实,成效显。

  一是大力度的土地流转,拓展了绿色发展的空间。2015至2017连续三年,县委县政府借助省投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县推进的契机,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这为绿色农业的做大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据“农口”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60%。创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规模达60万亩;创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莲藕)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面积超12万亩。夏集镇和小官庄镇通过积极引导,稳妥操作,两个镇土地流转面积均占全镇耕地面积70%以上。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各具特色的种养植(殖)园区。二是大格局的功能整合,催化了绿色板块的形成。县委县政府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吸引龙头企业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实现全链条增值。到2016年底,全县县级以上绿色农业龙头企业达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并全力打造 “235”十大重点园区,先后建成江苏宝粮集团永佳米业8万吨大米加工技改项目,扬州市花仙子食品有限公司藕汁饮料生产线技改项目、射阳湖香榭丽玫瑰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望直港、射阳湖镇及广洋湖等镇以荷藕产地为中心,启动规划,逐步筹建宝应县荷藕加工集中区。去年射阳湖荷藕产业示范园获农业部批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全国8家创建单位之一。三是大动作的品牌打造,擦亮了绿色农业的名片。2016年全县有效“三品”总数达298个,其中有机食品38个,绿色食品16个,无公害农产品244个。“湖西岛”大米/糙米获批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宝粮集团生产的“荷香米”“名佳”面粉分别获得首届“公正杯”江苏优质稻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会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第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水仙公司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华鳖”金奖、“全国龟鳖物种微型保护区”称号、最具影响力水产品企业品牌。宝应荷藕、宝应慈菇、宝应核桃乌青菜先后获批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了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等金字招牌。四是大平台的市场整合,放大了绿色产品的美誉。近几年县委县政府连续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交会、省农洽会、省上交会、市美食展以及东京、巴黎、香港等境外农洽农展活动,不断扩大我县农产品对外影响力。同时加速推进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的深度合作,到2017年初,已在10个镇建成“村淘”服务站55家,县、镇、村三级上下行的购销网络初步成型。建成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宝应馆”,入驻企业10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水仙公司“宝应湖”品牌顺利牵手央视网商城,标志着“宝应湖”品牌正式登录央视大平台。2016年全县绿色龙头企业实现销售115亿元,2017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刷新。

  调查表明,宝应农业发展到今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能够有效转身,其成功之要在于走出了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为使宝应农业更“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我们觉得还有几点需要进一步加以重视。

  第一,需要厚植“转绿”理念。截至2016年,我县粮食已实现13连增。但是,粮食持续增产,卖粮却难了;老百姓对农产品的需求在升级,“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已成为“过去式”,更在乎吃得放心,吃得安全了;囯外低价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使得“地板往上抬,天花往下压”的市场冲击加剧,农民种粮收益遇到新的瓶颈了;还有多年的“高产崇拜”,使得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了,这些叠加因素的倒逼,使得我县农业的转绿发展成为势在必然。顺应这种大势,宝应的县镇党政决策层,正在强力推进着我县农业的向绿转型。现在需要的是,在各个层面进一步厚植绿色发展意识,认定宝应农业最大的潜力在绿色,最大的价值在绿色,最大的出路也在绿色。进而,从上到下,更加关注农业产出的边际效益,更加关注供求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更加关注农业资源利用的集约保育,更加关注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更加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等问题,切实促进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由向扩张要效益向着眼生态和绿色要效益转型。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县厚植转绿理念,还有几个不可忽视之点。一是善于“留白”的理念。农业资源的开发应有度,有的放缓比过急好,“留白”比填满好。宝应正在着手的对东荡荷园的再开发,能够注意该加的加,该减的减,其初步规划让我们既看到拟建的项目之精,也看到其中的“留白”之妙。二是以退为进的理念。比如宝应湖的拆围退渔、关乎着湖区治理、生态修复,这种“退”实质上是“进”。三是留住“乡愁”的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应注重凸显个性风貌、地理标志、历史记忆,避免大拆大建、村村一面。让以上这些理念落地生根,也应是我们力推农业转绿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需要培壮“播绿”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是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也是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播绿”主体。调研中所见的一些范例表明,正是不断涌现的新型经营主体,以播绿的市场敏锐和行动自觉,带动着我县农业的绿色发展。氾水镇引进的“京字号”农业龙头公司,一开始就以绿色的标配“订制”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成功打造“湖西岛”系列有机绿色品牌,做优了绿色发展的样本。广洋湖镇40多个养殖户以特种水产养殖园区为依托,联动施行绿色养殖模式,去年养殖的1000多亩青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夏集镇培育的庭余家庭农场,把家禽养殖和科学种植有机结合,利用家禽粪便生产沼气,提供给附近农户做饭照明,沼渣沼液垩田长粮,生产有机稻米,趟出了绿色循环经济的路子。这都让我们看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应运而生,不仅有效解决了“田由谁种”的问题,更在农业转型变革中破解了“绿由谁播”的问题。宝应农业的转绿发展,呼唤更多更大更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担纲,我们需格外重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培育。调研中也时有所闻,一些地方个别农民的“夹花田”和“飞地”在阻滞着土地的有序流转,因而也影响着新型经营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对此,应理性加以对待,多从教育引导入手,多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法子,有效化结,打通土地有序流转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需要接长“延绿”链条。农业的绿色发展,自然要落到比较效益上。而要获得绿色发展比较高的效益,很重要之处,是要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上发力,把“绿色”延伸到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上。调研中我们既看到我县农业的“延绿”链条不断在接长,也看到目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仍较低,需着力解决“一产业”品种繁多,基地规模小的问题,突出发挥优势做强“一产”,为“接二连三”打牢基础;着力解决“二产业”“体格”不壮,品牌影响力不强的问题,突出龙头引领,做优“二产”,加大农业“接二”力度;着力解决“三产业”乡村旅游档次不高,同质化较重的问题,突出彰显特色,做活“三产”,加快农业“连三”进程。去年获批的农业部“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射阳湖荷藕产业示范园,应按规划要求,打造成高水平的规模化种养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创建成全国一流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同时应以“绿色”为标签,进一步壮大以宝粮集团为龙头的粮食产业集群、以荷仙集团为龙头的荷藕加工产业集群、以水仙公司为龙头的水产产业集群、以湖西岛有机农场为龙头的有机食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价值增殖几何效应。并要以弘扬个性为重点,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升级版,推出一批既各具特色,又串点成线,能够叫响县内外的地域旅游线路和景点。柳堡团庄村四星级乡村旅游、黄塍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夏集生态农业产业园、射阳的玫瑰园等,已初有影响,需着眼特色,进一步做精项目,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加力推介。

  第四,需要整合“推绿”力量。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和“涉绿”各方的同向发力。县农委在北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的1000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试验场,县园林管理处建成的2000亩苗木花卉园,江苏宝粮集团建成的1000余亩林果园,起到了很好的试验示范作用。住建局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水务局主抓的“水美乡村”建设项目、财政局支持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卫计委推出的“康居乡村”建设项目、环保局启动的“污水管网”专项整治项目,都对实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农村的绿色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走访调研中,我们也听到,相关方面的“推绿”计划,缺乏沟通衔接,存在着项目交叉重叠、或是计划断裂夹层的现象,有些点上的“盆景”,难以在面上复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耦合“推绿”力量和整合“推绿”资源上,下更大的气力。

   第五,需要用活“导绿”杠杆。必要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导向,是撬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杠杆。近两年,县政府就此出台了系列扶持意见及实施办法,许多镇和部门也推出了不少相应举措,这些都产生了积极的正相关效应。从调研听到的呼声看,现在还需要做些回头看,对所出台的激励和考核办法作出相应的完善。激励措施方面,对创建绿色品牌成效明显的镇区和企业,应给予更多的项目优先和奖励补贴。尤其要重现以更为有效、更见力度的激励措施,真正撬动在全县范围内的品牌共创和资源共享,让宝应“湖西岛”大米/糙米、“荷香米”“名佳”面粉、宝应荷藕、宝应慈菇、宝应核桃乌青菜等地理标志产品、著名品牌,发挥更大效益。考核办法方面,要将“绿色gdp”正式纳入干部考核。县开发区和黄塍镇注意加大对发展绿色农业的考核权重,将生态有机、设施农业、主体培育、环境保护等作为重点,统一纳入年度考核,权重达整个三农工作的30%,其做法具有面上借鉴的意义。总之,要使考核的指挥棒,足以显现撬动绿色发展的杠杆功能。

    (宝应县“三会”)

编辑:李自超